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倾心,如何与伟大作品相逢如相知

据《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采访,奥巴马竟然是我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所著《三体》的铁粉。小米创始人雷军甚至从《三体》小说中的哲学道理为公司制订了三到五年的战略计划。
一部优秀的作品被人一阅倾心,并对其精华提取应用,是其价值的最高肯定。
梁文道先生说“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如何把一部复杂而高深的文学作品读透看懂,并从中发现和吸取作品的启发和营养,需要一系列的阅读基础和文学修养。
因为文字展现出来的世界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精神层面潜意识的透露。万物皆有存在的理由和生存之道,这不仅存在于大千世界,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
有关这一系列的阅读和理解法则,托马斯·福斯特所著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就是一本再适合不过的书。
作者托马斯·福斯特,美国密西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和系列畅销文学书。
《文学课:如何理解伟大作品》(下面简称《文学课》)旨在教育青少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靠掌握一套约定成俗的规则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这些规则,就如同打开文学之门的金钥匙。让你在千奇百怪的故事中看到作品背后的精彩世界。
《文学课》中作者根据一部作品的构成把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分解成19个章节。每篇都短小精悍。以此分别说明作品中的几大要素:形式,结构,源头,骨架,细节,背景。下面说说读《文学课》中极具亮点的三个要点:
一 为什么同一个故事被人续写千年而不衰
《文学课》中作者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而且,永远如此”。这个观点让很多读者有争议,引用圣经里的的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意思是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原型来源于某个原始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一直在被人们进行各种书写。它也许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许是《圣经》,也许是神话传说。今天的人们只是借用原型中的某一部分,更改和添加我们想要的内容。
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著作《飘》与电影《音乐之声》其实就是同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同为女性,都是个性鲜明, 为追求幸福生活自强不息。不羁自在的性格放入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了当代的精神指导意义。
《飘》中的斯嘉丽为保护家族利益不择手段,敢狠敢爱,在男权当道的社会率先开工厂,作生意,;而《音乐之声》中的玛丽亚为孩子天性的身心发展与上校发生强烈冲突,但在 纳粹侵入奥地利时却留下 陪伴孩子们抵抗威胁,满是爱国情怀与敢于担当。

这两个故事所具的时代意义传递给人们更多的是 :两位女性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却能坚韧不屈,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励志故事与激发出的正能量。
所以,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在不同的时代中,作者用新的观点和元素对它们重新进行了加工与创作,使故事的精神焕发新生。如同t台上的模特。每一次新装上场,都会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故事再创作的魅力。虽然你无法追溯它的源头。
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作品一直被后人模仿,因为它们就如骨架,当赋于本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被传承与发展,进步与迭代,就会与读者产生共鸣。所以即使是未来,这些原型的优秀特质还会被赋与新的使命继续被考备下去。
二 文学作品中这些原素是如何对作品产生影响的
四季天气,地理环境,疤痕,疾病。这些作品中的组成原素常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但我们从来未想过为什么此时会下倾盆大雨,关健时刻为什么会出现一条河,这个主角脸上为何会有一块胎记,疾病为什么总是肺结核?
《文学课》中托马斯·福斯特告诉我们四季更替往往代表时间飞速而过。河流常常会让剧情峰回路转,大雪即掩盖了一切又代表着新生,疾病喜欢用肺结核是因为它具有缓慢发展,适合剧情的文学价值。
如《西游记》中 ,悟空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时,桃花与大雪轮番变换,一个牧童还递了个桃给猴王,当唐僧放出大圣时,牧童已是个老者。牧童与四季的变换就是时间的标志。
“此外作家都知道四季在读者脑海里能唤起怎样的联想,于是便善加利用”。在《文学课》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问自己的爱人“是否可以把你比作夏日”。从这种”如夏日”般比喻的激情与热情,你可明显感觉得到莎士比亚对爱人的褒奖与喜爱。
大雪,在作品里展现的意境也是无限的,虽然表象简单,纯洁,但它即能掩盖,也能暴露。六世达籁仓央嘉措的情史就是被一场大雪出卖的。所以雪也是全方位的展现在众多的作品中的重要原素。

作家对四季的运用都是灵活而动态的,不论是反其道而行之还是直接按套路来,也不论是风,雨,雾,雪,每一种现象背后都蕴藏着特殊的含义。
而地理环境的变幻往往预示剧情的起伏与内心地反应,如河流的出现往往是剧情需要转折时,或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此外还有着多种的象征意义。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在楚汉相争中就有多种含义。项羽的起家是在江东,靠着手下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一路过关斩将,推翻暴秦,建立“西楚”霸业 。
此时的乌江河畔就是楚项王的崛起之源,说得通俗点就是西楚霸业诞生摇篮。而乌江就是个天然的屏障,充满能量,供养着西楚属地的大军迅速成长。河流在此时就像港湾,包容着他的子民,是温馨而安全的,但也埋下河流凶险而无情的伏笔。
时过境迁,当最后楚汉势力两相争夺决战于垓下,四面楚歌,乌江成了未路,阻断了项羽激战后的退路,此时的乌江对于楚军来说是冷漠的,了无生机的,乌江已不是来时的乌江。这条河,不知给文人墨客多少的猜想与感慨。

所以,《文学课》中作者托马斯·福斯特说“河流的确代表着什么,读者不同,象征的意义也会不同。当读者的想象力与作者的创造力交汇之际,我们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千人千语,而且每个人的看法都有道理”。
同样的,人物身上的疤痕或标志物,如《星球大战》中安纳金的面具,巴黎圣母院中最丑地敲钟人,主人公最常患的肺病,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在作品中都有特定的含义。在情节的发展中,它们一次次地被提及,向读者传达出另一层深意。
三 不要用眼睛去读
一部文学作品,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就如鲁迅先生说的:“一部红楼,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说明众多的学家们看这部巨著,用的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因而得出了各种的理解。
但在<文学课>中,托马斯·福斯特说“不管怎么读,都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不要用今人固有的眼光去阅读,而要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阅读”。
刚看《狼图腾》时,我对知青和兵团对狼用现代武器斩尽杀绝的做法义愤填膺。因为果然文末最终是以草原沙化,生态破坏怠尽而结束。看完全书对杀狼的进驻兵团怨恨良多。
其实用托马期的说法,我的不淡定是因为没有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阅读。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的人们并没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对狼凶悍、残忍的认知中,在文革错误政策的误导下,不可避免地对草原犯下一系列的错误。
虽然现在作为读者以我们的认知,已经了解这种愚蠢做法的错误,但在当时,种种政策和对狼的屠杀驱逐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对作品的理解,要把目光放到那个场景中,那个时代中才对得上作者的思路。才能理解书中想传达的是什么。
以上三点只是读毕《文学课》后的一点感悟,托马斯·福斯特在书中所教方法与规则多达十九章之多,移步原书可获得更多理解体验。
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决不仅仅是想让人看一个故事。而是想让人带着愉悦之心深刻领会其中的精髓。《文学课,如何理解伟大作品》,它提供了一套解读作品的方法与模式,也是一本帮助读者破解作品创作密码的指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特别适用于所有文学阅读能力欠缺的人群,对刚迈进文学之门的青少年学习阅读理解更是最基础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