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悟空名字的解读
孙悟空外出求道,经过长时间的寻求,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菩提祖师,“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致心朝礼,致心朝礼!”菩提祖师本欲让人将他赶出去,当听猴王说有了多年世俗生活的经历,才认同了他求学的诚意。后来却使孙悟空''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有人说孙悟空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代表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一个人走出家门,经历世间的种种现像,产生了众多的疑问,才会向内心的深处去寻求解答。一个人想要的成名是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当他走出家门在外界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是嘲笑、指责和排挤,这才认识到得名之难解道之玄,做人首先要被众人接受、认可和赞许,只有学习最基本的礼仪才是最有帮助的,这礼仪才是成为仙佛之名的基础。菩提祖师也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有了对礼仪的基本需求,才会去真心学习礼仪。虽然对认识的理解少不了出自内心深处的悟,但是仅有自悟是不够的,还要有人指教、解惑,所以灵台山三星洞不仅是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开解人心灵的地方,一个教育的场地。灵台只是座台而不是山,再结合猴王是个儿童的特点,所以灵台不仅是个初等规模的教育场地,还是个初等级别的教育场所。当然须菩提也是名气不大,知道他的人也只是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他还是一位并不成熟的一位学者,书中的须菩提也是在自我修行的。菩提,大彻大悟;须菩提,还有待大彻大悟;须菩提能称为祖师,只是说他是新一派思想的开创者,此时他的思想虽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尝未成熟,有待升华。孙悟空所代表的是国家的行政权力,在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里也是一种新生的事物,他的成长自然要师从于一种还未成熟的思想观念创造者,如果被成熟思想教导,恐怕要夭折了。 “祖师道:'…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即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祖师见猴王有猴样便道:“···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两个人是否说岔了,并非如此!姓,据说是其源于古代的图腾,是族群的向往与追求,更是群体的文化特征符号;佛家说'无性是指一切诸法无实体',具体到人的性格是否可以说没有个性?如果是这样,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祖师问:你特性是什么?猴王说:我没有个性(性格特点)。祖师道:我说的不是你个人的性格脾气,而是你从上一辈那里得到的传承?猴王道:我没有接受上一辈的传承。祖师说:想来你是借鉴、接受了其他族群的文化(移花接木)!猴王答:我也没有借鉴,我只是无中生有,一种全新的出现(石里生长)。我们要知道菩提祖师是新思想新规则的创造者,新生的事物需要新思想的创造者来引导,新思想的创造者也需要培育新事物来发展和宏扬自己的新思想。 祖师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我看来你的特性像猴子,正符合你小孩子的特征,就以孙姓做你特性代表吧!(八戒姓猪、沙僧姓沙都是如此。)如果说孙悟空是个成年人(或者是只大猴子)的形像,这样的说法是否不合适?像祖师这样身份的人是否不该这样说呢? 祖师又说:“我门中有十二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中国人起名字是很讲究的,由其是中间这个辈份,都会有一定的寓义,像修行之人会更讲究,多会表述自己这一学派的部分理念。那十二个字不仅阐述灵台山的理念,更是诠释了西游记的主题-成长,它们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十二个字应该这么念: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我认为可解释为心胸广大、处事智慧、意愿真如、人性似海、解道颖悟、修成圆觉。心胸广大:心胸决定了眼界,没有排斥,更多的包容,才能有开广的眼界。处事智慧:不拘泥于现有,能够破除禁锢;不局限于眼前,能够走的更远。意愿真如:追寻真理,才能不被邪愿误导,更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人性似海:放低姿态,才有更多的交流、有更多的接受、有更多的合作。解道颖悟:放弃墨守成规,推陈出新方能更新气象。修成圆觉:追求完美,才会避免固步自封,不断成长。到了猴王这里只要悟过之后便是圆觉,这也看着太简单了,只是这前面要悟的内容多了点。也许是说孙悟空是个小孩,无论是心胸、处世、人性、意愿都没有形成成年人固有的模式,只要在成长中悟成就可以了,不像成年人那样转变是艰难的,不转变就要受到限制。但是人的行为又总爱形成习惯,进而生成一定的模式,我们身处的世界却又总是变化的、无常的(佛家认为空是无常或事物的本质),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以不变应对变化,很难适应,更容易碰壁。悟空:参透身外的无常,不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能够看透本质;改变自身,改变是转变的起始,转变是成长的转折。 每当我们想起孙悟空的形像,就会想到他曾经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饱受磨难,总觉的他的形像应该是中年人,最小也应该是个老青年。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年龄,地府强消死籍时是三百四十二岁;之后去天庭做弼马温,先是在天上待了半个月,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算是十五年;做齐天大圣在天的时间,孙悟空觉的有半年的光景,众猴说有百十年,我们就按一百一十年算;后来被太上老君在八卦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也就是四十九年;这些时间总共算起来是五百一十六年。