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学研究路 1
写在前面
其实很多次拿起哈利波特小说,各种形式的,但是好像都无法读完。抱着对每一个剧情都了解了的心态,可能就是缺少最近熊熊燃烧的这种好奇。也所谓这种好奇,第一次入手正版电子书,第一次坚持看很久的书,也第一次纠结在写书评、笔记、还是个人日记里花了好久。不过思来想去所谓记录还是太过私人,同时又无法抗拒这种覆水难收的影响力(互联网是个好东西),那么就来写个日记好了。
一开始用kindle unlimited的app版,受益于被偷的大屏手机(哭),进度走的很快。手机丢了就摸xx的ipad,在家也看了不少。后来止不住流泪就忍无可忍入手kpw,转眼间就到了第三本。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虽然写了标题还是有这么一句忍无可忍的吐槽:我真的被骗了二十多年!在对于facts无限纠结的心理中,这次自己第一次在语言能力尚可的情况下磕磕巴巴地看了原作者写的原文,发现竟然不是sorcerer's stone,which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这个标题才记住的单词。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在最初上映的时候在影院看了中文版本,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有Hermione的推理喝药水环节,但是却看了三个剪辑版本电影都没有找到,在看完原文之后才明白,是先三人一起(重读)骑扫帚找钥匙,然后下棋,然后推理。而保护魔法石的每一环节,都是有各位擅长不同科目的教授自己完成的。按顺序来说,就是那个记不住名字的教授(抱歉)enchant的钥匙,McGonagol的棋盘,Snape的potion & logic,Dumbledore的镜子。跟嗨嗨分享读后感的时候,用了很奇怪的比喻表达这种疑惑:可能是在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到可以理解双语环境下的复杂强情节的时候,就接受到了过多信息,成年之后的其他信息输入、技能提升都在各个方面潜在补足了当年的gap。或许最开始电影版就没有potion环节(大概只能通过买原版碟来确认了),而现在的记忆就好像是望进冥想盆的时候,自动弹出了提示,请选择音轨:A 中文 B English。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还没有说到情节,那么就再晚点说好了,Harry这个角色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好像(划掉)是救世主的存在,而最开始的儿童文学感深重的时候,就明白一切都会因为有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而虽然艰苦但会有好的结果。在环球影城和在国王十字车站的时候都纠结万分地选择了Gryffindor,而越往后看也越明白自己的狮院情结。做不了最酷的崽,但是内心roaring的勇气和对true friendship力量的理解,或许正是长久立身的支柱。
哦对,情节。从第一个字母开始,从熄灯器,或者在熄灯器之前,就是带着对Dusley一家丧尽天良的恶霸行为的疯狂抵触。但是越看越无法找到对于这家人的定位,甚至描述。小时候觉得这就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继母家庭,虐待欺凌,未成年人保护法边缘行为。但是对角巷采购之后,是姨父把Harry送去车站的(虽然就把他丢在那了)。就这种一言难尽的描述是中文版和电影版欺骗感最重的地方。不知道该说这家人是愚昧,还是只是每人每家各有各的不同。在近几年学会了不要judge之后,以及在被互联网夺去了九成的词汇(怪谁)的时候,好像都难以生出什么有倾向性的情绪。
带着结论去看细节是一种奇怪的体验,特别是在知道了每一个人的结局之后,史上最伟大的巫师有他的悲情和无奈,贫穷为难的红发家庭有着善良的毛衣和最坚定的友谊,感觉半辈子没洗头的恶霸教授是个长情且纠结的魔药大师。拥有这样的视角,或许是读书写作最快乐的事情。仿佛拥有无限的力量,心中暗暗期待与他人因此产生共鸣的希望、更是压不住让人写好几千字的废话。
Harry Potter and the Secret Chamber
第二本最挥之不去的读后感,竟然是,Malfoy的存在感实在是有些强行。情节的走向完全看不到有些故事忍无可忍的作者感,这里作者就好像是描述了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和他们学习的事情,看到了,就讲两句。对于我这种对于小少爷完全无感,甚至略带抵触,然而在原版中又回归无所谓态度的读者,实在是很容易忘记他。
前半的伏笔对于后半开启密室的铺垫,Ginny的言行,Percy,凤凰的习性,大蛇,总是发语音的Dobby,让人忍无可忍的Lockhart,还有,WHAT'S DEAL OF THESE TRUSTING WITCHES AND WIZARDS????
第二本对于电影的记忆都很不清晰了,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跟原文情节的抵触感,就不像第三本让我看得那么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