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了从1944年到1946年间国共政争的细节,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会把书中非常有意思的章节段落摘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一番不成熟的见解,当然可以一起讨论。
附上书的开篇三个人不同的话作为开头:
毛泽东:中国的政治力量是两头硬中间软。
蒋介石:中国在国民党以外,除了共产党,再也没有什么其他党派了。所谓其他党派实际上是不能算数的。
罗隆基:选举要经由联合政府才公平。训政时期的选举可以说是国民党包办,同样,解放区的民选政权也可称为共产党包办,所以都要经由联合政府重新来执行。
导论: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的方式,是在原有的、国民党一党训政的国家秩序之内,建立的一种不对等的合作方式。之所以不对等,说到底,这是当时的两党力量的对比在政治上的体现。这就是说,两党关系对等与否,取决于两党实力对等与否。
笔记:关于党派在党争中的地位是要根据两党的实力来体现的,具体体现在两党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中。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两党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两党政治的地位的变迁。
2、毛泽东于1937年8月提出:“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把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贯通起来。”...........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主次关系,问题在于:主次关系并非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战争的进程而调整。
笔记:毛泽东早在37年就已提出极具远瞻的见解,以极其擅长的辨证论来分析战争进程的发展将改变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3、美苏两国的直接介入,构成至民国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国际干涉力量。这些内外力量的介入,对于国共政争构成相当的推动和制约作用,这是这种介入、推动和制约,使中国政治呈现少见的多元化现象。然而,所有这些介入的内外势力,其自身的利益都不能通过自身而直接获取,都必须通过国共两党而具体体现。
笔记:无论是美苏还是民盟等各个党派,都是怀抱着各自全部的利益来介入国共政争,而他们的全部利益与理念与国共两党并不完全统一,因此这就留下了一个给国共两党纵横捭阖和有一定距离斡旋的空间。
第一章: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
1、毛电的核心在于,将中原大战(背景条件)、国共重新协调(可能性)、林伯渠赴渝(具体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贯通起来。..........综上所述,日军可能的正面进攻(中原大战)、美国可能的出面干预,构成了国共关系科能重新协调的两个主要条件。
蒋之最大失算在于,把中共总体的谈判意图判断为“企图以后之出路”。蒋完全没有料到,随着谈判的深入,需要寻找政治出路的将不是中共,而是他自己。
笔记:在日军发动“中原大战”之前,毛泽东就早已预料到战事的进展将影响政局的变化,因此对战略机遇的观察和把握非同常人,因此重启国共谈判抢占有利先机。然而蒋介石仅仅把这次国共谈判归结于共党寻求出路而非战略目的,这将使以后的谈判陷入极其被动的地步。由此可见蒋毛二人的目光差距,这将导致以后两党政争的中中共将有力占据谈判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