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已经五百多岁了,又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多年,取经时已超过了一千多岁,像这样年龄的人,不把他当成老老头已经是在看神仙的面子了,总不能还是个小孩子吧! 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神仙的年龄和他们的形像:哪吒应该比孙悟空的年龄大,当孙悟空刚上天庭的时候,哪吒早已是天庭的大神仙了。那他的形像是什么样呢?在哪吒跟随李天王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时,孙悟空见到他说:“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也许孙悟空的话有些言过其实,但哪吒的形像是小孩子这是肯定的;在书中第五十一回,哪吒为帮助孙悟空来到金兜山,“那洞里把门的小妖看见,急报道:‘大王,孙行者领着一个小童男,在门前叫战哩。”金兜大王见了也说他是个小男童。有人说哪吒是生活在天上,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就算是他活了三千六百五十年,在天上也只有十岁。号山的红孩儿在火焰山修炼了三百年,实际的年龄应该还要大。可是当他要同孙悟空交战时,一出场“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也无甚么盔甲,这分明只是个婴儿,也难怪他号称圣婴大王。有人说他是圣子,圣婴大王嘛!身份特殊长生也是应该的。五庄观内的两位童子清风和明月,一个是一千三百二十岁,一个是一千二百岁,这样的年岁也只是观内绝小的道童,孙悟空的年岁还没有他们两个大呢。唐僧师徒四人见到他们的时候,也只是两个小道童。有人说五庄观有人参果,闻一闻,尝一尝都能长寿,只是说长寿,并没有说不长年岁吧! 那孙悟空在书中又是什么年岁形像呢?孙悟空在天庭同如来佛祖赌斗时,“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猴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根下撒了一泡猴尿”。有人说这是对权威的一种蔑视,不管是什么,像这种撒尿为证的做法都不是成年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后来的取经路上,那些妖魔也只是嘲笑他做过弼马温,从来没有人嘲笑过他撒尿为证的事,只能说像他这样的年龄的人做这样的事也算正常。在书中第五十六回,唐僧身逢强盗,被捆住了,高高的吊在了树上,孙悟空在后面望见了,“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穿一领缁衣,年纪二八,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拽开步,来到前边,叫道:‘师父,这是怎么说话?这都是些甚么歹人?’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还问甚么?”唐僧没有见到孙悟空变化,而孙悟空变化之后的形像在我们看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依然毫不迟疑的认识。这只能说明孙悟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谓的变化只不过是换了件衣服,收敛了言行,在外人看来已不是人们传闻中的那个人物了。在书中第八十一回,孙悟空在镇海寺“摇身一变,变做个小和尚,年纪只有十二三岁”。如果孙悟空是个成年人的话,一再的变成小孩子是不是太幼稚了,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最希望外人说他成熟而不是像个小孩子。从这些看来孙悟空的实际形像应该只是个十四五岁,如果他表现的老成一些就让人觉的他十五六岁,如果表现的幼稚一些就让人觉的他十二三岁。 如果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是个小孩子,五百年后还是个小孩子吗?如果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是个小孩子,那五百年前又该是个什么年龄形像呢?孙悟空在跟随菩提祖师学道之时,经过七年的基础学习,开始学习道法,之后祖师说他注成了神体。古人是从八岁入小学,经过七年的学习,十五岁开始学习大学。这是否在暗示我们孙悟空悟道成仙是在十五岁。在书中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及三位菩萨变化的母女四人,意欲婚配唐僧师徒四人,那他们的年纪是否合适呢?那妇人道:“···我是今年四十五岁,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唐僧的年纪有多大,书中第九十三回,唐僧在布金禅寺中告知老僧:“虚度四十五年矣”。之后不久便进入灵山成了佛。这样算起来他和黎山老母的年岁相当。这是否也在侧面说明了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同三位菩萨变化的女子年纪相当,也就是说沙僧不到二十岁,猪八戒不到十八岁,孙悟空不到十六岁。这算起来两个时期孙悟空的年龄形像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神仙的特点。神仙是什么?是精神,是名声,是形像。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个体,是一种精神力,是一个群体。孙悟空在西游记中代表了十四五岁的少年群体,即然是代表的一个群体形像,那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对于他来说就没有分别了,他的年龄形像以永远的定格在十四五岁。就像哪吒永远是个小男童,红孩儿永远是个婴儿,七仙女永远是一群姑娘·· 成仙后的孙悟空为什么是十四五岁的少年?这时期是小孩子向成年人转变的时期,是人品、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人对事反应强烈,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有自己一定的观点,经常听不进长辈的话,一说就烦,再说就恼,三说就跑。开始离开家庭的保护,面向社会,但是又缺乏社会经验,自己的认知还不成熟,即有独立的意愿,又离不开长辈的教诲。这样的情况走向社会,在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通过塑造孙悟空的形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少年向成年人转变中所面对的自身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问题及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转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只有在孙悟空成佛之后,完成了他形象的转变,不再是个少年,而变成了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