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 — 笔记
书由电影理论和影评两部分组成。
01章 摄影影像本题论-现实主义/客观性。
02章 “完整电影”视觉残留原理,把声音或立体感结合到活动影响中。
03章 “电影与探险”。书中强调电影真实性,记录性。
05章 《于洛先生的假期》。喜剧类型电影理论。“电影喜剧不能没有一定的普遍感染力,个人之间的玩笑不是喜剧”。
06章 蒙太奇手法的理论和巴赞对于蒙太奇手法的异议、禁用,“蒙太奇是电影的本性,然而,蒙太奇是典型的反电影性的文学手段。电影的特性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07章 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
08章 电影从文学、戏剧中取材,对原著的改编。 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美学侵蚀旋回。“银幕上的《哈姆雷特》只会增加莎士比亚的观众。”
09章 小说与电影之间不存在时间、空间对立。都是叙事性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乡村墓室日记》对我们启发是,利用两者差异,经由影片强调小说的存在。”
10章 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戏剧性作为戏剧的灵魂,依附于其他艺术形式,譬如,文学和电影。
台词是戏剧性和舞台性的基础。
“电影原则是否定任何限制动作的界限”。
戏剧与电影空间上的不同:戏剧,演员被舞台空间包围,银幕,人则不再是焦点,而可能是世界中心。
16章 “电影就是运动,西部片是‘典型的电影’。纵马飞驰和持枪格斗是西部片的一般象征,此外,人物活动和人物活动的地理环境分不开。”西部片的形式:莽莽荒原、纵马飞驰、持枪格斗和剽悍骁勇的男子汉。“西部片的深层现实就是神话。西部片是一种神话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本书透过分析西部片故事结构,反映道德与法律、伦理观。从而说明西部片属于史诗,人物还原、影像风格、服装、化妆、道具的真实性。
17章 二战之后西部片新风格的出现和电影小说化、个人化的特点。
22章 评《偷自行车的人》:评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出版:商务印书馆
时间: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