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那些青春的阵痛和成长的代价

看电影《狗十三》的时候,我想起了《爱的代价》。一个青春,一个爱情,却异曲同工地表达了成长的代价。
有人这样评论电影《狗十三》:“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有多幸运。”
因为《狗十三》是一部关于青春阵痛与成长代价的电影,它触动了我们对于青春的回忆。
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能不想“长大”,也不想变得“懂事”。
但是,青春终将逝去,成长势不可挡,我们终于还是跌跌撞撞的“长大”了。
1、被虐待的“狗”,被粗暴对待的“十三”岁
电影的中文名字是《狗十三》,英文名则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对应着故事中两只狗的名字。
狗,是故事的线索,也是成长的一个隐喻。
十三,代表着十三岁少女李玩的成长和蜕变。
如果说,《无名之辈》讲了一个寻枪的故事,寻找的是自己的尊严。
那么,《狗十三》则讲了一个寻狗的故事,寻找的是孩子的世界。
故事中的十三岁少女李玩,在几次养狗、丢狗、寻狗过程中,被裹挟着跨进了成人的世界。
初中生李玩,和很多青春期女孩一样,长相普普通通,额头上长满青春痘。

父母离异的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再婚,有了儿子也怕女儿不开心,一家人小心翼翼地隐瞒着李玩。
爸爸希望借送宠物狗与女儿沟通,女儿别别扭扭地接受了。喜欢物理学的李玩,为小狗取名“爱因斯坦”。
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总是渴望陪伴与爱。然而,爷爷奶奶虽然能照顾生活起居,却给予不了她这。

李玩有个姐姐叫李堂,同处青春期的她,将青春的孤独与渴望寄托在了所谓“爱情”上。
她的男朋友高放,为了证明他们的爱情,甚至将“堂”字纹在胳膊上,但其实,对于爱,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李玩:你爱他吗?
李堂:你怎么用这么老气的词?爱?我不知道,喜欢吧,我喜欢他。
李玩:你喜欢他什么啊?
李堂:他优秀啊,而且人长得那么帅,我们班女生都喜欢他。
李玩:所以你就喜欢他啊?
李堂:我总得喜欢谁吧。
后来,高放喜欢上了李玩,又在脖子上纹了个“玩”字。青春期的所谓爱情,来得那么不知所以,有去得那么莫名其妙。
少女青春懵懂时,也许都会有那么一个暗恋的、甚至早恋的对象。理由也无非是——他优秀,他长得帅,他篮球打得好,他很会逗人开心,我们班女生都喜欢他。

“我总得喜欢谁吧”,一句看似无心的话,却映射出了少女李堂的青春期孤独。
如果说,姐姐礼堂将将青春寄托在了所谓爱情上,那李玩则是把它寄托在一只狗身上。爱因斯坦的的陪伴,弥补了李玩心灵上的孤独与渴望。
所以,当爱因斯坦丢了时,她焦急地到处寻找狗,声嘶力竭地哭喊,到处张贴寻狗启事。

终于,寻狗引发了家庭风波。爷爷劝阻李玩寻狗时,被李玩不小心推倒脚受伤了。
大人们为平息事态,找了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骗李玩说狗找回来了,却被李玩拆穿了谎言,想要把狗扔出去。
这时连一向宠李玩的爷爷也大声呵斥:“狗都寻找了嘛,你还要咋地。”
面对众人的不解,李玩孤立无援,只能默默将委屈咽进肚子。

李玩继续寻狗,多年未出门的奶奶也出门去寻找深夜未归的李玩,差点回不了家。
终于,爸爸爆发了,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对李玩拽来拽去地摔打,她最终给爷爷奶奶道了歉。


爸爸也给李玩道了歉,让她要懂事、听话,这是李玩的第一次妥协。
她真的开始变得懂事,虽然不喜欢英语,却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全年级最高分,迫不及待地告诉爸爸让他高兴。

对待假爱因斯坦,李玩开始以并不接受,甚至把它拴在柱子上。但是,当她看见教室里被老师打死的蝙蝠时,便动了恻隐之心,放学后她就从柱子上抱回狗。

假爱因斯坦,却再次引发了风波。
弟弟生日的时候,继母希望让李玩知道他的存在,一起给儿子庆祝生日。在一片热闹声中,孤独地坐在一旁。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被迫沉默地接受弟弟的存在,是李玩的第二次妥协。

