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上映三十周年
查看话题 >55万人评分9.1,等了30年,这片终于国内上映了!
经历了11月的密集轰炸,12月影市依旧火热,誓要为2018画下圆满的句号。
这么多好电影,实在看得人眼馋🥞

强片轮番来袭,呼声最高的又是哪一部
是温子仁执导的DC力作《海王》?
还是定档跨年夜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有一拨观众,整个12月最想看的,还属这只诞生30年、人见人爱的——
《龙猫》
となりのトトロ

在新片榜上,《龙猫》的“想看”人数逾11万,吊打一众宣传高调的对手。

和这些以视效、奖项为卖点的电影不同,《龙猫》观众缘如此好,靠的不外乎两个字:“经典”。
豆瓣评分9.1,雄踞Top250第18位,动画中仅次于《千与千寻》(No.7)和《机器人瓦力》(No.10)。

从小看吉卜力动画长大的人,一定忘不掉他们标志性的Logo:

「电影天皇」黑泽明曾选出个人100部最爱影片,《龙猫》成为唯一入选的动画片。

在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出的世纪百佳日影中,《龙猫》排在第13位,是动画电影中的第一名。

漂洋过海来到好莱坞,龙猫也拥有超高的人气,曾以彩蛋形式客串过一把《玩具总动员3》:

cos同款海报的主仆cp更是多到数不清:

以上种种,皆印证了这只萌物之于老东家的里程碑意义。
今年9月12日,吉卜力工作室发布重磅消息:计划将《龙猫》电影的原版胶片转成数码修复版,在全球进行重映。
消息还没捂热,国内定档的海报便正式流出:

有生之年啊!坊间群众奔走相告,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对数以亿计的人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宫爷爷的作品,更是乘着时光机,重回逝去的美好童年。

一晃眼,《龙猫》都30岁了。
经手这个项目时,47岁的宫崎骏刚凭借《风之谷》(1984)和《天空之城》(1986),一举打响了自己在日本国内的名气。

敏感而强烈的危机意识,是他当时创作的主要特色。
从《风之谷》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到《天空之城》流露的反战倾向:

每一帧都充满了浓厚的隐喻色彩。
不同于这些宏大深刻的主题,《龙猫》讲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温情故事:
小月的母亲生病住院了,父亲带她和四岁的妹妹小梅到乡间居住。那儿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在吸引着她们。

期间,她们遇到了神奇的小精灵,和一只圆滚滚的龙猫成为朋友,由此牵引出一连串奇妙的经历。

放在今天来看,这样单薄的设定和幼儿连环画无异,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深度”。
但,这或许也是它最大的优点——纯粹。
何为纯粹?
置身复杂的成人世界,仍能坚守初心,摒除多余的杂念和烦恼,不失为最聪明的处世哲学。
前不久刚上映的迪士尼新片《克里斯托弗·罗宾》,同样以家喻户晓的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一段寻回童心的旅程。

离开百亩森林的小男孩罗宾,逐渐变成一个按部就班的大人,被生活琐事压得喘不过气。
在他迷失方向时,儿时的玩伴维尼来到身边,金句满天飞:



我们都曾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拒绝长大,更害怕随着年岁更迭,与那个单纯、快乐的自己渐行渐远。
但真正的童心,和年龄无关,而是一种收放自如的本领。
就像吸饱了雨水的幼苗,既坚强,又柔软。
《龙猫》向世人传达的,也正是这样一则讯息: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关于这部老片,还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8年4月16日,电影上映当天,东京电影院门口赫然贴出两张海报,另一张是《萤火虫之墓》。

导演高畑勋在日本与宫崎骏齐名,一手发掘了这位动画巨匠,与其同为吉卜力创始人,上半年刚刚仙逝。

《萤火虫之墓》是他的代表作。
和蠢萌蠢萌的《龙猫》比起来,后者就一个字:虐。

小编至今记得第一次刷完后,难受得半天缓不过劲。
两部影片“正面刚”,观众纷纷傻了眼。
巧合吗?并不是。
从吉卜力知名制片人铃木敏夫的访谈录《吉卜力的风》中,我们可略知一二。

在《天空之城》票房大捷后,宫老爷子便有了做《龙猫》的打算,兴冲冲地将企划案呈上,不巧却吃了闭门羹。
原因是脚本以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5年)的日本为背景,民间相传,这是个“百鬼夜行”的时代。
投资人眉头一皱:这么可怕的故事,会有人来看吗?

