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继续瞎搞,无问西东——2018年观影总结
今年是勤奋的一年,到目前为止看了598部片子,累计观影量3312。今年还剩下十天,目测年度观影突破600问题不大,争取总观影量能达到3333,给新的一年留个有趣的数字开端。
总的来说,今年比去年多看了很多,年初定下了500部观影计划也算完成了。大致上刷完的导演有:洪尚秀、李沧东,维姆·文德斯,阿基·考里斯马基,迈克尔·哈内克,库布里克,科恩兄弟,雷德利·斯科特,贾法·帕纳西,阿彼察邦等。收获颇丰。
回头想想,自己都不知道这些时间是从哪来的。今年换了份工作,从原来的影视媒体变成了互联网运营,从原来在家上班的半自由职业者变成了每天早十点晚八点的规律上班狗,从原来的每天都需要写稿变成工作不需要写稿,约稿全看心情。
理论上来说,能够用于看电影的时间应该更少了。每天只能八点下班之后,抓紧回家看上一部。还不能是特别长的,否则就会导致晚睡晚起;周末努努力,没什么事情的话,一天还能补上几部。同样的,这也导致今年写稿写得有点少。对比而言,可能我还是更愿意安安静静地码字写稿。上班、和人交流真的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除了看电影本身之外,今年还特意把豆瓣标注电影的标签系统地整理了一下,使得现在看过的电影一目了然,条理清晰。当记一笔。整理过了后,标签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时间年份,比如某部2018的电影,则标为2018;第二类是国家地区,以中括号作为特殊符号,比如某部美国电影,则标为【美国】;第三类是著名导演,比如是枝裕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洪尚秀等,用中文全称;第四类则是一些特殊类别,主要用于筛选自己着重关注的东西,以小括号作为特殊符号,比如(纪录片)、(动画)、(黑白)、(默片)、(siff)表示上影节所看的电影以及(fifi)表示和女朋友fifi一起看的电影,等等。
举例,比如伯格曼的《假面》是今年上影节和fifi一起看的,那么它的标签则分别为【瑞典】、英格玛·伯格曼、1966、(黑白)、(siff)、(fifi)。虽然看似复杂,但掌握规律之后就会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所有标注过的电影都能被归入到一个系统中去,方便查看、筛选,一目了然。
比如(fifi)这个标签于我而言,就非常重要。这个标签表示的是和fifi一起看过的电影,毕竟我们是要在一起看够1000部电影才能结婚的人。难以想象,没有在一起看过1000部电影就结婚的人——1000部电影,大概也就四五年的时间吧——其实也就是难以想象,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四五年的人就能结婚。

目前,我们的这个数字停留在252部,686天,16464个小时。600多天才看了200多部,主要原因在于fifi一年有半年都在出差。不过今年还是一起看了侯麦、阿彼察邦、李沧东,一起看了上影节、北影节以及各种影展,吃饭追剧还一起看完《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大汉天子》。总之,路还很长,且走且珍惜。感谢这一年以来的包容、忍受和理解,期待未来的一年还能一起看更多的好电影,去更多的地方看影展。
接下来便是这一年的年度十佳环节。一如既往,所谓的年度十佳是指在今年所看的、令我动容的珍贵电影,不区分年份、国家、是否上院线。
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喜不喜欢,拍得好不好。这其实是三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可以混为一谈。我的打分,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我喜不喜欢而已。大概有三个层面。一是故事,剧情片看情节恐怖片看惊悚悬疑片看悬念,简单明了;二是艺术,视听语言场面调度摄影打光,这是一门艺术;三是灵魂中的那惊魂的一瞥,偶然的一遇,可遇而不可求。前两者满意的,一般都会给四星;而五星一般只留给第三者。而有些时候一部电影可能满足了第三者,却不一定能够满足前两者,也有可能会被打成五星。
所以,我说五星电影是那种令我动容的珍贵电影。而今年一共给出了29个五星,其中包括一部剧、一部动画以及几部老片重看,所以真正是今年初次看到的并不算多。以下电影排名有先后。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
赫尔佐格影展上看的。闻名已久,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大银幕的相遇让它变得更加珍贵。天山电影院第一排,全程仰着头看完。癫狂至极,惊心动魄。电影中的故事以及拍成这部电影,都算得上是一场堪称伟大的冒险。映后交流环节,和赫尔佐格仅仅相距一米,非常激动。
24帧-阿巴斯
阿巴斯遗作,频频错过。北影节因为误了火车,没看上;去香港又因为排片时间不合适,没看上。
光和影,明和暗,远和近,大和小,动和静,快和慢,自然和人工,风雪和雷雨,在场和不在场,脱离叙事,回归本质。至于电影的本质,正是那每秒二十四帧的运动画面。阿巴斯的广袤和伟大,无与伦比,诗意盎然。
冲结尾还可以多给一颗星。说句不客气的,电影史上最棒的结尾之一。
这一帧,三层银幕关系,形成了绝妙的互文。第一层是电影外正在观看大师遗作的我们,或坐或躺,或陶醉或睡着,形态各异;第二层是哪位睡死般趴在桌上工作的人人,就像是坚守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的阿巴斯一般;第三层则是电脑屏幕上那一帧帧运动的,美轮美奂的,《黄金时代》的吻。向内,是一层层的仰望和回溯;向外,是一层层的影响和传承。从我们到阿巴斯再到黄金时代,电影的历史就这样被写下,并将一直被续写。