当年幼的弟弟用晾衣杆打狗时,狗被吓得乱叫。爸爸尝试用拖把、垃圾筐去制服狗,却被李玩制止。
在被虐待的狗身上,李玩也许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境遇像极了这条狗,被粗暴地对待。主人高兴的时候,会善待你;当你惹怒了主人,他就会虐待你。
她轻轻地、慢慢地伸手去抚慰小狗,并欲哭无泪地看着假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不怕”。这时,她在心里正式接受了假爱因斯坦。

李玩的孤独和纯真本可能再次得到抚慰,生活却再次让她再次不得不“成长”。
小狗因为被弟弟虐待而反抗,咬伤了弟弟。继母叫喊着让爸爸将狗送到狗肉店吃了。

爸爸开车去送小狗,李玩哭喊着央求父亲不要把它送到狗肉店,却无济于事。李玩又挨个狗肉店去找,却并未找到。

之后,李玩物理竞赛拿奖可以保送高中。爸爸高兴地说:“今个,你想弄啥,把都满足你”。
而李玩,却只想要知道爱因斯坦被送去哪家饭馆。当他们到动物收容所之后发现,爱因斯坦已因绝食而死。
在李玩的庆祝宴上,讽刺的是,不明就里的叔叔特意为李玩点了一道招牌菜——红烧狗肉。而李玩,在默默发怔之后,她吃了狗肉。
她选择了成人世界的处事规则,再次勉强自己做了不喜欢的事情,这是李玩的又一次妥协。
在一次次的抗争与妥协中,李玩终于被成人世界的法则磨平了棱角,心凉了,看透了,懂事了,正式完成了成人的洗礼。
所以,当她和姐姐在路上偶遇真正的爱因斯坦时,她却不再执着,反而笑着对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只是,当她看到墙上破烂的寻狗启事时,掩面而泣。她所哭泣的,正是她还“不懂事”的世界,是她逝去的、曾被粗暴对待的青春。


2、Hypocritical,“伪善”的成人世界
李玩变懂事努力学习英语时,遇见了一个单词,Hypocritical,她不懂。为了记住这个单词,她读了很多遍。

讽刺的是,成人的世界,让她真正懂得了“伪善”的含义。
在《狗十三》里,有两个对立的世界: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渴望真实;成人的世界里,却充满了伪善。
如朱德庸在漫画《绝对小孩》中所说:“小孩的世界是由玩具做天空,糖果做大地,游戏当法则,父母是四季;大人的世界是由地位做天空,金钱做大地,人际关系当法则,电视是四季”。
成人不懂孩子的世界,孩子不懂成人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很多东西是唯一的;成人的世界里,很多东西是可以替代的。
因而,家人无法理解,为何李玩会这么执拗,为了一只狗哭天抢地。反正都是狗,另外找一条类似的替代就行。
在李玩看来,爱因斯坦是独一无二的,她只要自己的爱因斯坦。

甚至连一向站在自己这边的姐姐,也懂事地附和,说这只假狗就是真的爱因斯坦。
那时,李玩被伤害了感情,她感觉被大人欺骗了:“你们都是一伙的”。

殊不知,在他们眼里可有可无的狗,对于李玩却几乎是唯一的情感寄托。

成人的世界里,世俗利益最重要,人情世故最重要;对孩子的诺言,孩子的感受,都显得没那么重要。
爸爸为了孩子升学考虑,强迫她去了并不喜欢的英语小组,放弃了自己想去的天文小组。
爸爸最高兴的时候,是李玩英语全年级第一、物理竞赛得奖保送高中的时候,这都是“懂事”和“长大”的表现,是为家里争了光,是有了出息。

爸爸为了奖励李玩英语考第一,带她去看她喜欢的天文展览。李玩很开心,父女俩在车里有说有笑。那瞬间的美好,像泡沫一样。

爸爸看错了展览时间,并答应下次一定带她去看。然而,爸爸答应张哥的应酬和展览时间冲撞了,便选择了先去应酬。
觥筹交错的饭局,充斥着花样百出的劝酒敬酒、自吹自擂和阿谀奉承,向李玩展示着成人世界赤裸裸的伪善。

成人的世界,要会说场面话,会做场面事儿。
李玩并不适应,只想赶紧去看天文展览,并再三提醒爸爸,被张哥发现问是不是有啥事。
爸爸慌忙打圆场说:“人的事还没弄明白呢,还望天上看。”
继母也谄媚地说:“听你张伯说话,比看啥展览有用多了。”
当李玩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天文展览现场时,却已经结束了。这对于李玩来说,又是一次反抗之后的无果和失落。
再一次的饭局,是李玩物理竞赛一等奖时。经历了多次反抗与受挫后,她进入了成人世界,即使面对着红烧狗肉,也能吃下去,说一声谢谢。
这种转变,何其辛酸,又何其残忍。
故事前后的几次喝酒,也印证了李玩的转变和成人世界的“伪善”。
李玩因丢失爱因斯坦而喝酒时,爸爸呵斥她。

