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时间
昨天读到沈艾娣的《梦醒子》,这本书的原著来自华北地区山西省地方上一位举人的日记。日记的时间跨越有35年之久。从19世纪末延续到20世纪初,从书中的文本分析得知,在这400多册(原件)的日记中,其中1900年、1911年的日记不在册中,估计是人为的攫取和保存,因为相比其他时间而言,这几个标志性年份的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度过一生的呢?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是如何构建成历史的一部分?我想在这本书中可得见部分。而且这本书的日记主人公---刘大鹏是一位举人老爷,是与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的举人老爷---据说是为亲力铺设院舍地砖的举人。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类似地方和个人的历史记述是多么的重要。
在中国近代史的记述中,官家的历史叙述让时间如同滚滚黄河一般泥沙俱下,在洪流之中无法看到个人的命运是如何翻滚与求生的,在阅读到这些个人日记时,我们方能感受到人的卑微和无奈,被时代裹挟着踉跄前行。
这几百册日记所使用的纸张,著述者也做了一部分说明,尤其是前期和后期的纸张纸质的变化,从白纸到最后的麻纸,顽强的记述在不堪的纸张中记录着时间,也从这些最直观的材料中,我们能得知日记本人的艰难。
在这里我也想起之前阅读过的《神堂记忆》,这本书来自田野调查,与一个地域的村落和氏族有关联。不过时间已经行进到20世纪了。如果我的地理知识没有太大的误差的话,《神堂记忆》中的村落和《梦醒子》这位乡绅所在的村落在地理上纬度相差不大,而且是依托在一条长河的流域内。如果在放大观察,再加上《受苦人的心灵》这本书的话,一部20世纪中国乡村的研究基本上就能连接成一条线。这条线以《梦醒子》为开端,从一位乡绅在剧变之时的个人生活记录开始,由此从地理位置上溯到陕北的一个乡村,那里成就了1940年----1960年之间的一个乡村中《受苦人的心灵》,再由此出发,沿着黄河北上,到达三水汇流之处并停留在一个名为永靖县的地方,我们得知了1970年--1995年之间的历史,这是三本不同时段的讲述,不过著述者的着眼点均停留在黄河以北的地域,按照时间的线索一一铺成开来,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最细微的历史----村落的历史、个人的历史是如何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
有时阅读就是这样,我们用一根丝线,将散落在地上的珠子一一穿起来,那根丝线可以是文化,可以是信仰,可以是革命,但更多是单个的生命。也基于这样的串联,才得以看到历史的残酷和断章残简,我们用不多的想象力胶合其中的空隙。龙应台在一篇散文中写《四郎探母》,这出京戏在台北演出,已届中年的人子扶着年迈的父母来听戏,戏中四郎见到母亲哭倒在地,台下的长者已经是泪眼婆娑、泣不成声。戏外的西皮二黄不过是眼泪的催化剂。这其中要讲的实在太多。总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撕裂的历史,不仅是书,也包括人。我们至今未寻到安慰!
在阅读之余,时间默默无闻,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而昨天的很多,被黄沙掩埋,被记忆忘却。我曾站在黄河之边,远眺这条在书中被无数人敬仰的河流的安静和平常,流淌的河水如同沙漏般静默。远去在莽莽荒山中待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