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行纪(二)︱ 埃里温,万千热烈
初看埃里温,这个城市并不那么讨喜。
从郊区开往市区的道路上远看埃里温,它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犬牙交错的房屋显得欠缺科学、理性的规划以及必要的发展资金。

街道上空交织了大量的电线。房屋的颜色大多偏黄,显得太过普通、缺乏活力,与其他色彩搭配在一起后还呈现出“早衰”的痕迹。


总之,埃里温给我的最初印象,与“现代”无涉,与“发达”无缘,普通的面孔下甚至略显沉闷。
然而,当你真正走进这个城市,在街道上闲逛,与当地人眼神交汇,那么埃里温会带给你太多的惊喜。埃里温的英文叫做Yerevan。另一种翻译叫做耶烈万,其实,“耶烈万”这个翻译最接近单词原本的发音。正如这个名字一样,埃里温一扫亚美尼亚其他地区带给人的悲凉感。在埃里温,万千热烈。

一、颜色
埃里温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多变的色彩。埃里温市区没有什么很高的建筑,那些看起来造价不菲的摩天大楼在这里基本绝迹。市民也没有将房屋染成五颜六色。所以,远观埃里温,它并不洋气。


但当我们置身于埃里温的街道时,当地人通过运用鲜花、绿植来为城市添加了天然悦动的色彩,让整个城市从略显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埃里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鲜花之都,每家每户的阳台都有鲜花装扮。大街上到处都是售花的小商贩。有位卖花的阿姨在看到我们拍摄她家出售的鲜花时,甚至主动配合。鲜花可谓是埃里温人生活里的必需品。


甚至连埃里温阶梯这个看起来有着强烈等级感、权力味儿浓厚的建筑,在每一层阶梯上也被种上了绿植,从而让它看起来更加的柔和,衬托出亚美尼亚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建筑本身的色彩也增添了城市的情调。在亚美尼亚,当地广为使用的石材大致有三种颜色:偏淡黄色的砖石、红棕色的赭石以及黑色的褐石。这三种石材或是两两组合,或是一起使用。它们的叠加为房屋增添了一丝“斑驳”的历史感,看起来“陈旧、破败”的色调让这个建筑立马变得厚重起来。埃里温市区的中心共和国广场,四周的博物馆、酒店等主要建筑,便是这种斑驳建筑的最佳代表。




譬如采用这种着色的亚拉腊白兰地酒厂,更是会让人笃定这个国家在酿酒这件事上,有着延绵已久的历史。

原本埃里温的建筑大多数东欧与苏联风格的交错结合,但在这些色彩的中和下,意外给人营造出一种“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时尚感。同时,色彩的运用也让那些原本略显冷峻、以彰显权力为目的的建筑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变得更加生活化,更加有人情味。

二、艺术
第二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元素是开放的艺术。在埃里温市区,共和国广场-歌剧院-埃里温阶梯不仅是一条城市规划的中轴线,同样也是一条感受艺术熏陶的中轴线。由于城市不大,市民到此十分快捷方便。他们与艺术的物理距离近在咫尺。

埃里温阶梯是埃里温最著名的地标,同时也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天气晴好时,甚至能够望见亚拉腊山。阶梯的顶部是亚美尼亚苏维埃50周年纪念碑。这个著名的景点曾经因为苏联解体而导致资金中断,后来是在一位美国籍亚美尼亚商人的捐助下才得以继续修建。




而在阶梯的内部,隐藏着的是Cafesjian艺术中心。这里的展品都是现代艺术作品。而在艺术中心外的广场上,同样伫立着诸多现代雕塑,夸张怪诞,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留念的打卡地。




绘画同样是增添城市色彩的重要方式。在埃里温的自由广场附近,遍布了各种油画。这些售卖绘画作品的人中,其中不乏画家本人。这些作品大多是对亚美尼亚当地的修道院、街道、高山等景色的描绘,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常常有过往的行人驻足停留,静静地观赏。




音乐同样不会缺席。在埃里温,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并不需要买票听一场正式的歌剧或是音乐会。相反,剧院本身就是高雅艺术与平民艺术的建筑分野线。在剧院内,你能够享受亚美尼亚民族最纯正的艺术作品。在剧院外,从下午开始,就有人群聚拢在一起载歌载舞,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热情的味道。


