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桶、瓶盖、X光片……垃圾场造就了这支贫民窟传奇乐队!
现在,打开百度搜索,输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你会发现很多人都能现身说法诠释这句话的意义。
但是今天,DOCO君要将这个诠释的机会留给一个“世界级”乐队,卡特乌拉再生乐团(Recycled Orchestra of Cateura),喜欢他们的人也会亲切称他们为“垃圾填埋乐队”。
他们还有一部纪录片《垃圾场中仙乐扬》,豆瓣评分8.8,在各大纪录片节电影节获奖无数。

《垃圾场中仙乐扬》获奖情况:
2015利兹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新纪录长片奖
2015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节环境类特别提名奖
2016波特兰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纪录片
究竟这个乐队有什么特殊的、动人的故事呢?让我们慢慢往下说。
1
家住垃圾场
生活无希望
卡特乌拉是一个位于南美洲巴拉圭首都亚松森郊外的小镇,这里也是贫民窟社区,这里还是整个南美洲最大的垃圾掩埋场和资源回收中心。

生活在这儿的2500多个家庭,终日以回收垃圾为生,不仅要忍受臭气熏天的环境,加倍的疾病、危险和死亡也如影随形陪伴着他们。
房子是废品组成的,河道里漂着各处汇集而至的垃圾,甚至日常用水都因污染无法引用。


他们被垃圾包围,但也要从垃圾中讨生活,每天当垃圾车载着大量的腐烂碎屑垃圾到达卡特乌拉的时候,人们都会纷纷涌上前,从垃圾中翻找挑选一些有用的东西。
人们的基本生活没法保障,公共服务极其有限,就更别说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了。这里有很多辍学儿童,“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长大后都会成为一个拾荒者。
贫穷在卡特乌拉世代繁衍并恶性循环,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游荡在被垃圾包围的街道里。


卡特乌拉不被人关注,也没有救世主。但直到两个人的出现,这里的生活好像才有了一丝光彩。
2
非科班音乐教授
业余乐器制造师
第一个人是环境工程师法维奥·查韦斯。

法维奥·查韦斯
2006年,他开始在卡特乌拉开展垃圾回收研究项目,看到本该享受教育的孩子们整天在垃圾堆里打闹,他很痛心并且想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们的生活有所转变。
法维奥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们一些积极正面的力量,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热爱的音乐,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事情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法维奥重操旧业,“拿起”自己儿时学习的单簧管和吉他,用自己仅有的几件私人乐器教授孩子们音乐课程。

法维奥·查韦斯在给学生上课
这位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弹奏着世界名曲,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卡特乌拉。
但很快,法维奥发现乐器太少了,无法满足所有渴望学习的孩子们,而在卡特乌拉买一件乐器的钱甚至比买一栋房子还要贵。
没有乐器这件事让法维奥头疼了很久,有一天他路过垃圾场时候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用垃圾来制造一件乐器呢?”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这时候法维奥遇到了一个人——尼古拉斯·戈麦斯,他是故事里的第二个人。

尼古拉斯·戈麦斯
尼古拉斯是一名拾荒者,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独自养活9个孩子,于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挣钱补贴家用。
在建筑工地上,尼古拉斯干了30年体力活,后来才搬到卡特乌拉。在他看来,来到卡特乌拉当一名拾荒者还挺幸运,因为这儿总是有垃圾,这就意味着他永远不会失业。
机缘巧合之下,尼古拉斯和法维奥相遇了,之后两人便开始一起回收废品制作乐器。

尼古拉斯看起来粗枝大叶,但他的手非常灵巧神奇。
即使一个音乐家都不认识,也并不妨碍他用垃圾残片制作改造成一个个能发出美妙音色的乐器,甚至有些乐器的音色品质还要高于传统工艺制作的乐器。



他们用金属烤箱托盘制作琴身,用油桶设计大提琴,就连废弃叉子、木头、啤酒瓶盖都派上了用场。
萨克斯是用排水管、硬币、钥匙、啤酒瓶盖、罐头盒子做成的,鼓皮是用废弃的X光片做成的……反正就算是垃圾,也要让它发挥剩余价值变成一件乐器。



