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世间再无程蝶衣
一、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陈凯歌以后拍出多少烂片,我都可以原谅他,因为他拍出过《霸王别姬》”。
确实如此,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成就,就像看跳高运动员的成绩,哪怕他以后有很多的失败,再也跳到不曾经的高度,但只要他到达过别人没到过的高点,他就堪称伟大。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真真是为他自己在影史上留名了。新时期以来最优秀的电影,如果选三部,肯定有《霸王别姬》;选两部,也该有;只选一部,我也会可惜《别姬》的不入选。
这部电影是真正的史诗——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哀婉,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小人物的爱恨歌哭;既有曲折抓人的剧情,又有对近现代史的洞见,对人性的痛切拷问。
电影借程蝶衣和段小楼这一对伶人的生死情爱纠葛,展示了从晚清到民国、日据、解放、文革各个时期的历史画卷。立意之高,气魄之大,细节之考究,同类型的电影没有一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常有人把张艺谋的《活着》和《别姬》相比,恕我直言,《活着》是一部严重被高估的作品,艺术成就和《别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霸王别姬》是九三年的电影,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我频繁地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但从来没有完整地看过。
那时我们本地的闭路电视台,常在中午十二点半播完新闻后,就翻来覆去地放各种港产电影,什么成龙周润发刘德华的枪战片,周星驰的搞笑片,也放过一些文艺片,不过好像很少放《霸王别姬》。
偶尔也放过,我也只是瞥一眼就换台,不太感兴趣。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我对京剧没有兴趣,听说《别姬》是一部有关京剧的电影,所以就不想看。二是知道电影里好像有同性恋的情节,当时我觉得也没什么想看的。
现在想想,这完全都是可笑的偏见。《别姬》既不是一部京剧电影,也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它就是关于一个人的电影,关于程蝶衣的电影。讲他的童年,成长,在艺术上和爱情上的痴求,讲他与时代的关系,讲他的幻灭和死亡。讲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又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变迁。
幸亏我没有在十几岁时,就唐突地去看这部电影,否则即使看过,以我当时的阅历,也肯定无法体会到《别姬》的美丽和深刻,那才真叫暴殄天物了。
等我后来真正有能力理解《别姬》地时候,才与她相遇,这真是我的幸运。 看电影就像爱情,太早遇到,不会懂得,太晚遇到,只剩叹息。不早不晚,刚好你也在这里,这是最好的状态。
二、
大二下学期愚人节那天,我回到寝室,就听到室友们在那儿谈论,张国荣去世了你知不知道,听说是因为抑郁症,从酒店几十层高楼上跳下来……
我没有太多的震动,那时张国荣之于我,就是一个普通的香港明星而已,我没听过他的歌,没看过他的电影,我只知道他演过《霸王别姬》。
大四那年,学校图书馆一楼,开设了一个音像阅览室,其实就是个看碟的地方。办一张卡十块钱,看以看五部电影。 大四下学期因为工作已经找好,我无所事事,整天泡在这个阅览室里,看了几十部电影之后,我终于挑到了《霸王别姬》。
记得那是一套VCD,三碟装。把碟片放入碟机,我终于和她相遇,不早不晚。观影时的感受就不须细述了,看过的人都懂的。看了三四十分钟之后,我就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一部史诗,这是一部非常牛逼的史诗……
最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张国荣的表演。我本来并不太懂表演,但看到张国荣在《别姬》里的表演,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人戏合一,什么叫角色上身。我感觉程蝶衣的魂魄好像是附在了张国荣的身上。尤其是在一些眼神的特写里,我看到的不是张国荣,就是程蝶衣,吓死我了!