讽刺的是,在酒席上,爸爸却为了取悦张哥,让李玩喝酒。

当李玩因爸爸扔掉假爱因斯坦再次去酒吧时,爸爸又责问她,却被女儿的回应堵得哑口无言。
爸爸:”谁让你喝酒的?”
李玩:“你之前不是也让我喝酒吗?”
而在吃了狗肉的饭局上,已然对现实妥协的李玩,面对给长辈敬酒,已经不再抗拒。

3、“要听话、要懂事”的中国式教育
《狗十三》的叙事貌似波澜不惊,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是真实而有力的。
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要听话、要懂事”的中国式教育家庭中长大的。
在这个故事中,长辈的口中,反复念叨的就是“听话”、“懂事”。
当李玩不顾一切寻狗甚至顶撞爷爷时,奶奶也责备她“让人费心”。

爸爸打了她事后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自己工作忙顾不上,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教育她要懂事,要长大,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当李玩英语取得年级第一时,爸爸高兴地直夸她:“哎呀,娃长大了,懂事了,不让他爸操心了。”

在《狗十三》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恶意,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爱李玩的。
但是,像很多中国式父母一样,都主动或被动地,以爱之名,以所谓“为了你好”,捆绑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李玩的爸爸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是他有着来自社会上、生活上的压力,有着太多不得已。
就像在女儿吃下红烧狗肉后,爸爸似乎觉察到了女儿的委屈与无奈。
父女俩在回去的路上接到了李玩亲生母亲的电话,这时车里正响起了歌曲《再回首》。
当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怎么开始的”时,也许出于愧疚和自责,爸爸捂住了她的脸,自己哭得泣不成声:“你爸不是个好爸,不是个好爸。”

这段真是生戳泪点,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
每个父母都不容易,虽然有时候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却不得不做,很难走出这个困境,这就是社会的残酷,成人世界的残酷。
我是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中长大的。有一次,我从年级第一名滑到了年级第二名,爸爸说:“你下次准备考第几?”
爸爸也许无意,却是对我打击很大的一个事件。父母的期待让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次考试成绩不好,都会感觉自己对不起父母。
我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受害者。但是,作为姐姐,尽管知道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充当着教育弟弟“懂事”和“长大”的角色。
我弟从小学习不太好,也不怎么努力。之前没考上城里高中,爸妈一直觉得很丢脸,后来只能去读技校。
今年考二本时又没考上,爸妈都不想让他继续读书了,觉得他是浪费钱、浪费时间。
我劝说父母,让他去读个大专。他开学之前,我回了趟家。饭桌上,爸爸又抱怨说,弟弟即使去读大专,也没什么用。弟弟顶撞了爸爸,父子俩起了冲突,爸爸被气得走开了。
然后,我也发飙了。我说,中考和高考时,家里对你都抱了期待,你却一次次让爸爸妈妈失望,你对得起爸妈吗?
弟弟回了一句:“你们老是打击我、数落我,什么时候鼓励过我?”
不知是因为我常年在外,缺席了弟弟的成长,抑或是我真的不曾鼓励过他,我竟一时哑口无言,悲哀地努力寻找“证据”,却好像真的找不到。
弟弟出去后,我眼泪直往外涌,一个人哭得泣不成声,心中充满了自责和内疚。
后来,我给弟弟道了歉,说自己以后会多鼓励他。但是,我却还是教育弟弟说,爸妈都很不容易,你出去要好好读书。
让弟弟成为一个懂事的人,我知道自己做得并不对。
但是,成人世界的现实利益考量,却逼得我不得不做。
我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没有文凭,没有生存本领,弟弟在这个社会上是举步维艰的。
就像故事结尾的弟弟,李玩的弟弟也不喜欢喝牛奶,却还是要被逼着喝;学习滑冰时,他在冰上不断跌倒,却被要求自己独立站起来。

曾经被成人世界粗暴对待过的李玩,看着冰上跌跌撞撞的弟弟,表情也是冷然。她也许知道,这正是弟弟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代价,谁也逃脱不了。
这个结尾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如此残酷而冰冷的。
这种成长的代价,像是一个无限恶性循环的怪圈,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
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只能是多一点自我觉醒,多一点改变,不要忘记自己曾经被粗暴对待的青春,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温柔一点,再温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