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内向时,我们谈什么?(上)
在生活中,人们对“内向”这个词习以为常。比如“那个孩子内向,总是一个人呆着。” “我是个内向的人,不爱去热闹的地方。” “他太内向了,都三十了还没有女朋友。”但是在不同语境下,人们要表达的到底是偏褒义的独立、安静,偏中性的矜持、害羞,还是偏贬义的冷淡、孤僻?
一 、“内向”或许是个近代造词
内向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所指的含义如此模糊。我怀疑“内向”用来形容人并不是个古已有之的中文用法,而是一个近代才从英文Introversion翻译过来的心理词汇。甚至并不是中国人译的,而是日本翻译后中国人舶来的。这个猜测我并没有证实,但是有两条间接证据。
其一,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便向西方自然与社会科学敞开怀抱,大量英文词汇被引入日本(也有德文、法文)。日本创造了庞大数量由汉字写成的日语词汇,而后这些词才被传到中国的。也有部分词是中国以前也使用,但是日语为其添加了新的词义然后再传过来的。比如,现在大家使用的“文明”、“民主”、“经济”、“政治”、“社会”、 “自然”、“美术”、“内容” 、“内在”、 “能力”这些词统统都是日本制造。
其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内向”这个词,但是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其意义为“面向中原,引申为臣服中央政权”,也有“心向着家”的用法。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纍号泣,内向而怨。” 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注意班固这里的内向、外向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而《新华字典》上引用的将“内向”用于人的引证,是郭沫若和徐迟作家的句子,都属近现代了。(而且郭沫若还日本留学生。)所以,“内向”可能就属于中国以前也使用,但是近代日语为其添加了新的词义然后再传过来的词汇。
禅修的时候,做过一个“观”中文字词的练习。作为中文母语者,我们自幼在中文中浸泡,对于习以为常的字词背后的文化和逻辑虽不能像语言学家一样说出道理,但是会有直觉。有一定悟性的人看到生僻词即使没学过也能猜出其意思,对于古已有之的词汇,看到词就能联想到生动地画面、意相。比如,我们看到“羞赧” “安静”就会觉得颇为生动。但是看到“内向”就觉得这个词太抽象了。
所以在口语中,当我们使用“内向”这个词时,对于自己到底指什么可能是缺乏思考的。

二、涉及内向的人格理论种种
那么,“内向”作为心理学词汇,它的本意是指什么呢?
这个说起来也颇复杂,因为各位心理学家在各色理论中给它的定义都不一样。
荣格类型论中的内向
最早明确在心理学领域使用内向外向说法的应属荣格。荣格在其《心理类型论》中讲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并且根据内外向与四种心理机能(感觉、思考、直觉、情感)。2x4,一组合,将人分为8种心理类型。荣格认为,外向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内向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自身。
MBTI中的内向
毫无疑问MBTI很流行。MBTI的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它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由美国的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共同研制开发,以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对人在四个维度上进行评估并分类。四个维度分别是:外倾-内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理解。因为以荣格理论为基础,所以MBTI在外倾-内倾这个维度的解释与前面荣格的理论很相近,该维度用以表示个体的精神能量更多的指向外部的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建构和思想观念。
MBTI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测量得准确可靠吗?或许实并不是。因为它的信度效度并不高。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以及可靠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测两遍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如果反复做两次,你很可能在每个维度上得出不一样的分数。所以它的信度不高。
效度是指测量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通俗的说就是你用这个工具测你想测的东西是好的工具。比起前面提到的心理学中广泛研究和使用的人格测量工具,MBTI的研究基础也很薄弱。
为什么MBTI被很多企业和个人信奉至趋之若鹜的程度呢?哈佛大学教授布赖恩·利特尔在他的著作《突破天性》里对MBTI并无好感,他认为MBTI的走红有5个原因。
第一,从MBTI测试既简单有令人愉快。围绕MBTI做工作能让大多数参与者感到非常有趣,容易在企业里施行。 第二,它的营销、产品包装和衍生产品给人一种光鲜亮丽、特别专业的感觉。其他人格评估方式很少能创造出这种光环。在有些人看来,这是高超的营销知乎。(在中国本土,乐嘉的色彩心理也把这招玩得很好。) 第三,分享和比较通过MBTI得出的人格类型,可以作为谈资。而这又比谈星座更胜一筹,会产生一些名副其实的真知灼见。 第四,人们总是倾向于认同对他们的人格所做的描述,无论是MBTI的结果,还是其他测试结果。这是人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会以此为傲。 第五,这个原因不仅适用于MBTI,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人格评估。利特尔教授将其称为“神奇转变”。人们在做测试时心里可能会打鼓,“好纠结,完全不知道怎么选,这完全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或环境啊。”但是把回答转化为分数后,你会发现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由此,人们就会打消怀疑转为产生兴趣,甚至着迷,并愿意分享给周围的人。
大三因子模型中的内向
在人格模型中,有一个经典的大三因子模型,也就是人格量表EPQ的理论依据。其提出者艾森克是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
大三因子模型中提及内向外向。不过,内向外向并不是独立的类型,而是一个连续坐标的两端,每个人都可以在极端外向到极端内向这一连续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艾森克将所有人格特质归结为最基本的三个维度:外向性维度(E),神经质维度(N),精神质维度(P)。其中外向性维度是艾森克研究最多的维度。
在艾森克的人格大三因子模型中,外向和内向的人格类型并无好坏之分。典型的外向者善于交际,健谈,开朗,好交际,喜欢聚会,喜欢刺激和变化的环境,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与之相反,典型的内向者是安静的,冷淡的,善于自我省察和控制情绪,做事之前喜欢先制定计划,他们喜欢书籍胜于他人,他们是保守的,除了少数知音外几乎让人敬而远之。他们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不喜欢冒险和充满偶然性的生活。
但是艾森克的大三因子模型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将当时缺乏实证支持和暂未发现生理基础的人格特质被排除在外。

