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撒种者:《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逐字逐句的读完这本书,即便是译本,也能窥探见了作者飞扬的文采,深厚的文学储备,以及他的赤诚之心。 《当呼吸变成空气》是年仅36岁的住院医师保罗,在即将完成漫长的神经外科培训成为教授,却被确证为晚期肺癌之后,决心出版并献给女儿卡迪的书。 作者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在保罗怀疑并确证为癌症晚期后,回忆起从学龄前到求学的过程中,是如何开启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之路的——期间他从英语文学转向神经系统外科的学习——以及他真的与死神狭路相逢时的心理斗争和理性抉择。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保罗尝试了从意识形态到物质层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后来“欣然”地接受了死亡的实践。 或许是此前的我低估了人们接受死亡的能力,也或者是我高估了重症对人生的扰动。保罗的坦然真诚——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让我心头为之一颤。感谢他让我读到的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 我知道,在我翻读此书的时候,保罗已经离世了,他在书中并没有用笔写下关于死亡的教义,但他在患病的最后的日子里的每一抉择和作为——重新回顾和怀抱家庭,反思并回归临床,思考并投身科研,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我的观后感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 是的,由始至终保罗都尝试着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见证着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他在书的扉页引用的福尔克·格莱维尔的诗句,督促着读者——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 反刍保罗用生命写下的文字,他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坚持善良美好人性,追求真理和完美的楷模。我突然明白了诗句中“永恒生命”的奥义,大概是这样一种精神吧! “那人撒种,这人收割。”作者在重病时笔耕不辍让这本书得以和身为读者的我们见面,我用了将近7个小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有满心的感谢溢于言表——谢谢你派我去收获我并未付出努力去探索的东西,让我分享你的辛苦劳作的果实,让我在生命的局部里看到更多一点点。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