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与审美的社会区隔(作者:刘海颖)
作者:刘海颖 (原创)
摘要:审美趣味并非某种基于个人才能基础之上的独特内心感受和实践,而是根源于与阶级教养和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地位当中。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这本书,布迪厄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每个个体不同的审美趣味辨认他所处的阶层,并进行自我归类和寻求那些拥有相似趣味者的认同,以此完成社会区隔。 关键词:趣味、审美配置、社会区隔
目录 一、趣味 2 1.趣味的判断 2 2.合法趣味、中产阶级趣味、民众趣味 2 3.趣味的变种 2 二、审美配置 2 1.康德与布迪厄的审美判断力理论 2 2.作为区分意识的审美配置 2 三、审美趣味的社会区隔 2
正文内容:
一、趣味 1.趣味的判断 “趣”作为一种审美愉悦,原与作为审美体验的“味”相近,合为“趣味”。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以及书法作品中能激起人们美感的内蕴与形式等特质。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西班牙,这个词被用作隐喻,表示乐趣、娱乐、爱好。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思想家、道德家巴尔塔萨·格拉西安首先用它来指一种特殊才能。近代梁启超将其与“审美”联结在一起,表明“美”与其同义。提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并提倡“高等趣味”,反对“下等趣味”的“趣味主义”,强调“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要求其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布迪厄认为趣味是某些斗争的最重要赌注之一,统治阶级的场和文化生产场是这些斗争的起点。这不仅是因为趣味判断是判断力的最高表现,它通过判断力协调知性与感性,协调理解去无法感受的学究与享乐却不理解的社交家,从而为完整的人下定义。而且上流社会的规矩将趣味变成真正贵族的最可靠的标志之一,使它与自身之外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阶层、审美、品味等等。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2.合法趣味、中产阶级趣味、民众趣味 在书中,作者区分出三个与学校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大致相符的趣味空间:合法趣味、中产阶级趣味、民众趣味。合法趣味,也就是对合法作品的喜爱,在这里合法作品由《平均律古钢琴曲集》、赋格艺术》、《左手钢琴协奏曲》,或绘画方面的伯鲁盖尔或戈雅为代表,最自信呢的审美家能够将正在合法化的艺术作品,即电影、爵士乐甚或歌曲中最合法的作品与他们联系起来,合法趣味随着学校教育水平而提高,在最富有学校教育资本的统治阶级层次中达到最高。中产阶级趣味,这种趣味集中了主要艺术的次要作品,如《蓝色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或还有绘画方面的于特里约、布菲或雷诺阿,以及次要艺术的主要作品,如歌曲方面,雅克布雷尔和吉尔贝.贝科。这种趣味在中产阶级身上比在民众阶级或统治阶级的知识层次身上更常见。民众趣味,如《蓝色多瑙河》、《茶花女》、《阿莱城的姑娘》以及完全没有艺术野心或抱负的歌曲,比如马里亚诺、盖塔里的歌曲。这种趣味在民众阶级中出现的比率最高。并且它的变化与学校教育资本成反比。 3.趣味的变种 不同的趣味,不同的阶层所具有的趣味,会随着个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累积或下乡,发生趣味的变种。作者在论证中,将年龄、父亲的职业、文凭、收入作为典型的变量,所属阶层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构成最有力的解释因素。 二、审美配置 趣味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配置。趣味不是自然的、纯粹的,而是习性、资本和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每个个体不同的审美趣味辨认他所处的阶层,并进行自我归类和寻求那些拥有相似趣味者的认同,以此完成社会区隔。 1.康德与布迪厄的审美判断力理论 布尔厄之前,康德就从纯粹美学的角度讨论了个体审美趣味与审美判断力的形成。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个体进行内省的“反思判断力”。他将审美判断力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抽离,将之放置在了一个纯粹判断领域之中。这样,审美判断力的形成就与个体背景无关,纯粹取决于个人理性能力如何。即便是再贫穷的个体,也有可能通过反思形成对高雅艺术的审美判断力。