对我来讲,最厉害的是程蝶衣戒毒时,毒瘾发作的那场戏。张国荣把那种癫狂,那种歇斯底里,演到极致,是豁出自己在表演,那句“我操你妈”,是我听过的最震撼的“操你妈”。平日里,那么阴柔,优雅有控制力的程蝶衣,能够骂出那样一句“操你妈”。
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惊奇的地方是张国荣的口音。一个香港演员竟然一丝一毫的港台腔都没有,不仅如此,他的口音还明显带有长期唱男旦的京剧演员的腔调,这就太难得了。 多
年以后,我在听高晓松的节目时才知道,原来这是配音。给张国荣配音的是杨立新,当时是为了参加第46届戛纳电影节,如果标明是配音,就无法参评最佳男演员奖。台词是一个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和表演方式,这么说程蝶衣这个角色三分之一的功劳也应该归到杨立新头上。
那一届戛纳,张国荣以一票之差未能折桂,据说是一个评委投了他最佳女演员。以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名留影史的表演,其实得不得奖都无所谓了。
其他主演张丰毅、巩俐也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只是在张国荣的光芒之下,被衬得平常。没有被张国荣光芒盖住是,倒是演配角袁四爷的葛优。他把袁四爷的阴沉、风度、欲望演得淋漓尽致。
而葛优在第二年,也是在戛纳,凭借《活着》里福贵的角色,得了影帝。
三
看了《霸王别姬》后,我特别想读李碧华的原著,但她的书在大陆很难找——就更想读。就像程蝶衣想得到师哥段小楼的爱,越得不到,越想要。
等到工作了几年之后,大陆新星出版社出了一套李碧华的文集,里面就有《霸王别姬》。当时一读之下,颇有些失望。
如果说陈凯歌的《别姬》是好一台大戏,李碧华的《别姬》是则是个青衣女子弹着琵琶的小唱。
李碧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竟然没有电影来得饱满。电影中的程蝶衣是个戏疯子,痴情种。——“不疯魔不成活!”这句经典台词小说中并没有,看来是编剧的贡献。
小说中的程苍白了许多,平庸了许多,远不如在电影中光彩照人——不得不说,哥哥张国荣在电影中人戏不分的表演对这部戏的成功是决定性的。
情节上电影结尾文革后,段陈二人来到废弃已久的老戏院子重新登台,再温旧梦,演一回《霸王别姬》。戏唱到最后,虞姬拔剑自刎,而这剑,用的竟是开了刃的剑……
这真是最精彩的高潮动作,这一结局,电影的主题得以揭示,程蝶衣的形象最后加上了点睛的一笔。程蝶衣是什么人?无论对戏,对情,对人,对生活,他都太投入,太认真,太执着。“不疯魔不成活”,这样的人最终是无法苟活在当时的世上的,他彻底绝望了。
李碧华小说的结尾部分反而拖拖拉拉,让程蝶衣活了下来。后来还作为访港京剧团的艺术指导和偷渡到港的段小楼见面。两人一起上饭馆泡澡堂子最后登台绝唱“霸王别姬”。
程蝶衣最后也抹了脖子,但流了几滴血,没死,就回大陆了。程蝶衣在大陆甚至按照组织上的安排娶了老婆,这是煮鹤焚琴大煞风景
以上这些感受都是几年前的感受了,现在再头来看呢?电影的改编有电影的好,小说的也有小说的好。电影更传奇,小说倒可能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生活中人,就是更苟活,更平庸的。
我们都不是电影中的程蝶衣,却电影中的段小楼。我们唱戏,也无非是为混碗饭吃。我们并不敢逆时代而行,只是跟着时代一起浮沉。我们也并没有太多的底线可言,该苟且时苟且,该背叛时背叛……
我们浑身烂泥,电影中的程蝶衣一尘不染。
陈凯歌曾回忆过第一次跟张国荣谈戏时的情形: “……因为没有剧本,所以我只能口述故事。我这一讲,就是两个半小时,而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张国荣都一直倾心聆听,没有打断我。但是只是不断地抽烟,表情很沉着稳定,但是手却微微在抖。当我地到他手越抖赵厉害的时候,我知道,这部戏打动了他。
听完陈导的讲述,张国荣只说了一句话,我就程蝶衣。”
十几年前张国荣纵身一跃,世间再无程蝶衣。

-
麻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6 03:28:47
-
豆友20241471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18:26:21
-
Wongwingjy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0 22:23:15
-
G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4 23:25:39
-
一只懒鱼y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6 15:43:08
-
伊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7 19:00:12
-
El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4 00:38:38
-
舒啸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23:40:48
-
壹点甜辣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20:38:48
-
莊相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20:34:36
-
萬物理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20:31: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20:27:58
-
B&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19:49:45
-
中原一点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1 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