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结构部分
1
夏天之初买的那十来本书到冬季还剩一半没有消灭完。夏天那么地漫长,我却说不清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也不想费力给自己找借口。既然错过了商家的双十一,我只好趁着当当网双十二活动海量图书五折的活动机会,一口气买进了6本写作理论教材书和6本文学杂书。
想都不用想,先挑一本最薄的下手。上周末两天,我总算翻完了传说中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前提条件是,吃货奋力抵住冬日里与吃喝拉撒有关的蠢蠢欲动。
这本书的特色是每个章节都配有一套课后练习题,书尾的附录是参考答案。大概太久没有被这种“题海”战术虐待,我有点小贱,居然心满意足地做完所有的习题。
男友说:“你这本书看起来很高大上啊!”
我,一本正经:“别打扰我,在做题。”
男友说:“哇,你看书好快,真棒!”
我,不耐烦:“别烦我。这两天要看完。”
我极少买这种工具书,一方面是担心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啃不下去。另一方面,小白脑子不够使,短时间内,实在是难以吸收和吃透工具书里的写作精华。所以,我不指望一下子把这本书中的技能学到手。
周末两天的目标非常简单,我要认认真真、从头到尾把它翻一遍。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蹭大脑记忆的热度,尽快给自己写出一篇读书总结。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看完书之后,在日常写作练习的过程中,让自己有意识地回顾书中的原则,尝试应用常见的写作技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此刻插播一句画外音,这人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和先见之明的读者。
2
整本书主要针对的是说明文,即写作意图是解释或告知或说服。如果你专注的是娱乐性和小说类写作,这本书肯定不够用,对你的提升没多大帮助。或许还会让你感到失望,建议你另请高明。
所有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结构,风格,可读性。内容不多,有且只有这三部分。作者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论述常见的写作原则和实用的写作技巧。总共只讲了20条写作原则,每一条对新手来说,都挺重要的。而且,作者贴近实际应用问题的写作方式,以及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比喻形象的语言风格,值得新手借鉴和学习。
在每个部分开讲的前一页,作者都奉上了一段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至理名言。美妙的文摘单独成页这种排版方式,可谓是锦上添花。无论你是刚开始还是刚结束一个部分的学习,都像在宝藏中挖宝一样,准能见到一个让人茅塞顿开的美句,令人赏心悦目。就算你对内容小有不满,也都不好意思与作者计较。
结构部分
当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确保你说清楚了。如此,你言说的机会才合理。
原则1 自上而下,先写总结,开门见山。
多采用倒三角结构,由上到下是最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
现实中,报纸行业也非常依赖这种自上而下的写作技巧。编辑在删减超过篇幅的文章的时候,也是从后往前砍,因为最后通常是些无足轻重的细节。
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先给读者一个目标,然后再告诉他们抵达目标的方向,否则就无法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也就是“下山式”地从总结到细节,而不是“上山式”地从细节到总结。
此处很有必要上一张图,记下这个较为典型的日常对话实例。正常情况下,我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男友经常犯这种错误。而我在情急的时候,讲话也可能会拧不清关键点。秒转出去,我们一起共勉吧!

说白了,在说明一件事或者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不要卖关子,直接讲明你的目的和重点。别罗里吧嗦半天,还在讲一堆不重要的点,让人云里雾里,难免惹烦对方。
温馨提示,这种直白而高效的沟通方式,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处理一些小情侣间的情感矛盾。
原则2 分解事物,把主题分解成二到四个主要部分,然后运用引导句。
引导句总结一篇文章或报告的内容项,放在文章的开头,突出将要讨论的事项及顺序。引导句中每一个事项应在正文中延展为至少一个自然段落。
引导句有点像每晚新闻联播开头播放的一组简讯。
主题句归纳一个单独段落的内容,放在段落的开头。
主题句有点像是用一句话预告一个新闻事件。
关于引导句和主题句,详见P10和p11的实例。

这和小学写作文常用的“总—分—总”结构非常相似,使文章给读者留下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印象。
原则3 使用转折词,提示写作的方向。
但是、然而这类转折词是语言的交通灯,有四大作用:对比、举例、接续和总结。表明说明的词语包括首先、其次、比如和譬如;因此表示总结;然而提示对比;而且表示递进。
详见P17,可爱的交通红绿灯图。

转折词这玩意儿一点儿也不花哨,有些小儿科。它的作用是连接并组合众多的语句,使逻辑和连续性更合理,讲求的是清晰和实用。
原则4 使用六大基本写作结构,使观点的顺序安排得当。
写作中最常用的六种结构包括:1.范畴结构。2.评价结构。3.时间结构。4.比较结构。5.线性结构。6.因果结构。(这里的写作结构只涉及正文,与引言或结语无关。)
一阵小开心,我对正文的写作结构分为哪几种,终于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有种预感,在以后的写作中,它能够发挥引导作用,所以我做了详细的回顾。
所有结构对观点的强调或侧重都很重要,某个观点或主题你写得越多,就会被认为越重要。结合我自身的问题,我对此的理解是,当维度、观点、想法很多的时候,笔下留情,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顺序也很重要,最重要的观点一般最先被人看到。
但是,在顺序比较重要的4种不同结构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观点陈述的顺序。
在时间结构中,先讨论最早发生的事件,然后按时间推进;
在比较结构中,先谈最重要的观点;
在线性结构中,按照顺序从第一项开始,以最后一项结束;
在因果结构中,通常先确定并讨论原因,然后才是结果。
而在范畴结构和评价结构中,顺序就不这么重要了。
详见P24六种写作结构的样例大纲。

看到这个样例,我回想起大学政治公共课期末考。最后一道重量级主观论述题总是得低分,有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奈感。我作答的时候,可能太需要利用这些结构来组织大脑中零散的观点了。
原则5 整合相似事物,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所有的观点混杂在一起,阅读和理解起来很困难,读者可能会感觉脑袋一团浆糊。
我们描述的观点应该组合起来,最好是先完成一个主题的讨论(把一个主题的描述以及支撑事例写在一起,写完整),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最后以比较和讨论两个主题之间的关联作为结语。
作者的比喻很有意思,一篇文章如果像一个动物园,把所有的动物都关在一个大笼子里,混乱不堪,想想是挺可怕的。
读完结构部分的5个原则后,总体的感觉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满足自己表达欲的同时,多多照顾读者的感受,就自然不会忘记要求自己的文章做到结构有序、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