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法》读书笔记
一,在富裕时代里成长的一代,物质需求充分被满足的这一代,我想应该很难有“无论如何也要克服这个困难”“一定要跨越这个障碍”的想法,相应地也会欠缺创造性和挑战的勇气。 当下的所有需求都能被轻易满足,往往会使人安于现状而缺乏开拓的进取心。 因此,才会出现很多所谓“草食系”和“宽松世代”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性格温和,但缺少生存的魄力。
二,温和柔软之心必不可少,但是仅仅靠着“温柔”是无法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
三,时代变了,经济环境风云变幻,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暴风骤雨中,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被环境左右、孤注一掷地对一切苦难怒目圆睁喝出“你算哪根葱”的坚强精神尤为重要,即,我们必须有“斗志”。
四,既然当今的日本社会很难培养出这种“斗志”和“饥饿精神”,那么,肩负国家未来的年轻人,应该主动寻求能够激发“饥饿精神”的环境。
五,现在,是时候果断采取行动,告别安逸的日常生活,给自己找一些难题,然后克服它,战胜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完成这样的“冒险”。
六,决定人生的是心中的“想法”如何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年轻人并振奋他们的精神,这应该是今后我们、全社会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七,决定人生的是心中的“想法”,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心中的“想法”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八,“人性和品格”“境遇与环境”由“想法”形成 所谓的“想”,是人类一切的本源、基础,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其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想法”累积起来,造就了我们的人性、人品和人格。
九,100多年前英国启蒙思想家詹姆斯·阿伦[插图]曾这样说: 人是思想的主人, 是人格的缔造者, 是环境和命运的设计师。
十,一个人,他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身处何种境遇——正是他一直以来内心的“想法”不断积累的结果。
十一,怀揣美好心灵的人,会拥有良好的人性、人品和人格,在这些人身边也会发生与之人性、人品和人格相符的好事。这些人的周围有着良好的环境,如工作顺利,公司也很景气,家庭富足美满等。内心的“想法”就是拥有如此伟大的力量。
十二,抱有将“想法”转变为“信念”,再提升至“胆识”的强烈意愿。
十三,人为了生存,需要掌握各种知识。但是,仅凭着这些知识,实际上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想把知识提升至“见识”的高度,就需要把知识提升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念”。但是,安冈正笃先生认为即使如此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见识上升至“胆识”,即有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执行的强烈的愿望或坚定的“想法”支撑的、不受任何事影响的“胆识”。 十四,“这个想法会不会实现不了?”——如果不消除这些怀疑,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有半分怀疑自己的念头。很多人虽然有想完成一件事的意愿,但是一想到有棘手之处,就马上开始消极思考。
十五,我们只需一心一意地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单纯地不断加强实现“想法”的意愿即可。
十六,要想设定新的计划并将其成功实现,或是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现实,需要我们用不屈不挠的“一心”,即“无论发生何事永不言弃的心”去拼搏努力。
十七,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自己想做某件事的“想法”一经确定,就应该专心一意地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用高尚而坚定、纯洁而美丽的心,心无旁骛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必然会走向成功。
十八,面对自己的想法,我经常审问自己:“动机善否,私心有否?”
十九,因为一直以来,心中的所思所想打造了现在的自己,所以谁都无法对当下的状态有什么怨言。一切都起源于你心中所想。
二十,以善恶作为思考判断的标准,而不是得失。
二十一, 六项精进:开拓专属于自己的道路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要谦虚,不要骄傲 ●每天自我反省 ●对生命感恩 ●积善行、思利他 ●摒弃感性带来的烦恼
不要再对已经发生的事烦恼不已,重要的是重新对失败作出反省,然后直接将崭新的想法付诸下一步的行动中。
我们应该鼓励身心俱疲、萎靡不振的自己,摒弃感性的烦恼,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二十二,始终如一,把原则贯彻到底
二十三,所谓人生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能力不仅仅指头脑聪明与否,还包括身体方面的能力和健康状态。
二十四,无论抱有何种想法,最终都由自己“买单”
与信赖的人商量。
二十五,
第一条 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条 设定具体的目标 第三条 胸怀强烈的愿望
第四条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五条 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 第六条 定价即经营 第七条 经营取决于坚定的意志 第八条 燃起斗志 第九条 拿出勇气做事 第十条 不断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第十一条 以体恤之心诚实处事 第十二条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胸怀梦想和希望,拥有一颗坦诚的心
二十六,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完全没有关于社会应该怎么样的相关讨论。 因为,那时已经有了法律,有国王,有领主,由站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下命令、提出要求,社会中已经建立起了基于这些命令的秩序。因而在当时生活的人们无须考虑社会应该什么样子,只需按照上层人的指示去生活就可以。 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在那之后,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经过大航海时代,社会渐渐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宗教改革、市民革命。于是,社会开始崩塌。高高在上的国王也在断头台上被人斩首。 如此一来,秩序丧失了源泉,所以有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问,也就是社会哲学的讨论就此展开。讨论者层出不穷,但平民百姓接受的是最为简单的“功利主义”。
二十七
◎功利主义造成的两个陷阱 何为功利主义,其内容与第一部分演讲的内容大相径庭,主要提倡的是要让自己越来越快乐,躲避令自己不快的事;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条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功利主义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