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中的音乐》-18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1
1.18世纪的声乐观念:格鲁克的格局改革是失败的。他的成就绝对不在于自己所宣称的让音乐服从诗歌,而是在抒情戏剧中更加凝练、更加实惠而有内涵的运用音乐。歌剧中调性的结构力量仍然贯穿于整个世纪:如在《魔笛》之类的作品中仍很重要,《魔笛》将降E大调分配给作为这部歌剧基础的博爱理想,F大调分配给祭祀以及祭祀的世界,C大调为恶势力,G大调用来插科打诨。如此运用调性,在当今的我们看来可能并没有意义,但是贝多芬仍对它无限景仰,认为《魔笛》是音乐逻辑无可挑剔的巨著,
2.18世纪的教堂音乐:莫扎特的9首小弥撒曲和8首大弥撒曲(1768-1782)让我们窥见到他的本质信仰。他没有巴赫的庄严,也没有贝多芬的狂喜,但他在教堂音乐中给予我们的纯洁的人性,绝不亚于巴赫或者贝多芬。《安魂曲》以其陈暮的对位写作,扣人心弦的戏剧语言和天使般纯情的恳求,不愧为古典管弦乐弥撒曲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