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宿博物馆旅游攻略 走吧旅行强烈推荐
天津民宿博物馆旅游攻略
走吧旅行强烈推荐
走吧旅行特点:人人都是旅行者
人人都是导游,只要你知道景点的路线
了解景点的游行攻略,那么你可以发布你的行程成为“导游”
让旅行者选择跟行。
天津民俗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展示天津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该馆经常和天津的天后宫一并提到,被合称为“天津民俗博物馆”。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关于这个博物馆本身的历史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姑且认为它是在古文化街多年的建设完善中或是天后宫某一次的重修中产生的。
现博物馆展示了关于天津民俗若干方面的内容。本人将解说牌上的文字和个人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将所有内容归结为建城历史、岁时节令、服饰配饰、商业贸易、津门艺术、居民生活、人生礼仪、民间组织、天津方言和游艺竞技十个方面以供参考。
景点资料
景点名称:天津民俗博物馆
景点类型:博物馆
景点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80号
交通指南:地铁二号线“东北角”站下车,步行可达。或乘公交至“东北角”站或“东马路”站,具体公交线路参见“其他说明”。
门票信息:免费,需凭有效证件到领票处领取门票,团体观众需预约参观。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最佳游览季节:四季皆宜。(景点内未配备暖气,寒冷天气注意保暖。)
预计游览时长:15分钟左右,细致游览需要半小时以上。

周边设施
住宿:古文化街玉皇阁附近有汉庭酒店、格林豪泰酒店和如家商旅酒店。
餐饮:古文化街内遍布餐饮点,推荐东马路上的津门永胜包子铺。此外,古文化街西北方向有肯德基及其他餐馆。
购物:古文化街内售卖服饰、古玩、字画、首饰、玩具、工艺品和乐器等商品。古文化街西北方向的“大胡同”售卖服饰、箱包、小电器以及各种小商品。
景点:古文化街(天津民俗博物馆位于古文化街内)、天后宫和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停车场:古文化街周边有很多停车场,例如玉皇阁附近和天津银行附近。

景点设施
售票处:进入景点大门,右侧有一个醒目的“领票处”。
游客中心:未见游客中心。二层“水铺”场景对面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
洗手间:未见洗手间。景点大门外不远处有一个洗手间。
餐饮店:未见餐饮店。
购物店:未见购物店。
医疗室:未见医务室。
休息座椅:未见休息座椅。
停车场:未见停车场。
游玩攻略
1、展馆分为两层,一层展品数量较少且在上下楼的过程中可以顺路参观。

2、推荐参观路线为上到二楼后,沿着唯一的一条通道一直走到尽头,然后返回中途路过的楼梯间下到一层。
3、“建城历史”精彩内容罗列
天津城砖:天津原先是有城墙的,现在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就是当年城墙的所在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天津城墙被侵略者下令拆除。馆内的这个展品就是当年天津城墙的城砖。

“按理”说,描述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真的可以结束了吗?看到这些城砖,你就不会产生什么联想和疑问吗?
比如,这些城砖的“兄弟姐妹”都在哪里?进过一番研究,目前我比较确定的答案是,一方面,当年城墙被拆除后,一部分城砖被一个买办卖给了两位商人,那些城砖就成为了后来天津城内一些建筑的材料,而另一方面,一些拆下来的城砖被运往了威海去修建刘公岛码头。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广告词——刘公岛,不只是一座岛。确实,它让两座城市有了“隐藏”的联系,也见证了一个特殊时期社会的变化。

津门保甲图:这张图可以粗略反应当年天津老城厢内的建筑布局,可以作为一个由“地名”研究历史的参考图。(我记得很久以前网上可以搜到的天津老地图特别是清晰的天津老地图并不是很多,现在的情况有了改观。)

潞河督运图:这张图反映的是清代天津三岔河口的繁荣景象。在古文化街通庆里的墙壁上也有类似的画,但是因为那幅“画”是一幅浮雕,所以看上去没有这个清晰。
4、关于“岁时节令”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文字介绍、模拟场景和实物展示来介绍天津过年的相关习俗。我个人感觉这部分内容从布展层面上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从内容层面上来看,我并不认为它们突出了天津过年的特色。


这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祭灶用品”中有一个像是小马的东西,那很可能是用来代表灶王爷坐骑的东西。
5、关于“服饰配饰”
这里有很多清代服饰,除了常见的衣服、裙子和鞋,还有一些小物件,比如耳罩和针扎,而这些都是不常见的。

这部分的展品注释做得很好,表现的形式是一个实物图片加文字说明,这样即便展品和文字在位置上不是一一对应人们也不会弄错。

6、“商业贸易”精彩内容罗列
药铺场景:只是觉得挺有范儿,无其他。

招幌:招幌是指招牌和幌子。关于招牌和幌子各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招牌就是那种带字的牌子,且牌子上的字是不带有明显行业指向的。比如,古时候一个酒店门前挂着的一块写着“香满楼”的牌子。幌子呢?就是不带字的,用形状表示所属行业的“象形”牌子。它的基本功能是让不认识字的人一眼就看明白这个店铺卖的是什么(古代很多人是不识字的)。比如,古时候一个鞋店门前挂着的一个鞋子形状的牌子。在博物馆“商业贸易”区域展示了很多招幌,部分招幌貌似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见到。
水铺场景:“水铺”指的是经营送水和售卖开水业务的场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所,叫老虎灶,主营业务是出售开水。在天津,水铺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天津吃水难的问题。
7、“居民生活”精彩内容罗列
门楼场景:这个门楼场景的特别之处是拼成它的所有部件都是天津几个著名大院的遗存物。
“胡同”相关:博物馆里关于胡同的介绍主要依靠一些老照片图片和一些文字描述。我强烈推荐去读一读那些文字,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且能引发很多思考。

小人书铺场景:从窗外“窥视”屋内小人书的感觉很奇妙。
8、“人生礼仪”精彩内容罗列
“落桌”场景:用人物模型(目测是泥人)、道具模型和场景模型还原的“落桌”场景。

“落桌”也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邻里之间的深厚感情。这套“落桌”场景将很多物件的体积做得比较夸张,起到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娃娃大哥:这件展品完全有可能列入“天津民俗博物馆最能体现天津民俗特色排行榜”的三甲之内。那么,娃娃大哥是什么呢?
这要从当年天津求子的民俗说起。以前天津的很多女子为了怀上孩子会来到天津天后宫求子,求子的具体方法就是用重金“请”或者花费一点小钱“偷”
(并非真的偷,因为女子使了钱,道士假装看不见而已)一个泥娃娃带回家,如果女子生了孩子,这个泥娃娃就成为了家里的“大哥”,而女子的孩子就是“老二”。
此后,不但要将娃娃大哥供奉起来,每到娃娃大哥的生日,还要将他拿到专门“洗”娃娃的店铺去“洗”。所谓的洗,就是加点泥土进行重塑,让娃娃大哥“长大”。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娃娃大哥慢慢地会变成“娃娃大爷”,甚至于变成了“娃娃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