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
为什么我们现在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有的人说,是因为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求更高了。也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人变得浮躁了。还有的人说,是因为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总之,各有各的说法。今天,咱们就从心理的角度,给大伙儿说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情境。是一种以快乐为主的包含多种情感要素的情境。他是一个综合体。以快乐为主,里面还包含了兴趣、激动、优越、自豪、甜蜜、美满等等。甚至有时还会带点儿小悲伤。他起源于快乐,但又不同于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幸福是持久的。当我们的某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起我们的快乐情绪。但快乐并不代表幸福。几乎每个人在观看赵本山的《卖拐》小品时都会乐得前仰后合。但你能说他们每个人都幸福么?显然不是。只有那个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占主体位置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激起我们快乐的幸福感。比方说你偶然间捡到了一张百元大钞。这时你可能会有点儿小快乐。因为他可以满足你的某一样小小的需求。但这时你就不能说自己幸福了。他只是带给了你一点儿快乐而已。而如果你捡到的是一张500万的中奖彩票呢。这时你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了。因为他可以满足你的绝大部分需求,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你的绝大部分需求。只有这种需求在得到持续、稳定的满足时,才会让我们觉得身处幸福之中,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幸福。所以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的主体需求在得到持续、稳定的满足时所激发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快乐情境体验。
我们的需求是有结构的。他可以根据我们与外界事物的需求关系来界定。根据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可以把需求分为食物、水、空气等基本生物需求,性、安全的需求,情感交往、爱的需求,利益需求,个人爱好等等。根据外界事物对我们的需求关系,可以分为自我价值需求。因为我们对于不同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他是外界事物对我们的需求。这也体现出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价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自我存在感。这就形成了我们的自我价值需求。我们把这个需求结构简单的勾勒一下。

外面这个圈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不同的外界事物,他与中间标准圆的最短距离则代表我们对于此外界事物的需求程度。最里面这个圈上的每一个点与中间标准圆的距离则代表了不同的外界事物对我们不同的需求程度。中间这个标准圆代表每个人不同的价值标准,即价值观。这样,通过我们对外界事物及外界事物对我们不同的需求关系就整合出了一个人的格局和心胸。蓝色部分代表一个人的格局。黄色部分代表一个人的心胸。红色部分代表了一个人综合的自我价值。可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看的越重要,那么他的心胸则越狭隘。格局和心胸都是根据我们与外界不同事物的关系整合而成的,属于系统的整体涌现特性,所以在现有的心理学书籍中是很难看到格局和心胸的概念的。箭头代表我们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这个需求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价值需求占据了需求结构的核心位置。他构成了一个人需求结构的重心。我把他称之为重心需求。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价值需求是需求结构的重心,只有这一重心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真正的感受到幸福。他是幸福的根源。
人的重心需求是由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所决定的。根据我们与外界的不同关系,我们的需求重心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一个陀螺,在斜放,倒放或飞速旋转时,他的重心位置都是不一样的。这都取决于陀螺同外界环境的关系。比方说在电影《1942》所描绘的那个年代中,我们与外界的所有关系都集中在自己能不能填饱肚子上(如图2)。

有东西吃才是第一位的,这样你才能活下去。活不下去,还谈什么自我价值啊。那个时侯,为了一个馒头,女人可以卖身,男人可以跟人拼命。能保证每天都吃得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还有像战争年代,比方说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能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栖身之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还有一些残障人士或重症患者。你即使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他,他也未必会幸福。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能看到这个世界,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了。为什么建国初期人们普遍会感觉幸福呢?那是因为刚刚经历了战争,我们的安全总算是得到保障了,所以我们会感觉幸福。为什么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普遍感觉幸福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安全、食物等最基本的需求在逐渐得到保障,所以人们普遍都会觉得幸福。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人的幸福指数普遍下降、偏低了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基本需求基本上都已得到可靠保障。人的需求重心在发生转移。在我们的基本生物需求都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自我价值需求渐渐取代了我们的需求重心。活得更体面,更有价值,更有存在感成为人们的需求重心和价值取向。而这种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往往又是通过相互攀比而获得的。但自从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富起来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跟他们相比,我们的自我价值需求会得到满足么?我们会感觉到幸福么?所以,在这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竞争日趋激烈,阶级日趋固化,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整体环境下,我们必然是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的。
我们与外界关系的变化导致自我价值需求成为了当今人们的重心需求、主体需求。而在当前的关系下,人的自我价值需求是很难得到满足的。一个普通人想通过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去赢得成功是越来越难了。你需要面对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个独立的竞争对手,而是他们背后业已形成了的相对固化了的资源结构。是一个个家族,是一个个垄断企业,是一个个你获得不了的资本支撑。是你买不起的房屋。单就房价这一块,就阻断了多少人想跻身大城市的梦想,想要获得公平教育的资格,想要获得更多社会保障的权利。再好的高铁,再好的机场,再好的风景,对于那些无力享受的人来说也都只是痛苦。随着阶级结构的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更难以改变自身的命运,也更难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实现不了,在当下以身份混社会的时代中,又何来的幸福呢?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绿色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