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记重观《太阳照常升起》后有感
这是谁的什么电影不需赘述。影片中有两个地方出现疯妈喊出的这句话。 一个是影片最后,她站在火车车厢顶上,冲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句话是喊给她自己的。他一笑天就亮了,对待生活,笑一笑天就亮了。 还是按照影片中的时间顺序,先谈谈第四部分,1958的事情吧。 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荒漠中行进,一个喋喋不休,一个闭口不言。一个去往路的尽头,等待她的是浪漫婚礼,幸福生活。另一个去往未知的非尽头,等待她的也是未知。于是,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骆驼都爬不上去的路的尽头,在那让人绝望的荒原之上,闪出一个好像踏着五彩祥云的英雄人物,带来了她期盼等待的爱情,于是这一路的奔波辛劳都有了意义。然后就是狂欢,狂欢,一群人的狂欢。路的尽头并不让人绝望。 而在另外一端,一路无言的女人,没有见到那个叫不空的男人,一个她认为是英雄而不会因为中了三枪就牺牲的人。其实从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并不能确认大大的仓库中那简单的遗物就是李不空这个人的,俄国女人也一直在说他是阿辽沙。但是这都不重要。1958年,一个没有男人,大着肚子的女人,等待她的是什么呢?以前我比你小,今后我就可以比你老了。 于是在火车外,篝火和狂欢,火车上,一个孤独的身影穿过一群群俗世的人。冰天雪地之中,为什么会盛开鲜花,这是新生的生命,带给绝望之人的美好希望。这一段,周韵在奔跑中的表情和看到鲜花中的孩子的眼神,太传神了…… 看明白第四部分,才能明白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尤其是第一部分。 另一次喊出阿辽沙别害怕是在影片开头,片名出现之前。最后一句话有不同。 第一部分,来到1976年,南部一个封闭,穷困,物质精神都匮乏的小村落。从来不穿鞋的疯妈买了一双长着黄须子的鱼鞋。关于疯妈18年从来不穿鞋的问题,我不认为是为了贴近原著突出穷,而且为了突出“疯”。疯妈疯吗,其实不疯,但是她为什么要让她儿子说自己疯,让所有人认为她疯呢?回想第四部分,58年,她离开西部,离开新疆,没有选择回家,而是去到了南部那个陌生封闭的地方。回家,需要面对的东西太多,而一个陌生封闭的环境,也许一切从新开始还有可能。 所以她会编造李叔已经牺牲的谎话,可能,在小李叔护送她到这个小乡村的路上,在她还没有决定疯的时候,小李知道一些她并不想让儿子知道的真相。这个小乡村真的是阿辽沙的家乡吗,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石头房子也许是她刚刚到达时的居所,很偏僻隐蔽,不易发现,也可能是她寄放正常情感的地方,里面的一切都因为时间久远而腐朽不堪,打个喷嚏形成的气流就会损毁一切。 在这一部分,我一直觉得疯妈是个有着神奇力量的人,能从树上纵身跃到地面,能在热水中浑然不觉,能来无影去无踪的,能浮在水上,能……所以,最后,她的鞋,她的衣服,浮在水面,能代表什么呢?她可能只是不想在装疯下去,选择这样一种方式给世俗一个结束而已。 美丽的梭罗河,黄秋生演唱的,很好听。
我感觉导演并不是像某些复杂的分析,想去映射什么政治道路,主义,人民之类。他就是把人物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各种强烈对比,通过很隐晦的线索,突出人物内心的情绪,展示了曾经那样的环境下,扭曲了的一些东西。 第二第三部分,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