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帝后陵寝之梁敬帝萧方智陵

梁敬帝萧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母夏贤妃,南朝梁皇帝。初封兴梁侯,后改封晋安王,出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辩、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被迫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梁灭亡。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永定二年(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时年十六岁,谥号敬皇帝。
关于梁敬帝陵之方位,史料与现存资料似皆有明确记载。
《舆地纪胜·卷第九·江阴军·萧天子墓》记载:“在良信乡,有一大土封,素号‘苍堆’,相传为萧天子墓。案《南史》,梁敬帝为江阴王,殂,萧季卿嗣。太建三年,陈侍中淳于量就萧季卿买梁陵中树,皆坐免,即此墓之传亦有自矣。俗传,尝有发之者,得大花砖数十,有巨蜂群出蜇人,乃不敢发。”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载: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殁后葬此,追谥敬帝”。今墓墩四周护陵河犹存。封土直径约125米,存高5米,号“仓墩”,俗称“皇陵”。
明嘉靖《江阴县志》:“梁萧天子墓在良信乡,按《南史》,梁敬帝为江阴王,殂葬此。”
《江阴市志》:有大土堆,号苍墩,当地人称皇陵。墩四周原有护陵河,南河上有小石板桥通往墩南之苍山寺。寺为当年祭祀之所。今墓墩高20米,墩为225米,略称长方形,存有部分护陵河、苍山寺砖额、寺田碑记及古银杏1棵。
现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利港镇苍山行政村苍墩自然村,镇澄公路北侧,苍墩路1公里标牌处西侧,苍山古寺内确有一座梁敬帝萧方智陵封土。
文保碑简介:“梁敬帝萧方智(542-557),太平二年(557)陈霸先篡位后被封为江阴王,就国于江阴,卒年16岁。今墓墩周围护陵河犹存。封土直径约125米,存高5米,号苍墩,俗称皇陵。存有原苍山寺砖额、苍山寺田碑记及古银杏树一棵。
苍墩在现西石桥集镇东北2公里,此处是个碧水环绕、草木苍郁的大土墩,这个土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略呈长方形,自古以来当地人都称它为皇陵。这座皇陵就是梁朝最后一个皇帝---梁敬帝萧方智的陵墓,历代县志上称它为“梁萧天子墓”。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皇陵四周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是当年祭祀的场所。

学界旧有观点,认为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梁代帝陵区最北端的三城巷(1)(文保碑镌刻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为梁敬帝墓石刻。
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
首先应注意的是在荆林三城巷南北整齐排列着的四座朝东的帝陵, 也就是说这是帝陵区, 三城巷(2)、(3)、(4 ) 分别为梁文帝、梁武帝和简文帝, 又可说是梁代的帝陵区, 如果将三城巷(1 )定为齐明帝的兴安陵, 在梁的帝陵中掺入齐陵, 从常识上讲也不太可能。
而且, 南齐帝陵中除前艾庙的景安陵外, 都位于经山周围, 也就是说以经山为帝陵区的。所以三城巷(1)应为梁代帝陵, 而且时代要比陵口的大宝三年晚, 也就是说为简文帝之后的皇帝墓。在这儿可以候补的是元帝萧绎和梁最后的敬帝萧方智。如前所述,武帝第七子元帝在王僧辩等平定侯景之乱后在江陵即位, 承圣三年(554 年)江陵陷落, 元帝被西魏所杀。元帝第九子的敬帝在太平二年(557 年)禅位于陈武帝陈霸先, 被奉为江阴王, 于陈永定二年(558 年)去世。据《陈书》的《世祖纪》, 天嘉元年( 560 年)元帝葬于江宁, 不可能被陈文帝陈蒨葬于丹阳。而敬帝则为江阴王, 受到优待, 被允许行梁正朔, 死时陈霸先遣太常吊祭, 司空监护丧事, 准备一切, 所以敬帝的可能性较大。东晋最后的皇帝恭帝的冲平陵(南京富贵山)、南齐最后的和帝的恭安陵(丹阳吴家村)分别由接受他们禅位的刘宋武帝和梁武帝所建。这两座陵墓的发掘也证实了它们确为帝陵形式。由此看来, 三城巷(1 )的石兽很可能是敬帝陵前之物。
从样式上来看, 它在陵口石兽之后制作, 并以陵口为样本, 与大宝三年(552 年)的庄陵石兽相比也更晚。如翅膀前部上卷的毛的表现与陵口一样, 但庄陵与陵口一样先分为两大块, 上面的一块再分为三处, 而三城巷(1)上面的一块却没有明确地分开。陵口翅膀根部的鳞纹分为五列、数量较多; 庄陵分为两列、数量较少而且大大地突出; 三城巷(1)也分为两列, 大而浅, 有被埋没在翅膀流线型纹样中的感觉。
排斥写实的纹样化倾向在梁文帝的建陵中就有萌芽, 到梁代末期越来越明显, 陵口、庄陵、三城巷( 1 ) 就处在这样的发展序列中。仅从这方面来看, 将三城巷(1 )石兽定为永定二年梁敬帝陵前之物也是比较妥当的。按道理, 敬帝陵本应建在其叔父简文帝庄陵的左侧(北侧) , 但可能此处没有其先帝———父亲元帝的陵墓, 庄陵的北侧又是皇基寺等原因, 陈武帝便将其建在了建陵的南侧, 即今天的三城巷( 1 ) 处, 并遵循陵口石兽的形式为其制作了麒麟石兽。
持此观点者:卢海鸣《六朝都城》(2002)、徐湖平主编《南朝陵墓雕刻艺术》
虽然学术界对这座所谓梁敬帝陵有些许质疑,但即使梁敬帝归葬故里,亦不应葬于三城巷(1)处,且从南陈时期帝陵墓葬的疑似石刻陈列来看,南陈为前朝亡国之君萧方智雕凿大型麒麟石刻的可能性极小。(梁智帝为梁元帝之子,为梁武帝孙辈,梁简文帝侄辈,如归葬三城巷一代的话,应该葬在整个陵区的最晚辈的位置,即最北端,而不应葬于最南端。)
且据前文介绍,南陈礼葬梁元帝时,很可能没有另外增建石刻,从现存南京江宁区罐子山、石子岗等南陈帝王陵均无石刻的现象来看,南陈时期帝陵有可能因其国力积弱而不设石刻。因此,南陈亦很难为废黜后遇害的梁敬帝修建石像生。
埋葬废黜之皇帝于自己封地附近,亦是汉魏以来的礼制传统。
东汉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封山阳公,封地为今河南省修武县涿鹿城,而其陵寝禅陵即位于涿鹿城附近的古汉村附近。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刘宋,封零陵王,迁居秣陵(即南京附近),遇害后陵寝休平陵即位于南京蒋山(即富贵山)。
刘宋顺帝刘凖禅位于萧齐,封为汝阴王,迁居丹阳,遇害后其陵寝遂宁陵即位于南京江宁,临近丹阳。
萧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萧梁,封巴陵王,迁居姑孰,遇害后其陵寝恭安陵一说即位于马鞍山。
因此,既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则萧方智葬江阴亦合理。
在没有其他考古实物资料发现前,我们暂且认为梁智帝陵位于江阴市利港镇苍山行政村苍墩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