就是这么一双拾荒者的粗糙的老手,硬生生用一堆废品做成了15种管弦乐器,让贫民窟的70多个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乐器。
就这样,一个非科班音乐教授,一个业余乐器制造师,带着一个草台班子,成立了“卡特乌拉再生乐团”。
3
卡特乌拉再生乐队
穷不能成为丧的借口
卡特乌拉再生乐团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卡特乌拉本地和周边地区,一开始孩子的家长们并不是很同意让孩子来学习音乐。


于是法维奥就和每个学生的家长定期会面,讨论完成学业和持续教育的重要性,慢慢地很多家长开始转变观念,从漠不关心到主动把孩子送到乐团来学习。
法维奥曾这么说:
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波及很多家庭和孩子,带来实际生命的改变,虽然我们做的事像社会项目,但我认为这是我的使命。
他们的生活没有多么顺利,还经历过大暴雨,家都被淹没了,但是这些看起来都不是难题。



就像尼古拉斯一样,他还是会重新捡起做吉他的废木板,照常给学生们做乐器,而学生们也依旧乐观,照常上音乐课。



许多年来,乐队一直艰苦练习,默默无闻。
然而随着纪录片《垃圾场中仙乐扬》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并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传播,人们都听到了卡特乌拉的垃圾场里传出的悠扬琴声。
在YouTube网站上,卡特乌拉乐队的演奏视频也被疯狂点赞,各个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他们。


后来乐队得到了一些资金支持,有了出国巡演的机会,他们去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演出。


卡特乌拉再生乐团在“里约+20”峰会演出
之后,卡特乌拉乐团还去了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巴勒斯坦和日本等国家演出,也有机会摸一摸真正的乐器长什么样子。



美国重金属乐团Megadeth知道了这个神奇的乐团之后,成为了他们的粉丝,还亲自来到卡特乌拉看望他们。



Megadeth乐队
* Megadeth乐队是美国Thrash Metal(鞭挞金属乐)四巨头之一,在全球卖出超过2000万张专辑,连续5张专辑获得白金唱片销量,7次获得格莱美提名。2017年2月13日,Megadeth《Dystopia》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 最佳金属演绎奖项。
对于中国的摇滚乐迷来说,乐队领军人物马大卫(Dave Mustaine)一直都是一个响当当且充满感情的名字,他们的音乐影响了国内几代摇滚乐迷。


Megadeth乐队看望卡特乌拉再生乐队

Megadeth乐队和卡特乌拉再生乐队一起交流音乐
2014年,他们还成为了美国重金属乐团Megadeth的开场表演嘉宾,能和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这是他们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卡特乌拉再生乐队 & Megadeth 演出前彩排

卡特乌拉再生乐队 & Megadeth 演出现场
名不见经传的卡特乌拉再生乐团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走出贫民窟成为各国演奏厅的明星。乐团里14岁的第一小提琴手Ada说:“我不在乎我的小提琴是用废品做的,对我来说,它就是无价之宝。”
成名之后,卡特乌拉再生乐团的成员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到乐团里上音乐课。
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可以容纳200多名学生来学习音乐和利用回收的废品制作乐器。





故事的最后,卡特乌拉再生乐团来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为观众表演了挪威爵士乐作曲家Jon Balke为乐团特意谱写的原创作品。在震撼恢弘的交响乐中,孩子们专注而深情弹奏着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用音乐的魅力感染着世界。
很难想象,在南美洲最大的垃圾掩埋场长大的孩子们,在贫瘠窘迫的条件里艰难度日的孩子们,能够用如此纯净的、美妙的音乐折服观众、表达自己。


卡特乌拉再生乐团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演出
音乐,成为生活在垃圾场里的孩子们的希望,也成为他们走出去看世界的桥梁。
看到这部纪录片之前,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生活在贫民窟和垃圾场的孩子们,有一天能实现全世界巡回演出的梦想。
这一切正如法维奥所说: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无所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借口。
对于卡特乌拉再生乐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堆满垃圾的生活环境,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们仍在局促有限的条件里,尽力改变,尽力让自己的梦想闪光。
这不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完美诠释吗?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豆瓣、网络
部分资料参考自:
《垃圾场里和声扬》| 2018 iDOCS 12.4 展映,作者:iDOCS
https://mp.weixin.qq.com/s/zeMEey6Stg9NSNrc5Es9_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