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趣
为什么人们如此看重有趣?为什么有趣的灵魂最重要? 因为,这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是工具。 大刘新作《黄金原野》讲述的是人们为了营救黄金原野号飞船而不断提升航天技术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突然转折:当营救人员登上黄金原野号,发现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而只有一段十九年前的录音,它告诉人们,黄金原野号的失事是刻意为之;当人们可以营救它时,航天技术就迈向了正轨,人类便向家门外迈出了一步。 这个故事诉诸了一个道理:目的先于意义,意义优于目的。 我们羡慕一个努力的人,羡慕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羡慕他有能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目标感,似乎就是很多人苦苦寻求的东西了。 但是目标真有那么重要吗? 有两个瞎子,一老一少,拿着一把三弦琴,走在山间。 这一天,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他第一千根琴弦,兴奋至极。因为他的师父(也是个瞎子)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弦,就可以劈开琴槽,取出里面的药方去药店抓药,到时候就可以重见光明。 老瞎子一辈子都在盼望这一天,这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当他来到药铺,所有人都告诉他,药方上一个字都没有。 不一会儿,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于是老瞎子回来告诉小瞎子,他记错了,要想治眼睛,得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因为他的师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要想重见光明,得弹断一千根琴弦,而不是八百根。 这就是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目标会让人生变得有意义。不过,也正因为它能催生出意义,目标本身就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老瞎子恍然大悟,明白了师父的用心,弹断多少琴弦似乎不重要了,重见光明似乎也不重要了。 黄金原野号即使只是一个谎言,但结局让人们对宇宙重拾热情。 跳脱出目的,才能收获意义。 我终于明白中学时,班主任的一句话:高考这玩意儿,你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就是要确立目标感,让它时刻提醒你;战略上藐视,就是要拥抱未知,不问西东。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人生大大小小的目标,也要学会泰然处之。 建立目标感,是为了追求意义;抛弃目标感,是为了摆脱工具性。 我们觉得生活无趣,工作无趣,不就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工具,自己的思维变成了工具? 在平时工作的地方,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你一望便知东南西北通向何方,哪里是医院,哪里是食堂,哪里是上班的地方。 这不就无趣了吗? 《黄金原野》中的地球文明,当初就是太在意目的,太在意回报,搁置了航天项目。也正是因为太在意目的,黄金原野号只好以牺牲的方式让地球选择去营救。被目标所绑架的人们,变成了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不被目标绑架? NASA在月球做自由落体实验,在太空酿制威士忌,甚至把蜘蛛带上天,想看看失重环境下蜘蛛怎么结网,这些我们会觉得轻松有趣的实验,都是出于好奇。 好奇心,就是帮助人建立目标感,又不沉迷于目标的原动力。由好奇心激发的目标就可以简单而不沉重。 记得有人发问:如今的时代还会有人对宇宙感兴趣吗? 因为研究太空究其根本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当电子游戏、VR、AR等各种及时娱乐涌现出来后,好奇心就被占满了。 我想会有的,只要有人,就一定会有仰望星空的人。因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才叫好奇心。 有种悲哀就是,有人问要怎样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这种疑问的人就是不明白,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是生而为人的组成部分。 兴趣爱好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好奇心激发探索欲,一探究竟的旅程中意外发现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价值,这个价值恰好就成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兴趣。 兴趣就是不自觉坚持的事物。 所有关于趣味和意义的解都回归到一个基向量,那就是人本身。 有趣比有用重要,因为前者更像个人,后者变成了工具。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比如关于专业知识,他能道出一二三四,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情绪。 这样的人你觉得有趣吗?反正我觉得无趣。 如果是出于好奇获得的知识,那份满足感是乐不可支的,就连孔子也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果只是一个记忆工具,对于这些知识,他既没有兴奋也没有悲情,只会木楞地做一个复读机。 为什么现在人们如此看重有趣?为什么有趣的灵魂最重要? 追本溯源,那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是个人。
这是在读了《黄金原野》之后引发的对“趣味”的感想,发表在公众号:tch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