不忍老爷子的心血被否定,铃木想了个法子:让高畑勋同时拍摄《萤火虫之墓》,两部影片打包上映,以便炒热话题。
德间书店的经理山下辰巳一听,火气蹭蹭上涨:
「本以为只有妖怪,没想到还要搭个墓碑!」
最终,两部画风截然不同的作品还是在同日公映,票房收入惨淡,合计还不到6亿日元。

幸运的是,它们都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后,评价一路走高,成为留名影史的杰作。
今天我们能与《龙猫》得见,还要多亏了铃木,这个“深藏功与名”的幕后推手。

如果你当年走入东京街头一家影院,很大概率会碰上这样的奇观:
观众们看完《龙猫》后,有说有笑地移步隔壁,哭得稀里哗啦,或者反之。
据统计,当时有40万人次同时看了这两部动画,精神科的挂号率直线上升。
当然,这不过是戏言。
不论《龙猫》中以“生”为主题,突出乡间田园的美好,还是《萤火虫之墓》对战争的直白刻画,借以衬托“死”的沉重,都在对比之余,加深了人们对曲折现实的感悟。

当龙猫撑着伞在橡籽前祭拜时,那小小的嫩芽瞬间长成参天大树,让人印象深刻。
此乃日本文化笃信的万物有灵论,更是潜意识中对原始生命力的颂扬。
泛灵论(英语:animism),又名万物有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与之相对的,是小梅和小月不经意间的成长。
因为妈咪病重,小梅非要把亲手摘下的玉米抱去医院,送到她手上。

这个看起来胆大包天的熊孩子,其实也有着弱小,可怜,又无助的一面。
小月跑遍了整座山也没寻见妹妹的影子,只好抹着泪去找龙猫。
「拜托!帮我找小梅!!现在…她一定是在哪里哭着…」
片中的高潮一幕,便是大龙猫召来猫巴士,找回了走失的小梅。他们坐在医院外的枝头上,开心地笑了。

真是助人为乐的好猫啊。
但,即便是这只憨厚的胖家伙,多年来也未能摆脱都市传说的纠缠。
这其中,当属“冥界使者”的论调流传最广。
据此观点称,《龙猫》是以上世纪60年代一宗女高中生遇害事件为背景,也就是震惊全日本的“狭山事件”。

更甚者还搬出了片中的大量细节和线索,用来和原型案件进行比照。
真叫人细思极恐。
相信大家和小编一样,最初听到这种解读时,内心是100个拒绝。
龙猫=死神?猫巴士=载灵魂的交通工具?
难道我的童年被施了遗忘咒吗??!

尽管吉卜力官方早在2007年5月便否认了这一说法,但仍有不少人坚信,龙猫是个“鬼故事”。
毕竟,比起奇幻国度,现实中黑暗的角落往往更具吸引力。
这让我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尾,抛向观众的那道悬念。

在A和B之间,答案看似重要,却又不尽然。
因为,童话总是在相信它的人心中,最真切地存在着。
而一件好作品,懂得适度留白,延伸出广阔的遐想空间,方能为后人津津乐道,余味无穷。
2002年,吉卜力推出了《龙猫》的短篇续集《梅与小猫巴士》,片长14分钟。

片中出现了只限1人的小猫巴士和超大型奶奶巴士,宫崎骏还亲自上阵给龙猫配音。
果然是真·老顽童。

不过,这部短片是三鹰之森美术馆限定,只有在馆内才看得到,还得提前上网查询放映日期。
走进这家宫崎骏亲自设计的美术馆,就能和岗亭里萌萌哒龙猫打个照面。

作为吉卜力神话的见证者,与日本动画行业的幸运符,时至今日,龙猫的各种衍生周边仍在全球热销,不仅将功赎罪,弥补了当年血亏的遗憾,更晋升为吉卜力最长寿的ATM机。

为何这一形象能如此成功,实在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
或许诸多光环,还要归功于宫崎骏——这个七度宣布退休的“大骗子”。
在2016年NHK制作的特别节目《不了神话:宫崎骏》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让人泪目的话:

正因有了对自然生灵的敬重,和虔诚的工匠态度,视动漫为终生信仰,才能诞下俘获数代人的暖心故事。
这样纯粹的动画,值得我们所有的感动与致意。
12月14日,去影院捕捉龙猫吧。

只要你的心中有只龙猫,童年便不会消失🐱
相关电影推荐
*本文作者:仲夏之门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
花开的声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5 17:51:03
-
G哥德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5 10:43:43
-
G哥德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5 10:43:18
-
泥里的乌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3 22:37:35
-
stone是真st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5 15:33:44
-
晨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3 23:10:44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08:18:14
-
悦洛砂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18 17:36:12
-
Longway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18 00:18:26
酒仙桥14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60万人评出8.9分,它才是五一档唯一真神 (1人喜欢)
- 一集封神!这“阴间”新剧再度刷新我的三观
- 打码才敢看,近期最生猛新剧,竟然是真人真事?! (3人喜欢)
- 好评100%,今年最强冷门神作
- 口碑登顶,一票难求,近期最惊艳新片来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