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质检:对《翻译质检书『金阁寺』》的质量评估(12)
为什么是反“质检”?首先是因为对文化产品进行“质检”不妥。“质检”是个工业概念,质检员凭一定标准和检测手段对产品进行检测,一检之下,合格品抑或废品,一锤定音,具有绝对权威。而文化产品不同,可以自由评论或评估,但不绝对,文化上没有绝对概念。因此笔者只做质量评估,且欢迎批评指导。

引自《翻译质检书『金阁寺』》(作者:华南虎)
13.陈译:当结巴为着发准第一个音而焦灼不安的时候,它就像极力挣脱内心里浓稠黏胶的一只小鸟,
原文:吃りが、最初の音を発するために焦りにあせっているあいだ、彼は内界の濃密な黐から身を引き離そうとじたばたしている小鳥にも似ている。
唐译:结巴的人为了发出第一声而焦灼万分。他就好像一只企图从内界浓密的粘鸟胶摆脱出来而拼死挣扎的小鸟,……(虎评:正确。)
说明:明明是“发出”(発する),怎么变成了“发准”了呢?简直莫名其妙。(本条计入误译) 问题类型:常用单词误译。
华南虎译:口吃之人在为了发出第一个音而焦急万分的时候,他简直就像一只想要挣脱浓稠粘胶的内心小鸟。
-------------------

1. 东方白夜解说
原文:吃りが、最初の音を発するために焦りにあせっているあいだ、彼は内界の濃密な黐から身を引き離そうとじたばたしている小鳥にも似ている。
此句的大致意思是:口吃者为发出最初那个音而焦灼万分的当儿,他就像一只意图从内界的浓密粘液中脱身而做拼死挣扎的小鸟一样。
不愧是大师,三岛十分善于用这种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比喻的恰当令人赞叹。前边的文脉中也提到,对口吃者来说,他要发的最初那个音往往是最困难的,事实上,在发那个音之前,就已存在诸多内在问题。作者对口吃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很显然,口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大部分属于心理上的问题。口吃者在张口说话之前,就已经在心里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心理障碍-----我能不能把这句话说好?----那种不自信和不安感,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苦恼,也是他们半天吐不出音来,让人心生怜悯之处。
这个“内界的浓密粘液”,实际正是口吃者的心理障碍,而克服这个障碍,每个口吃者都会在心中与这个魔障一边苦斗一边成长,有的终于克服口吃,有的一生都克服不了。
这个短句不是很难翻译的句子,华南虎指出陈译一个“发准”的问题,原文只是一个动词“発する”,不存在什么发准发不准的问题,这个指错是正确的。
但陈译还有两个小问题,可惜华都没有指出。“引き離そうと”这个动词的“....そう”部分是显示叙述主体想法的意志态,唐译为“企图”,华译为“想要”都是正确的,但陈译中只有动作而缺少这个“意志态”部分。注意“华评唐译正确”,既然知道唐译正确,那么少了“意志态”部分的陈译当然就是错误的,而且自己也把这部分译出来了,却没有指出陈译的错误。是大意了吗?