这是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 但布迪厄反对康德这种将审美判断力归结为人类“先验综合判断”,从而将审美趣味与个体阶层剥离的做法。布迪厄认为,审美判断力是后天形成的,与个体所处阶层密切相关。虽然审美判断力包括一个社会化个体的文化爱好、品位、情趣,但是,“审美趣味并非某种基于个人才能基础之上的独特内心感受和实践,而是根源于与阶级教养和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地位当中。”这样,审美趣味就拥有了一种新的功能:作为社会区隔的标志而存在。人们可以通过每个个体不同的审美趣味辨认他所处的阶层,并进行自我归类和寻求那些拥有相似趣味者的认同,以此完成社会区隔。 2.作为区分意识的审美配置 一切合法的作品事实上都倾向于推行自身的认知规则而且暗中将使用某种配置和某种能力的认识方式当成唯一合法的。因此审美配置是世界和他人的一种疏远而可靠的关系的一种维度,这种关系意味着客观的保证和距离。 审美配置是一种配置系统的表现,当与一种生活条件的特定等级有关的社会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相对于经济必然性的限制,采取可设想的最自由的矛盾形式时,就产生了这种配置系统。但是,审美配置也是社会空间中的一个特权位置的一种区分表现,而社会空间的区分价值客观上在与从不同条件出发而产生的表现的关系中,确定自身,如同任何一种趣味,审美配置起聚集和分隔作用。作为与生活条件的一个特定等级相关的影响的产物,它将所有的成为类似条件产物的人聚集在一起,但将他们按照他们拥有的最根本的东西与其他所有人分隔。因为趣味是一个人的全部所有即人和物的原则,是一个人对别人而言之全部所是的原则,是一个人借以给自身分类并被分类的东西的原则。 趣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差别的实践证明。当趣味要为自己提供充足的理由时,它就以全然否定的方式通过对其它趣味的拒绝表现出来。这并非偶然,在趣味方面超过任何方面一切决定都是否定性的,而且趣味无疑首先是对其它趣味、别人的趣味的厌恶,这种厌恶由讨厌或发自内心的无法忍受构成。审美的排斥异己具有可怕的保留,不同生活风格的厌恶无疑是阶级之间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审美趣味的社会区隔 审美趣味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它也代表着个体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即阶级。审美趣味也不仅仅是作为外化的标志而存在的,它同时具有反向维持社会阶层边界的作用。审美趣味维持社会阶层或区隔边界的机制,就在于拥有不同层次审美趣味的个体通过不同的消费选择,消费不同的文化产品。这种消费行为起到了不断表述个体所处社会阶层的作用。如果运用比喻的话,我将整个文化市场视作一个巨大的玻璃迷宫,象征着不同等级的文化商品被按次序摆放在迷宫的不同房间里。例如,无印良品、柴静、丽江、星巴克被摆放在A1区域,而杀马特、国产山寨手机、路边大排档被摆放在B1区,茶道、和服、摄影、COSPLAY被摆放在A2区,等等。不同的个体在面对迷宫的岔路口时,选择向左转进入A1区,还是直走进入B1区,这种行动是受个人的审美趣味与阶级习性驱动的。而玻璃迷宫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够观察到他的一举一动。他左转或直走的举动无意间显示了他所处的阶层,其他观察他的个体则通过他的行为判断“他的品味是高是低”,之后作出或疏远或亲近的行为决策。 所谓“品味的高低”并不是天然产生的,个体是依据现有的审美秩序与价值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品味高低的。而审美秩序与价值标准如第一部分所述,是由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阶层的特性规定的。统治阶级通过权力来规定: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什么是优秀、什么是低端、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什么是淫荡、什么是端庄……而广大底层人民并非自发自愿接受这套审美秩序,仅仅是被权力和话语“被自愿地”接受和认可它的。所以,我们对某一个体在审美趣味上的评判,并不是纯粹出自我们自己的独立判断,而是依据一套既有的价值标准对这一个体进行归类和自我归类罢了。我们对他人审美趣味的评价深受审美秩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书论辞典》,陶明君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0,第717页 2.《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梁启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20,第75页 3.《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法]布迪厄著,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