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每一次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
国产青春不再只是恋爱、堕胎、校园、初恋、欺凌了。

成长
夜,深藏于心的夜;花,绽放于血的花。 我奔向昏黄迷茫的光,却不觉迷失坠落的慌。
李玩13岁。
那一年的她,在面临选择科学还是物理的时候,被父亲强迫的选择了英语。
“为你好”就像是一把可以将人在无形中一点点剔骨的钝刀,疼痛的感觉激发了你的求生欲,从而使你不得不将求知欲和好奇心丢弃。
这是一部不需要夸张的情感渲染就将你我带入剧情的电影。无聊的剧情,就是曾经的日常生活,真实的引起了不适。
禁播5年,即使是今天的重新上映,排片量却在各个影院里一目了然。
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矫情,先是要感谢你幸福的人生,再者,就是退出这篇文章吧,不然你只会觉得是无病呻吟。
《壹》

多元宇宙是一个理论上的无限个或有限个可能的宇宙的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描述它们的物理定律和物理常数。多元宇宙所包含的各个宇宙被称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百度百科
平行宇宙就像是给予李玩在现实中继续生活的一个借口。
在另一个宇宙中,李玩可以在物理与科学中作出选择,爱因斯坦还是那个爱因斯坦,甚至父母也没有离婚,爷爷奶奶依旧很疼自己。
所有让她伤心的事件,在平行宇宙里面,都在完美幸福的进行着。
李玩成长,就是在薛定谔的猫里面,一边想象里面的幸福,一边接受现实的鞭打。
电影中两只狗狗的名字都叫爱因斯坦,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叫《Einstein andEinstein》,或许想对比中文名字的《狗13》,那直观可知吐槽的含义,英文名字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Einstein的名字不单单只是指狗,它似乎指的是所有无法掌控的事物。
就像是无法选择兴趣爱好的李玩;
就像是大人为了圆一个谎,而不得不撒更多的慌来弥补;
就像是只能羡慕的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人的幸福人生;
就像是李玩眼里自私的大人和大人眼里不懂事的熊孩子李玩;
就像是选择吃狗肉的李玩;
就像是渐渐被弟弟侵占所有的疼爱,自己被慢慢冷漠的李玩;
就像是让李玩生活不许喝酒却在酒席上让她敬酒的父亲;
就像是面对生活不得不到处低头的父亲;
就像是后悔但是只能继续往前走的父亲;
就像是......
最后李玩遇到了真的Einstein,可她没有上前去认领,因为她知道,即使相认,她也做不了什么,就如同假的Einstein一般,即使自己再如何挣扎或者保护,也阻挡不了被送去狗肉店的下场。李玩认清了大人们之间的谎言,最终选择了躲避和妥协。
大人们称之为长大。
《贰》

整部电影最惊心动魄的就是父亲为了爷爷奶奶打李玩的场景。
打一顿后给一颗糖的道歉,或许看过的人都在不屑父亲的做法,可是身在十八线地方是孩子,却连着被人不屑的行为,都没有。
似乎大人们认为,我供你吃喝养你成人,就可以得到一次宣布你我的附属品的权利,于是打骂在“为你好”的糖衣外表下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又因为一句“你还小”,便剥夺了我们所有的权利,且即使后期知道做错了,也不觉理亏,反说一句“为你好”,于是魔圈一般的生活,周而复始的上演着。
姜思达关于《狗十三》有一部采访,讲述的是对于父亲离婚后的感受。

视频里的:“我也不想敏感啊。”
这句话就像是锤子在人的心里重重一击且砸进了肉里。
谁想敏感呢?
可有时候这个就像是每到雨天就会犯疼的老寒腿,不是说能控制,就控制的。
敏感曾经是你生活在那个家庭的生存技能,因为时间太长,就像是灭霸已经脱不掉的手套一般,敏感已经深入骨髓。
那些血肉模糊的生存类的电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和从小就开始面对人心的复杂和可怕对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叁》

如果非要说一个李玩成长的转折点,似乎就是当她看到在教室空中飞翔的蝙蝠被老师这么若无其事的拍死且丢掉的时候吧。
生命时这么渺小和脆弱。
歧视家人的要求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却要我们丧失自己的安全感,但是我们无能为力,且只能接受。因为此时的自己,太过弱小了,弱小到,只能听命与人。
而李玩一直觉得楼上有人养鸟的感觉,原来只是楼上一个会学鸟叫的精神患者。
似乎在预示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
“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李玩最终知道该如何表现,才能赢得大人的欢心,学会像大人一样迂回和善变。比如安安静静的吃下狗肉;比如假装欣然接受突然出现的弟弟;比如不说不闹的参加专门为弟弟举行的生日聚会......
最终,那个青春叛逆期的李玩宣告死亡。
(百度百科关于叛逆期可笑的解释。)

其实成长根本就不是一夜之间的感悟,而是种种事情把你原本的棱角血肉模糊的磨平,然后在你终于在这场原本就不公平的战争中,被打击的毫无反抗能力的时候,他们把你当做沙场征战成功的战士,颁布你可以证明你已经长大的奖牌,面对这个嘲讽的金光闪闪的奖牌,你最终,选择和平妥协。
从70年代开始疯长的离婚案例,直至2018年离婚率高达80%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婚,似乎没有开始,就能证明自己不会像父母那般互相伤害,且连同原本是爱情结晶的孩子也被刺伤。
很多人更多的是面对父母的失败婚姻,不知道如何去经营一段婚姻是正确的,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才是对的,逃避问题和解决问题,显然逃避问题更加轻松面对。
或许有人无论愿意不愿意,按照人生的“规定路线”,结婚生孩子,然后面对这些问题,却雕刻模式的不自觉将上一代甚至是原本自己认为是错误的方法,换个包装,再一次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这似乎就像是无法挣脱的宿命感。
想起《奇葩说》第四季第16集陈铭说的一段话,就是关于如何对待你未来的孩子。

我们没办法预测到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是否会结婚,是否会有孩子,未来的未知性太大,所以多了解一点,有时候似乎并不是坏事。
只是希望当未来若为人父母的时候,不要在让自己小孩成为第二个李玩。
或者是那个曾经的你。

只做精品,不为跑量

❤走过路过,客官就点个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