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听李宗盛?不,是你没发现自己老了!
每当提到李宗盛的时候,总有一句话跟在他的后面: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那个时候我似乎也是年少,不懂这句话也不认识李宗盛这个人,
只是听赵传唱《我终于失去你了》,只知道张艾嘉的《爱的代价》,只想听懂辛晓琪的《领悟》,
至于李宗盛,原谅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
后来一部电视让我知道了《凡人歌》,那或许是我第一次有概念说原来这就是“李宗盛的歌”呀!
但是那个时候只是奇怪,为什么这个声音不好听,歌词还如此消极的人,能让那么多人喜欢呢?
什么叫“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什么又叫“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这种半念半唱到底那里比得上邓丽君的“甜蜜蜜”呢?

01
彼时的我总觉得李宗盛的歌声有股浓浓的胡茬子味儿,就像爸爸两天没有刮过的下巴,涩涩的,相当扎手,颗粒感强到,简直是有点噎人。
而且那句“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我也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后来在听到李宗盛的歌就是《鬼迷心窍》了,毕竟小时候属于电视剧迷的我,这首《末代皇孙》的主题曲也是必须听到的,
也就是那个时候,李宗盛式的大沉重,仿佛一下子击中了我。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连着几句都是下行音符,听不惯。
但中间,忽然就扬了起来:
“是命运的安排也好,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愿意随你到天涯海角。”
就是这份劲,忽然就击中我了。

02
慢慢开始了解,原来不喜欢他的我,已经听过了那么多他的歌。
《我是一只小小鸟》,是他写的;《领悟》,是他写的;《爱的代价》,是他写的。
后来的《阴天》,后来的《真爱无敌》。。。都是他写的。
然后我也渐渐的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忽然有点明白李宗盛了——那不只是代入感的情境。
许多时候,不是李宗盛多完美符合自己的心境,只是年纪渐长,会慢慢地明白和了解了他那些词与歌。
然后,会自然地往那边靠。
对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思想的人而言,李宗盛的歌和词是个很好的对象——“对啊,他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哪怕没有那么多“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的感觉,也会捧着《阴天》,反复聆听。

03
慢慢的,李宗盛的歌在自己的歌单中占据了大半的江山,因为忽然觉得那种通透,是需要一点点参透的。
是的,李宗盛是通透的,他从来都不会高唱颂歌,将所有的爱情都粉饰的如傻白甜一样,
“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不是消极,是让你认清事实,学会珍惜,他活的明白,也告诉你很明白。
但他并不遗世独立,曲高和寡。
他唱男人女人。他知道人事无常,但他挺入世,而且以身作则地享受这点甜与苦中的诗意。
怎么说呢?
他那胡渣子般的嗓音,小时候听,颗颗粒粒,长大后听,像黑巧克力,像雪茄,甜味不多,主要是苦与酸,以及,厚实。
小孩子时爱吃甜的,长大后,才能懂得品味苦。
按照李宗盛自己的说法,他的每一首歌都灌注了他“当时所有的生命经验”,每首歌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简练浅白的歌词,五味杂陈的故事。

04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个山丘
……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每次听到这句歌词,我会想到《东邪西毒》里张国荣那句话:“以前看见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现在我已经不想知道了。”
人生总是有太多时候,总觉得过了一个节点,下一个会更好:
读书时,相信上了大学一切都好了;上学时,相信工作了会更好吧;工作时,又相信过了这一关一切烦恼都会没有的,
然而事实上呢,世上并没有一个“你过去了,从此无烦忧”的山丘。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消多提。
时间流逝最让人难过的真相是,年少时的总还以为,过了这座山就没事了,再怎么烦恼,心里有个念想,颇有点“下一个天亮”之意;
但多少次撩撩绕绕之后,才多少明白并没有结束的那一天——断了念想的翻山越岭,才是真的疲惫。
这可以说很残忍了,但是李宗盛都唱了出来,
他看破也点破了,用他颗颗粒粒的,粗黑巧克力似的嗓子。
但他没走远,还是坐在人堆里,跟我们一起,用他半念半唱的调子,抒情一下子,又沉郁一下子。

05
千帆过尽,或许我们就会瞬间发觉,工作是容易的,恋爱是容易的,决定过怎样的生活,也是容易的。
还有更容易的吗?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就要一直一直走下去,
我们很多时候,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被遗弃。
给自己的歌李宗盛-“让幸福照亮你”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
一辈子总是要被一些善意执念去推着往前,我们因此愿意听从内心的声音。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很多时候我们总说听懂了李宗盛的歌,但是真的懂了几分,可能是各人自知吧。
深夜思索,黑暗中浮出自己孤独的轮廓,便会恍然大悟, 每个人心中都有厚厚的歌本,又何止一首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