在歌剧院门口,两位舞者带领着市民和游客,一起快乐的热舞。在莫斯科剧院广场前,来自英国的乐队与埃里温当地的乐队为市民联袂奉献了一场经典与流行的碰撞。埃里温的热烈,很重要的来源是艺术在这个城市自由生长,呈现出弥散的状态。艺术是没有门槛的,容易触达的且乐于分享的,你随时都可能与艺术不期而遇。
而从傍晚开始,共和国广场又成为众目睽睽下的焦点。在水池喷泉周围坐满了休憩的人群,人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享受宁静的晚霞。晚上九点左右,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喷泉音乐会正式开启,似乎准时上演着一场音乐公开课。


更令人惊讶的主角是音乐本身。我们本以为,这种公共场合播放的音乐应该都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如果在国内,那必定是《茉莉花》之类的歌曲。而共和国广场的音乐喷泉表现,则凸显出当地对不同音乐形式所怀抱的极大包容性。这里不仅播放亚美尼亚最为著名的音乐家哈恰图良的知名桥段,也会播放一些对诸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改编,甚至还出现了hip-hop这类充满叛逆、潮流的元素。古典乐与流行音乐在这里肆意的碰撞,散发出的激情让停留在此的人们,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匆匆而过的游客,都开始乞求这美好的时光走得慢一些。
激荡的音乐与广场前那个充满爱意与欢迎姿态的“Yerevan”标志,似乎无声地表达这个国家以及他们的人民,用热情与友好来拥抱陌生人的到访。
三、热忱
在去往亚美尼亚之前,我浏览过许多旅游者撰写的游记。或许是受那本《花与泪的河流:亚美尼亚的千年悲歌》太多影响,导致在许多游记里,“千年悲歌”这个词已经高频到被滥用的程度,似乎没有比这个词更能精准描述亚美尼亚的悲惨史。
我自己难免也会受此影响,接受这个先入为主观点的我,甚至以为亚美尼亚民族个个“眼中含泪”、饱经沧桑。然而,只有当真正接触到亚美尼亚人时我才猛然发现,这种刻板印象实在是太过机械地看待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亚美尼亚人对待生活要积极得多。

当我们行走在埃里温街头,最让我们感到舒服的是这里有一种淳朴的热忱。我们慢慢感受到亚美尼亚人民对外来人发自内心的友善。尤其是当我们经历过满街行骗的摩洛哥后,这些品质显得弥足珍贵。
绝大多数亚美尼亚人,在遇到外国游客时,都竭力展现他们国家最优秀的一面。他们对待游客的态度,不是试图去套路、赚取利益,而是把他们当作倾听者,尽力向游客解释他们的问题与困惑,并提供可能的帮助。这个国家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表现在个体身上,便是当地人自豪又平和的介绍这个陌生的国度,希望过往的游客能够认同他们的祖国。

卖围巾的店主主动为我们提供旅游路线的建议,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售卖鲜花、油画的商贩主动为我们寻找拍摄的最佳角度。酒店服务生为了解答我们的问题,打了好几个电话,只求为我们奉上最合理的建议。


司机Avo更是主动带领我们尝试了亚美尼亚农家乐里的可口饭菜,还在最后返回第比利斯机场的途中,去超市买了香肠和菜品,在路边买了当地的大蘑菇,顶着大雨为我们奉献了一次纯天然的BBQ。





同时,城市的规划者们为居民之间能够实现友善的交流,提供了足够多的场所。埃里温市区内遍布了众多广场。就连街道中间都通过辟出绿化带的方式,为露天酒吧、咖啡店提供生存空间。



其实,埃里温的街道并不宽敞。加上经济不景气,路边会有各类租用或售卖的汽车停靠,使得本就不宽裕的街道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但即便如此,埃里温也不愿意单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而向汽车妥协,通过牺牲行人的空间去随意扩宽街道。现代发展的需求,始终被置于一定的限度,而这个限度就是是否会破坏业已形成的传统,以及是否会反噬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这是埃里温展露出的独特设计规划理念。


置身于埃里温,会让你感觉到即使你的黄皮肤非常显眼,让当地人立马便知你是游客,但从当地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中可以感受到,你与当地人生活的距离感其实很近。人们并不因为你是游客,就采用一套“双重标准”。相反,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城市的设计,都能让外来者快速地融入埃里温的城市生活节奏当中。这是埃里温的生活里特有的从容感。
总之,如果说亚美尼亚的历史、亚美尼亚其他城市稍显破败的景象呈现出这个国家悲凉的底色,那么埃里温作为首都,作为亚美尼亚集全国之力而打造的城市,它呈现出亚美尼亚截然相反的一面:热烈、开放、包容。
万千热烈,不负其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沁思,qinsi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