三十岁才发现的生活真相
查看话题 >即将30岁的90后,你知道老板都怎么看你吗?

造就第273位讲者 任敏(创行中国总经理)
我是任敏,来自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组织——创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数字化时代下的新生代领导力。
数字化原住民的三大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把人们带入了机械化大发展的工业时代,当下,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又将所有人裹挟进这个数字化时代。
那么,在这个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化原住民,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快
这是求新图变的一代人,他们从互联网环境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能比其它任何年龄段的人更敏锐地感知,更快速地挖掘到各种各样的时事热点,同时他们也是能够迅速掌握讯息和运用新技能的一代人。

举个例子,“打Call”这样一个源于日本现场音乐会应援文化的词,在新生代中传播开来后迅速地被运用到各种热播的网络综艺上,变成了中国的日常流行用语。他们已经是网络语言文化的引领者。
昨天下大雪,我去学校接孩子放学,第一次看到了我们现在的00后和10后的小朋友是怎么学习的。

他们耳朵里插着耳机听音乐,手机开着偶尔看看自己的青蛙,他们电脑里在聊QQ,同时还在处理着自己的数学作业、语文作业……他们这种不断切换信息源的能力和同时处理多任务信息的能力真的是让人惊叹。
在这个时代下,年轻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不断地迁移——
- 可以是强刺激的,
- 可以是很佛性的,
- 可以是快节奏的,
- 也可以是随心所欲的。
黑
这个“黑”指的是黑科技。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对于科技有着原住民式的崇尚。

他们对于互联网工具有着更高的要求,难以接受反应迟钝,处处有BUG的软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快速的学习者,对于任何一个新生的互联网工具,有着天生的挑战感和学习天赋。
创行每年都会组织一个大赛,在这个大赛上,我们要求每一个大学生团队,都要用最新最有趣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项目。我观察到这些项目的主创人员基本上都不是专业出身,他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挑战感自学的。

比如,阿文和钱嘉文,这两位都是PPT界的网红大咖,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和掌握互联网工具,他们现在的粉丝都超过20万。
我们办公室一位95后的同事张子凌,在得知我参加「造就」的演讲,需要提供资料给主办方制作PPT的时候,直接甩给我一句话:“我自己去学一下也可以把它做出来。”现在我演示的PPT就是他花了两周的时间学习和制作出来的。
我去对比了一下,我的电脑,长的是这个样子:

我们办公室90后95后的电脑,长的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异?为什么他们对于互联网工具如此热爱,并且对于掌握它们有着这样强的自信心?
就是因为在我那个年代,我去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进入机房还得套上鞋套,我坐在那儿,然后等老师告诉我,怎么开机,怎么关机,怎么打开Word,怎么开Excel……
但是现在的新生代完全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出生的时候就接触到iPad、智能手机、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他们是基于内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去主动探索,而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

所以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一个匮乏,一个充分,在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对于运用互联网工具的自信心是截然不同的。
关注自我
最后一个特点是,新生代非常关注自我,他们从心底里非常渴望个人发声和自我展示。
一个月前,我们尝试性地推出了一个校园红人大赛,在非常有限的宣发渠道下,我们收到了非常多大学生的报名,短短一周内浏览量就上了两百多万。

每个人想要发声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想展示ta的摄影作品,有的人要展示ta的语言技能,有的人说我是一个Model,我想当网红等等。总而言之,大家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大家都需要一个被认可、被关注的平台。
面对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的组织和我们的Boss,应该怎么做呢?
90后是如何当老板的?
我采访过大概十几位90后的创始人,他们给我开了一个动车组脑洞。怎么理解呢?
现在的90后带90后的方式,已经不是过去的绿皮车,一个火车头拖着后面的车厢往前赶,而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带能源,动力满满的动力组车厢,大家一起努力往前走。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来画」。
这个小伙子是学金融的,跟视觉传达,跟计算机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当我问他如何理解领导力,如何带领90后员工的时候,他告诉我说,用同理心。

