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川琢治《山海经考》一节
今天被琐事耽误了很多时间。读书时间不够,速度又慢,不知何时才能啃完,焦躁。昨天读的部分,参考《山海经学术史》,我对小川的观点似乎理解有误,只好暂时搁置昨日任务,转而读小川《山海经考》。日本人写论文太啰嗦,翻译也啰嗦得很。好在通过阅读弄懂了《山海经》卷本的争议原因,也确实发现了昨日阅读的问题,算是有收获。
虽然我觉得《山海经》卷本问题是个大坑,全是脑洞乱开,自说自话,又没法验证……不,整个《山海经》研究,都是开脑洞比赛吧ˊ_>ˋ
这篇文章有九十多页,读了十几页,独秀刷不出来了,好在已经发现了昨日问题,重点既然不在小川,明天还是转回去继续读伊藤清司。以下是已经读过的部分总结。
观点总结:
1 五藏山经最早,为二十六篇,行于汉代,出于竹简编书的方便,合为十三篇。
2 汉人于五藏山经后,加海内海外八篇,仍定为十三篇,即汉志十三篇。是出于好古,与古书卷数相同。【都没有说是谁整理的。】
3 刘秀没有添加大荒经、海内经。【这与伊藤清司文中所述有矛盾,许是我对日文的理解有问题,需重读】
4 五藏山经13+海内海外图文16+水经3=望整理32篇(水经在海内东经末尾)
5 刘秀的十八篇与汉志、七略的十三篇,内容相同(五藏+海内+海外),只是分卷不同。
5.1 五藏山经13+海内合1+海外合1+水经3=刘秀18篇
5.2 南山1+西山2+北山2+东山1+中山3+中山经东北1+海外4+海内4=刘秀18篇
汉代《山海经》篇目争议问题:
1 臣望整理的三十二篇
2 七略、汉志所载十三篇
3 刘秀整理的十八篇
文段摘录(引号内为原文):
“大别古今之本为三种。一、两汉时代,简编所传,刘秀所校定者,名曰汉本。二、晋时郭璞加注而编次之卷子本,传于隋唐时,即名曰隋唐本。三、宋以后传到现今之写本及刻本,名曰现行本。”
“古今篇目之说,要以毕氏考证最为精透。本节及下二节所论,皆从此为出发点……”
毕沅:禹益所作三十四篇:五藏山经(26),海外(4),海内(4),上山海经奏文中“三十二”应为“三十四”。
小川:误。独中山经末,有“右五藏山经五篇”篇末跋语,“特记载其字数者,此当是慎重校正之结果者”、“而此五藏山经者,不能不视为汉以前之定本。……如此则五藏山经,当然为山海经中最古之文,而区别之。”
《汉志》十三篇与刘秀十八篇:“据吾人推算,以五藏山经之五篇,合于海外经四篇,及海内经四篇,是为十三篇也。又加大荒经四篇,海内经一篇,是为十八篇也。”
郝懿行:五藏山经(26)合为5篇,海外4、海内4,大荒以下5,共十八篇。汉志十三篇则不包含大荒以下,古本在外。郭璞根据刘秀所言,合为十八篇。即,现行本的十三篇就是汉志中的十三篇。【小川前面的观点不是跟这个一样吗?!】
小川:“今自南山经以下,至于海内东经,就现行本十三卷。而察其篇数、字数及行数,从制本之便宜而言,取五藏山经之细目二十六篇。倘每二篇缀合成一篇,则当成十三篇。其各篇之平均字数,为一千二百。若一行十八字,大约六十余行而成。反之、此诸经若如现行本之每卷各成一篇,则如西山北山两经,比于他经,为格外长篇。若用竹简。则其每篇之大小,相差甚远……然吾人提出此说时,亦不敢决定汉志之十三篇,即指此五藏山经之数目也。”【核心观点即,从字数、书目编排考虑,五藏山经为26篇,后合为十三篇。应该是平均分配的,每两“次”为一篇。行于汉代。】
“吾人之所想象,行于汉代之经文,以五藏山经之五篇,为制本之便宜上起见,分之为十三篇。其后附加海外海内两经八篇,仍袭用古经文十三篇之目。此袭用旧篇目者,所以衒其古书之价值。当刘秀校定时,仍旧从之,所以班固艺文志有古经十三篇之标题也。至晋之郭璞出,整顿断编,同时从刘氏上表‘定为十八篇’之语,又补缀而存十八篇之目。”
“约而言之,则十三篇之目,是汉以前,五藏山经之篇目。至汉代而附加海外以下诸篇。尚袭用同一之篇目。观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仍以十三篇标题,其故不难想象也。”
毕沅、郝懿行:根据明道藏本目录,判断海内经、大荒经“进在外”,即刘秀所增加的五篇。
小川:“逸在外”
“此注文既作‘皆逸在外’,则大荒经以下五篇,刘秀未收而加于前十三篇之后者可想,由是不能不视为注者(想是郭璞)所收而附记之。”
“读海外海内两经之经文,显然有一幅图画,以描写人物、动植、山川、天体等事,而经文不过是其说明之语,是明白而不容疑者也。……若用卷子式,此两经八篇者,图画已在其本文中,占每篇之大部分,不难想象。果然,则此诸篇,每篇当各分为二篇。由是八篇分为十六篇,加以五藏山经之十三篇,已计得二十九篇矣。”【拆把拆吧凑数?学者的脑洞可真大啊……】
“则刘氏所收之书,至此为止,可以察之。由是从上述五藏山经十三篇,及海外海内两经十六篇,再加以水经三篇,合并记之,已得三十二篇之细目。此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之细目,谅可得最简单之说明矣。”
“其最古之经文,是合《五藏山经》二十六篇为十三篇,其后以海外海内两经八篇,加于《五藏山经》之五篇中,亦均之为十三篇,于是从旧篇数,完全号为先秦之古经,以行于世。刘秀之校定十八篇,当是从便宜上分篇,而加于二十六篇以下之诸篇,如海内南篇等,与《五藏山经》之诸经,冠以对等之篇名,而继续十三篇之篇数。自其不良方面言,乃戴鬼面而吓人之资耳。要之刘向《七略》及《艺文志》之《山海经》十三篇,与刘秀校定本之十八篇,其篇数之异同,不过外观耳,就其内容,实为同一者也。”
-
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5 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