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那泉涌仿若人生的起伏
第一次到趵突泉,是在1997年2月,距离今天,已经过了20年。其实,这20年里,我曾无数次来过济南,只是没有再去趵突泉,我可能觉得,故地重游只会多一些感怀,只是2018年12月20日的这次年末之旅,才发现这一切并不简单。

我是带着极大的欣喜,跨进这座市中心的园子。这些年参观的景点太多,进入这座不大的中式园林,并没有小时候乍看到时惊喜且惊艳的感觉,当然,年少时游览的痕迹,已经根本看不到了。

仿若闲庭信步。这片鲁西平原上午后1:00的阳光温暖明媚,奔波太久,以至于顿觉很久没有这么悠闲的心情。


看到观澜亭,突然觉得有些熟悉,再走几步,路的尽头赫然就是“趵突泉”。
不过,正如我之前说的,此番看到,并没有多么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多年未见也未联系的老朋友。

三个泉眼浅浅的涌出来,不疾不徐。周围游客几十人,不多也不少。
一切都刚刚好。至少不太坏。



信步走着,我突然想到,凡是旅游景点名气的大小,离不开名人墨客。滕王阁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他的坎坷仕途;岳阳楼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他的家国情怀;黄鹤楼有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李白的自愧不如;醉翁亭有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他的去国怀乡的伤感……这种文字很多,相比较而言,趵突泉过于单薄。
只是,游览一圈之后,发现这里居然也附会了一些文人墨客,比如宋代的曾巩、李清照,元代的赵孟頫,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近代的老舍。而真正为趵突泉留下文墨且有些名气的,也只有老舍。
偶然想起“人生,起起落落”,突然灵光大开。这20年的亲身经历,这诸多名人,这趵突泉的泉水,岂非皆是如此?

这曾巩,当时的文气明显不如苏轼、柳宗元等人,虽少年英才,却是直到39岁才中秀才。
当时是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炙手可热,史料记载他与王政见不和,料来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他这一生,为官小有政绩,为文不是独占鳌头。半上不下的人生恐怕也无尽感慨。可是,那个时代便是如此,宋代是士大夫的终极极乐之地,也是才情最高的时候。

这赵孟頫自称赵匡胤11世孙,虽元朝世祖、仁宗均偏爱,但是身处元朝这种民族矛盾为大、不信任汉族知识分子的时代,为官之路也注定坎坷,朝廷倾轧、权臣责难,好在他最后还是善终。
距离趵突泉不远处,便是李清照纪念堂。

我在这门前的阳光里,默默吟诵一遍“红藕香残玉簟秋”,颇为应景。

背后是郭沫若的字,看了感觉不舒服,不过,能担得起这些的,恐怕除了郭沫若,其他人也难出其右。

只是,这李清照70年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那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前30多年,词风多是婉约,比如“红藕香残玉簟秋”,比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去”,后30多年,已经是颠沛流离孤苦无依,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读之不禁泪目,人生,起起伏伏。


颇让我惊讶的,是这里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沧溟先生)所建“沧园”。
李攀龙所处的时代位于嘉靖与隆庆年间,虽然他延续前七子李梦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后世对他的评价已经不高。
我读过他不少七律,文词、意象一般,后世对之的评价也是不高。毕竟,到了有明一代,类似《水浒》等的章回小说已经兴起,时代是变化的,岂能轻言复古?
至于近代的老舍,我已经不想多谈。我只是特想知道,当年那些用卑鄙手段侮辱老舍并逼迫他跳河的女学生们,如今你们也年老,是否还有勇气面对以后的生活!

一步一步走着,想着前世今生,回忆起自己30多年,尤其是两次参观趵突泉的20多年,趵突泉有时风静波平,有时喷涌半米,也有时只是浅浅涌出。而我,从小学到初中,也算是一帆风顺;在高中经历了第一次高考的折戟沉沙,大学也算是小有所成开拓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曾有的迷茫,工作曾有的不顺利,云聚潮涌。
人生,不都是起起伏伏吗?
看平淡了,也便有更好的心境去迎接生活。



任何时代都有机会,好与坏,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凭借努力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向前走,走的更远。而不应“顾镜自怜”没有昂首阔步的勇气。
写在2018年岁末。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事,也成长了很多,我很怀念它!
-
小甜饼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10: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