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及筛选剧本之类型分析
影视剧剧本的评估大概分为几个大的维度:
类型定位、题材、人物塑造、人物关系、情节桥段的设置、框架结构、节奏、创新性、政策审查风险以及价值取向表达,部分特殊题材还会涉及到概念创意、时代氛围的营造等等。
以下分别说明。
首先,类型定位:
在判断一个剧本是否可以进入拍摄阶段时,从宏观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故事是要拍给谁看的,这个类型的观众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是否做到了。
答主经常看到很多项目,单个情节和桥段拉出来也挺顺的,但总会让人觉得很别扭。从各个维度分析评估,完成度也可以,基本在及格线,但给出的评估结果一定是:建议放弃。为什么,一般都是类型定位出了问题,而类型的问题是根本上的问题,等于从根上推翻了这个项目。
影视剧是从本质上是商品,企业在生产之初,就应该对自己的产品需要投放的目标群体有明确的定位和认识,然后针对目标受众的需求去生产产品。比如肯德基,会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出米饭、粥等特别产品。
电视剧亦然,不同的观众,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性格、年龄等影响,观剧偏好有很大差别。有人觉得偶像剧很甜有人认为傻,有人觉得推理剧烧脑有人觉得累。除非是一些架构宏大、人物众多、类型元素丰富的大剧,比如《琅琊榜》,男性看权谋、复仇、理想,女性看情感、人物命运。因此,想要讨好所有的观众基本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进行取舍,留下目标受众最想要的,去掉与类型相冲突的,弱化兼容类型元素。
国外电视剧的类型化也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了,韩国的偶像剧、日本的大河剧、晨间剧、美国的职业剧(律政剧《傲骨贤妻》、医疗剧《豪斯医生》)、玄幻史诗剧(《权力的游戏》)等等,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之前碍于播出平台(国有电视台)的限制,能够发展出的类型比较有限(抗日剧、家庭伦理剧)。网络平台崛起之后,给电视剧的类型化提供了温床。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类型的雏形或者过渡---垂直剧和圈层剧。
最近小火的小成本电视剧:如垂直剧《双世宠妃》、圈层剧《镇魂》的成功,都得益于对目标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和较高的完成度。《双世宠妃》原著包含了玄幻、宫斗、言情、重生、权谋等等多种类型元素,影视化后以“甜宠梦幻”的言情剧为核心,主打25岁以下的青少年少女群体,其他元素均被极大弱化。《镇魂》保留了原著“耽美”的情感故事核心,虽然整体故事和制造一般,却受到了耽美群体的热捧,“镇魂女孩”成为文化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只看双男主cut。
那么什么是类型定位不清晰的剧本呢?
举个例子,《如懿传》。这部电视剧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女主的故事线。《如懿传》从类型上来说是一部宫斗剧,那么宫斗、撕逼、阴谋、升级打怪等等都是这个类型必须提供给观众的最基本的元素。可女主却偏偏想要独善其身、不参与宫斗,虽然明白制片方想要塑造一个独特性人物的心理,却没有把握好尺度,偏离了类型的要求。宫斗剧不宫斗,在类型定位上肯定不合格。当然《如懿传》也不是完全没有宫斗戏份,因此只能算主线剧情在类型上有所偏移。
我之前看过一个言情向的剧本,类型定位自相矛盾,撕扯非常严重。故事围绕着三个女生的友情和爱情线展开,女主爱情线走的是“大学女教师有情饮水饱”的路线、闺蜜一号走的是“家庭主妇华丽回归职场后与凤凰男老公情断”、闺蜜二号走的是“破产富二代重回豪门梦碎”路线。这三条线单独看的话,都是非常经典的戏剧套路,但被编剧杂糅到一起后,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三条线的类型走向是矛盾的:女主是都市生活剧、闺蜜一号是“女性都市伦理剧”、闺蜜二号是悬浮狗血“偶像剧”。这三条线都各自有交叉部分,但又各自有互相排斥的部分。
因此,我在读剧本的时候,直觉上带来的观感就是情绪很断裂。刚在男女主爱情线营造的“虽然没车没房但有一颗永远爱你的心”、“爱情是万能的”说服了,马上就要被闺蜜一号“在美好的前程与凤凰男老公失衡的自尊心之间左右为难“的、来自婚姻丑陋一面所轰炸。如果观众是女主线的受众,那么闺蜜线无疑是在泼冷水,在否定女主线的爱情观,观众自然就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