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事件”看懂世界利益格局!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最近一段时间里,“华为”从一个企业,变成了一个媒体的热搜关键词。对于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和观点,其实我们暂时真没有必要去过多争论。
这件事发生在12月1日,并且在事发后的头几天里,当事的几方都并没张扬。在这段时间里,外界对所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在两周的时间里,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渠道,普通的自媒体显然不可能从“一无所知”变成“全都知道”。
当然,我手里也同样没有什么内幕,不过仅从常理而言。事实上一切所谓的“热点事件”,在它热度最高的时候,往往也是各种信息最混乱的时候。这种时候,对于普通人而已,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要被各种信息带着跑,而是先听听当事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仅就个人而已,我并不欣赏那种擅自替当事人做主,把对方变成某种宣传符号的行为。对于当事人而言,这样很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对方希望低调,那么别人也就无权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同样以常理而言。站在一家企业的角度来说,要想做成功,那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让自己国际化,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毕竟,企业就是企业,所谓在商言商,就是企业应有的运行逻辑。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伙儿不妨先听听华为公司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急吼吼的去替别人表态。相对于呐喊助威式的“帮忙”,“不添乱”也许才是更加现实的支持。【其实在事发的最初几天,很多媒体舆论也在号召“不给华为添乱”,可是不知为何,随着这件事热度的升高,最初的这种声音被稀释的几乎看不到了】

相较于事件本身,更值得让人们关注的是它的背景。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利益边界重置的时代,无论是国与国直接,还是一国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中美“贸易战”,说到底都是这种利益边界重置的产物。
原先的利益格局,多半是回不去了,而新的利益格局会是什么样?起码到目前而已,其实所有人的心里都没数。如今社会上的焦虑情绪,某种程度上也和这种大背景有关。
打个比方来说,不同的阵营相当于不同的板块,各个板块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表面完整如一的大陆——“全球经济体系”,而随时时间的推移,各个板块开始漂移、彼此挤压,于是就有了地震——“国际政治经济动荡”,而那些跨国企业,则相当于坐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震带”上。
而华为所涉及的通讯行业,实话实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在这个时候,遭遇这么一场麻烦,其中既有意外的成分,但也有其必然的一面。而对于其他业已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时候最需要的做的,恐怕就是未雨绸缪,做好商业之外的风险防控措施。
不过归根结底,人类所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最终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所能依靠的终归还是两个字——发展。这就好比当初把欧洲从饥饿时代拉入富足的工业时代的,与其说是各种思想启蒙,倒不如说是靠来自美洲的土豆。
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华为目前所遇到的暂时性问题。5G技术其实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这里多说一句:从华为的产品结构来说,事实上华为和苹果真不存在多少竞争关系。相对于华为在手机领域的崛起,苹果自身不靠谱的高定价策略,恐怕才是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非要说竞争,对华为而已,和高通之类同样经营通讯产品的企业,其实竞争关系更大,当然也存在合作——这就是商业逻辑,不可能存在非此即彼的斗争思维,一切问题最终都是通过实力、规则和“交易”(deal)来解决。

关于5G这个概念,这里暂时不做过多介绍。大伙只需要知道,所谓3G、4G、5G,其实就是无线通讯所使用的电波频率越来越高,相应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带宽越来越宽。
而对应的,单个基站所能覆盖的范围也会跟着变小,而这就需要去开发更加小巧更加廉价的基站设备。简单说来,5G技术是目前通讯技术领域最“牛✘”的一块。但本质上依然是现有技术的演进产物,“革命性的技术跨越”其实尚谈不上。
从技术上来说,在近期实现小规模的商业运营,问题应该不大。但大规模市场化,我个人感觉,应该还为时尚早。我曾经有幸参观过华为总部,给我的直观感觉,5G技术能改变的肯定不止是手机。相比较而言,汽车无人驾驶、远程医疗、远程同步教学这类领域,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领域所涉及,其实都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存在大量法规上的空白需要填补。其中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假设汽车无人驾驶出了交通事故,各方责任该如何判定?
打个比方来说,从4G到5G,相当于一条高速公路的等级变高了,路也变宽了,但是相应的,如果你不解决好给汽车上牌的问题,不修订新的交规,那这条新高速公路照样是无法投入使用的。因此,相对于技术本身,“软件”方面的建设,可能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摘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