而三层银幕关系所代表的又是三种不同纬度的时间:我们观影时的时间,一分一秒即是一分一秒,共长四分三十秒;电影中的时间,每秒24帧,窗外却从暗夜到放亮,或许是一夜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接吻的时间,或许是每秒8帧或16帧,一帧一顿,是一个吻的时间。三种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无疑暗示着电影导演控制时间的魔力。
电影的终结,大师的终结,电影本质的终结,银幕内外,一曲绝唱。所见即所得,不要解释,不要预设,不要概括。
公路之王-维姆·文德斯
维姆·文德斯影展,大银幕观影,效果极佳。一部非常纯粹的公路电影,两个陌路相逢的大男人,各有各的往心事却打死不提,一路走走停停,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没什么剧情,琐碎简单。摄影极棒,尤其配乐更是好听到爆,维姆·文德斯这一次真的把这两项优势发挥到极致。顺势,今年还把文德斯的其他电影基本上刷完了。魅力无穷,无比迷人。
玉熙的电影-洪尚秀
今年也刷完了洪尚秀。当然看片的速度,不一定赶得上洪尚秀拍片的速度。洪尚秀的电影都是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陷入之后,不可自拔。这部《玉熙的电影》最为喜欢,主要是看中电影四个短片中的最后两个。
这两个短片无比精准:一个直接表达了洪尚秀对于人生、性、爱、死亡的思考,也是他所有电影的主题;另一个直接说出了人生就是许多事情的反复出现并带有差异,也就是洪尚秀所有电影结构的核心。这两个加起来不过半小时的短片,是洪尚秀所有电影的缩影。看懂了这两个,也就看懂了洪尚秀。
开罗紫玫瑰-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的电影实在太多了。每年都信誓旦旦地说要补完伍迪艾伦,最后都是看了十几部之后不了了之。总之,就这样吧,每年十几部,总有一年能看完的。今年补的大多都是伍迪艾伦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实在是创造力无穷。
《开罗紫玫瑰》,从电影走进现实,从现实又走进电影。戏中戏的绝妙结构,银幕内外的多重互文,真挚、诚恳、有趣、迷人。这大概是伍迪·艾伦写给电影本身的一封情书吧,真是用尽了心思,倾注了无数感情。一个是惨淡乏味的现实,一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虚构,一个是看似美好的谎言。三个选择,当然最终还是只能活在现实里,幻想着虚构,用谎言继续麻痹自己。电影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在于此。
人间的条件-小林正树
稍微有点耍赖。这明明是三部电影,六集电视剧,但因为实在太牛逼了,不得不放入十佳之中。
皇皇巨著的六部曲,始于劳动营,终于劳动营,只不过当初的施暴者已变成阶下之囚,放在这首尾之间的是一场残酷无比、惊心动魄的战争,人间百态。
第一二部是《辛德勒的名单》,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
第三四两部则是《全金属外壳》,军队中的凌辱成性,老兵虐待新兵,残暴,没有人性,而男主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个人的错,这是军队的错!“相比于战争的胜利,我更喜欢我的妻子。”全片最后五分钟,无比震撼。苏联坦克横扫日本军队,战场的高压和残酷活活把人逼成了疯子,而一直保持冷静的男主也最终因为亲手杀了战友而开始抓狂,可见战争对于人的迫害程度。
电影的最后,代表着人道主义的男主,无论是在最初的日本劳动营当管理者,还是后来的苏联劳动营当苦力,以及处于战争之中,都不得善终。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死亡。
生之欲-黑泽明
七月份,桥本忍先生去世。为了写篇长稿,把桥本忍参与编剧的重要电影都拿出来再看了一遍。《生之欲》,倒还是第一次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向死而生,才能重获新生。看完之后,无比感动,即使这种感动是短暂的。动容之后,又继续平庸的生活。所以前半段自省之后所获得感悟有多动人,后半段的讽刺就有多讽刺。
趣味游戏-哈内克
哈内克也是今年才刷完。哈内克实在太残忍,太残忍,太残忍了。不仅仅是毫无理由、毫无怜悯的虐杀,更是给了你希望之后再一次狠狠踩灭你,甚至不惜用上了“倒带人生”这样的手法。整部电影的观影感受,就像是把心放在铁板上煎,还是不放油的那种。每一分每一秒都都是煎熬,如坐针毡,根本就是在遭罪,是在被哈内克蹂躏。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先后看了两遍。第一次是上影节,仰仗女朋友搞到了一张票;第二次是正式上映的时候。第二遍看完,从四星改成五星。有太多一闪而过的细节在第二遍看得到了印证。
那些被隐藏在看似美好的家庭生活背后的残酷。不仅要明晃晃地摆到你的明前,还要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让你看到平淡生活深处那蛆虫一般的生活真相。让你看它,逼你审视它,不许眨眼,不许晃神,躲无可躲,退无可退,直到你意识到社会、家庭、生活所意味着的真相是什么。
现在想想是枝裕和能够在120分钟内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深如此透,埋了如此多隐人深思的伏笔,还真是不容易,用最少的素材讲了最复杂的故事,镜头利用率太高了,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没有一滴是被浪费的,也没有一个镜头是被浪费的。
华盛顿邮报-斯皮尔伯格
虽然电影本身无比工整的美国主旋律,但依旧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这部所动容,主要是因为大学的报社时光。虽然非媒体科班出身,但也曾有过一段媒体梦,还身体力行地坚持过一段时间.。算不上很高明,但也算一点点努力。主题层面上,纵使会被批评主旋律,但这种媒体自由、坚持立场、奋不顾身的信念,才是真正需要被认可的。言论即力量。
附: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