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感-齐桓公与管仲
近日看《国史通鉴》齐桓公篇,觉得齐桓公的一生“成也管仲,败也管仲”。他因管仲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也因管仲和自身性格特点落了个死后十余天因尸体发臭才被人发现的下场。
齐桓公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没有识人断谋得才干。他之所以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很大一部分因素我想是取决于鲍叔牙的功劳。鲍叔牙身为齐桓公的老师,从桓公出逃齐国,到潜龙回渊,荣登大宝,鲍叔牙都一直形影相随,不离不弃,而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鲍叔牙的进言对于齐桓公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再者身为敌对方的重要谋士,管仲之才齐桓公不可不知啊。所以管仲与齐桓公相携40载,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偶然,是历史的车轮推动着齐桓公在春秋史册上留下半页篇幅。齐桓公若没有管仲鲍叔,或许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享乐世家公子罢了,也可能平安度过一生。就如李后主一样,若不亡国,或许就是个写写宫廷艳词的平常词人罢了,也不会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
识人,他分不清易牙,竖刁,开方之辈;断谋,自己接班人迟迟不培养,不表决。而且也缺乏一个君主应有的自律。
齐桓公曾向管仲表示:自己享乐惯了,有三大爱好,好游猎,好饮酒,好女色,所以管不了大事情,也不想成为各诸侯表率,称霸诸侯。就这单单几句话,一个享乐,纵欲,无志的君主展现在眼前。而管仲怎么回答呢?大意为:你只管享乐,国政大事一切交予我来办就好。这句话是否成为管仲一生唯一的败笔呢?
国家机器并不能靠一个人来运作的。有人要驾车,有人要做车轮,有人要做车轴···可能因为某一个人的才干卓越超群使得这辆马车跑的很好,但这车轴总有要换的时候,当这个轴不再强韧,那么马车的总体构架显得就尤为重要了。
但是,我们假使管仲要求齐桓公克制纵欲,管理国政,称霸诸侯,我想桓公也可能是唯唯诺诺,一心两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继续做个甩手掌柜吧。因为人性是不那么容易克服的,况且还是个君王。管仲确实大才,但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性。或许管仲正是应为这样想,才说出了“一切交由我”的话来吧。但历史人物的心性到底如何,我们永远只能猜测。
齐桓公的甩手成就了管仲,也成就了自己。这样的历史偶然,可这样的君臣相配,在这浩浩的历史长河还有吗?还可能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