另外一个,华评唐译正确,其实也是基本正确,总之既然唐译正确,那唐译即可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对比之下,唐译有这样一句:“企图从内界浓密的粘鸟胶摆脱出来而拼死挣扎的小鸟”,而陈译为:“像极力挣脱内心里浓稠黏胶的一只小鸟”。对比一下可发现,陈把“内界”译为“内心”,也还可以,但少了“拼死挣扎”。原文中的“じたばたしている” 是形容小鸟在为摆脱粘液做拼死挣扎时显出的狼狈状态,这在此句语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个很要紧的一个词,但陈译漏掉了。奇怪的是华看着正确的唐译,连抄一下正确译文都不会,同样也把这部分漏掉了。
此外,此句中有个少见的词汇“黐”(mochi),根据维基百科的注释,是由冬青树皮制作的。冬青是一种植物名称,可入中药,树皮可提取栲胶,粘性很强,日本乡下专用来捕捉鸟类。笔者查过后,初步感觉中国没有这种习惯,按说对此义应加注释。可惜,三个人都没加注释。陈华译相同,都译为浓稠黏胶,唐译为粘鸟胶,明显是查过其来源和用途的,却很遗憾没加注释,而陈华估计连词典都没查过,只凭想象在翻译。这不能不说是个失误。
唐译几乎很完美,但原文中有个“あいだ”是个时间状语,漏译了。同时唐译又把完整一句话断为两句,在缺少时间状语下,前后两句的状态在时间上被割裂开来而各自独立,在语感上发生违和感。虽是小错,但令人遗憾。如果没有这两个问题,基本可评1级了。当然华也没能指出,这很不认真。
华评唐译正确,既然有正确译文在前,按说就没有必要再提供译文了。可华还是要显摆一下。结果一显摆又出错了。而且是最奇怪莫名的错误译法。华译漏掉“拼死挣扎”这部分后,又多加了一个“内心”小鸟。估计是想与原文“内界”对应,但原文“内界是说主人公的,而不是小鸟,“内心”小鸟是什么?原文中既没有这个意思,中文本身也很奇怪。什么是“内心小鸟”?笔者头次听说,百思不得其解。对华译的这个随意创作,恐怕除华本人之外无人可以解释。
笔者的感觉,华南虎活脱就像一只“内心”慌乱的小鸟,丢三落四,该抄的没抄上,听也没听说过的语言搬来凑数,不知所云,这么简单一句话,搞得七零八碎。
2. 翻译质量比对
陈译犯一个小错,“发声”变“发准”,同时又有两个重要的词意漏译。唐译应该说比较完美,遗憾的是漏掉时间状语,断句也有误。华指出陈译一个问题,其它都没有指出,而且陈译的漏译部分华译全盘照收,更奇怪的是最后出现一个“内心小鸟”,令人匪夷所思。
3. 翻译质量评估结果
原文:吃りが、最初の音を発するために焦りにあせっているあいだ、彼は内界の濃密な黐(注)から身を引き離そうとじたばたしている小鳥にも似ている。
陈译:当结巴为着发准第一个音而焦灼不安的时候,它就像极力挣脱内心里浓稠黏胶的一只小鸟,(东评4级)
唐译:结巴的人为了发出第一声而焦灼万分。他就好像一只企图从内界浓密的粘鸟胶摆脱出来而拼死挣扎的小鸟,(东评2.5级)
华南虎译:口吃之人在为了发出第一个音而焦急万分的时候,他简直就像一只想要挣脱浓稠粘胶的内心小鸟,(东评4级)
东方白夜译:口吃者为发出最初那个音而焦灼万分的当儿,他就像一只意图从内界的浓密粘液中脱身而出,在做拼死挣扎的小鸟一样。
(东注:“黐”(mochi),根据维基百科解说,是由冬青树皮制作的一种粘液。冬青是一种植物名称,可入中药,树皮可提取栲胶,粘性很强,日本乡下专用其粘液来捕捉鸟类。)
4,数据统计(到此篇为止的评级统计)如下:
陈译
2级 2
2.5级 1
3级 4
4级 4
5级 1
唐译
2级 4
2.5级 1
3级 4
4级2
5级1
华译
3级2
4级 10
(东评:到目前为止,唐译明显好于陈译,华译最差。)
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本篇对标准有具体调整)
1,逐句逐词分析原文和译文原意是否对等(包括语词、表述内容、语法习惯和语境) ;2,译文文本的完成度(主要观察中文表达流畅度,文学性,有无语病、生造词、逻辑不通等)。
以上评估标准等级依序为:
1级,(极好)佳译,完美体现原文语境;
2级,(好)正确,但有修饰余地;
2.5级,(比较好)大部分正确,需做小调整;
3级,(一般或不太好)有问题,需做较大修改;
4级,(不好)问题较大,不做大幅度修改不可用;
5级,(坏))问题极大,不可用;
5.5级,(极坏)信口胡说,乱七八糟,完全不可用。
以上评估标准今后根据评估实践的需要还会随时再做调整。
对笔者认为存在错误的译文会给出笔者的译文,如认为原译文皆正确时,则不另译。笔者自身的译文不做评估对象,欢迎各位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