他说:“我就是用同理心找到了市场痛点。因为有小伙伴抱怨说做手绘视频怎么这么困难,为什么没有一个工具能够像做PPT那样来做手绘视频?我发现这是一个市场需求。同样,我也是用同理心去走进我的每一个90后小伙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怒所哀。”
他现在有150个员工。
我问,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况下,你觉得你们组织的凝聚力是最爆棚的,每个人的绩效是最棒的?
他说是在团建之后。那他们是怎么做团建的呢?他说,找一个工作日的时间,租一个很漂亮很奢侈的别墅,或者是找一家五星级酒店,放大家玩两天。
这个观点让我很震惊。作为一个80后,我脑海中天经地义的团建一定是要安排什么素拓和培训,而且最好是不耽误工作时间。
我又去问了其他的90后创始人,他们给我的答复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另一个案例,来自胡佳威。

他把「儿童性教育」这样一个让人觉得只能做成公益项目的话题,做成了一个兼顾商业又兼顾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企业。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90后的世界里,竟然可以把这样子的主题做成一门生意。
我说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不是学教育的,我在做这项事业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累积,但是,我坚信「儿童性教育」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和价值,我觉得我身上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我能够熟练地应用互联网传播,因此我决定试试看。
带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和使命感,他现在做到了文章十万加,课程直播二十万加。而且他开发了一系列围绕儿童性教育的产品,包括绘本、视频、玩具。

这么多精彩前卫的年轻人,不断重复地告诉我的,却是一些听上去熟悉又平凡的朴素话语:
信任、尊重、倾听、激发创新、开放的沟通机制、及时公开的认可、及时的辅导跟踪和反馈……
听起来好像和我们80后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对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工作当中还时不时地、明里暗里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呢?为什么我们和新生代之间有那么多隔阂?
新生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让我们想想,我们这个世代拥有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我们有社会资源、专业能力、行业洞察。

在这个优势之上,我们潜意识中是不是经常陷入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有这个,这个,这个,所以我一定比你强。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是想想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和新生代沟通的时候,是不是或多或少的都带了一种俯视的态度?带了一种我比你强,我比你优越的态度?
这时候我们得到的反馈自然不是抗拒就是妥协,要不然就是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很不爽,默默地勉强地接纳。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的领导者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也愿意更加开放地去接触我们的新生代,他们的方式可能是:
- 让我也来养个蛙吧?
- 让我也来用一下年轻人都用的网络流行词汇吧?
- 让我来跟你们做朋友吧?
可是我们得到的回应是什么?很可能是不理不甩,或者是勉强地陪你玩一会儿,下一次你叫他吃饭的时候,他都不愿意来。
为什么?违和!
这种刻意的迎合和取悦是不能直击他们的内心需求的。这个只是很表面的接触,就像谈恋爱一样,我拼命地去追求一个人,刻意地取悦一个人,通常结果都是被拒绝。

每个世代都有每个世代的态度观点和优势。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其实是坚持自我,另一方面,是要创造融合的生态。
我们两代人应该成为两块磁铁,身上各具优势,各具态度和观点,能够相互吸引,彼此融合,这才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状态。 © 本文版权归 造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造就——发现创造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 造就微信公众号(xingshu100) 造就微博:http://weibo.com/5713422924/
你可能感兴趣: 把自然装进建筑,让空间流动起来 不断刷新纪录的摩天大楼,全靠“它”保证安全 口罩党福音,石墨烯口罩可以防雾霾?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了,这是科学的悲哀 CRISPR技术先驱张峰谈基因编辑:“定制婴儿”离我们还很遥远 田沁鑫:那些让我们打败好莱坞的超级IP遗落在历史里 在爱人的肩膀上起舞,那一刻,我天下无敌 彩虹合唱团金承志:你知道我为何写下那些段子般的歌谣吗? 一个国家,如果连“死”都做好了,“生”将不是问题 《二十二》导演郭柯:记录,不是因为怕遗忘,而是因为忘不了 性骚扰?侵犯的不是你的贞操,而是你的身体权 这个社会,欠全天下所有妈妈一座奥斯卡 她67岁,失去了独子,用试管婴儿怀孕成功,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北大教授戴锦华:当代中国,能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都是花木兰 方刚:虽然我生理上是个男人,但我就是那个被压迫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