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分子生物学导论
第15课:重组DNA(一)
喜大普奔!我家Eric S.Lander教授回来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一课实在太精彩了!顺手一搜,Eric不仅是Broad研究所创始人和主任,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这个量级的科学家竟然能把生化基础课程教授得如此通俗易懂,男神!嫁了!
1、克隆的过程:在特定位点切割出一段段基因序列,连接到另一段可在细菌中复制的、称为载体的DNA上,然后介导至宿主细菌细胞中。理想情况下,每个细菌都携带一个这样的DNA分子。再把细菌细胞涂抹到平皿上培育,选出携带人类DNA的细菌形成“克隆文库”,或称“重组文库”。(实验设计思路是,平皿只能让摄入人类DNA片段的细菌生长,以确保此后每个菌落都是单个摄取了人类DNA的细菌后代)
2、如何切割DNA:使用限制性酶。限制性酶是能在特定位点切割DNA的酶,如EcoR1可识别并切割GAATTC序列;BamH1可识别并切割GGATCC序列,HinD3可识别并切割AAGCTT序列,MBo1可识别并切割GATC序列等等,细菌已演化出成千上万限制性酶用于一对一识别4、6、8个字母的特殊序列。(鉴于原核生物已经演化了几十亿年,人类所探寻的生化机制都能在细菌身上被发现,所以教授说啦,有啥问题就问细菌准没错)
3、限制性酶识别基因序列后打断双链并携带一段悬伸部分,悬伸部分的两端序列也是相互匹配的。细菌演化出限制性酶是为了对抗噬菌体——识别病毒的特定序列并切除它们。但在细菌自身的DNA中,也存在相同的序列,为了避免自切,自身序列会被甲基化修饰(也就是失活啦,表观基因学再度佛光普照),以避免与限制性酶结合。简言之,细菌演化了出复杂的自我防护机制——既有限制性酶也有同宗的甲基化酶,前者负责切割特定序列,后者使细菌自身序列得以通过甲基化被保护。但是偶尔,甲基化酶也会错误地与病毒序列结合,使病毒免疫。(这种情况下,细菌就一命呜呼啦。细菌和病毒的撕逼大战嗷嗷打了三十多亿年,充满了各种精彩的偶然和猝不及防的状况外)
4、如何连接DNA:使用连接酶。细菌演化出连接酶用于修复自身断裂的DNA,人类利用连接酶粘贴出人造DNA序列——取一段包含复制识别位点序列的DNA,连上拥有复制起始位点的载体,就可以在细菌细胞中实现复制。
5、大多数细菌细胞内除了具有染色体外,还存在一些DNA小环,称为附加体(质粒就是一种附加体)。附加体实质上是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DNA,有复制起始位点,通常是对抗真菌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如青霉素抗性基因、链霉毒素抗性基因等,可以在细菌间直接交换、摄取,使抗药性得以在菌群中迅速扩散。(只需随意薅隔壁菌一个质粒就能瞬间晋级为耐药菌,微生物所向披靡的生存能力,人类只配跪着仰视哟)
6、从EcoR1位点切开从细菌中纯化出的质粒DNA,再取同样用EcoR1切割的人类DNA片段,用连接酶将二者粘贴,就能获得一个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人造DNA序列(全靠质粒有复制起始位点,和细菌精巧的自主过程相比,人类的生化实验操作简直像挥舞着巨型棒槌切葱花,粗鲁丑陋且错漏百出,难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