五因素模型中的内向
在大三因子模型之后,随着新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出现,新研究不断涌现。后来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几个独立的研究团体用相异研究方法殊途同归地走向了同一个目的地。
上世纪末,词汇学取向研究者提出“大五”结构(“Big Five” Structure),理论取向的研究者则提出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人格研究者终于对人格特征的分类表征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多说一句,虽然两种模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多数研究者也常常将二者的名字混用,甚至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其实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有着本质区别。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们笼统的看作几乎相同。
总之,人格心理学家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人类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有5 个维度——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一种生物学模型认为,五因素模型中外倾性(这个维度有时也被译作外向性)上的差异反映了大脑中某个区域唤起程度的差异。外向的人唤起水平比较低,内向的人唤起水平较高。
鉴于有效地完成日常任务需要达到最佳的唤起水平,因此,外向的人通常想要提高其唤起水平,而内向者会努力降低其唤起水平。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外向者喜欢在忙碌一天后去热闹的酒吧消遣使唤起水平升高,内向者喜欢在忙碌一天后躲在家里一个人呆着使唤起水平降低。在工作中,外向者喜欢和同事在会议室边喝咖啡边工作,活跃热闹的工作氛围使他们状态更好。而内向者喜欢在独立办公间中不被打扰的工作,嘈杂的环境会使他们状态糟糕,在少刺激的环境中他们表现得更好。
五因素模型的量表不像MBTI那样以“是否”来进行分类的,而是一个连续量表,多数人会获得中间水平的分数。这部分人可以被称为中间性格者,中间性格者的唤起水平始终处于接近最佳水平的位置,介于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

类型论与特质论的貌合神离
虽然在大三因子模型和五因素模型中,内外向的维度都与荣格理论一脉相承。但的值得注意的是,荣格的理论是类型论,而后来的大三因子模型和五因素模型都是特质论。两者有什么区别?
如果把人比作苹果。荣格的类型论可以这么来描述。先将苹果分为红苹果和青苹果两大类。然后根据口感可以分为四类,脆的、软的、面的、酥的。于是所有苹果可以细分为八种类型:红脆苹果、红软苹果、红面苹果、红酥苹果、青脆苹果、青软苹果、青面苹果、青酥苹果。所有的苹果都要被分到这八大类中。如果有一个苹果一半红一半青,那就要看它红的多一点还是青的多一点。哪怕它是51%红,49%青,也会被分到红苹果中。但是这个红苹果和那个红苹果,其实差异还是蛮大的。
而特质论就不同了。五因素的特质论用五个特质描述苹果,每个特质有两级。比如:颜色(红-青),脆度(脆-面),硬度(硬-软),甜度(甜-酸),含水量(润-干)。这样是不是对每一个苹果的描述就比类型论显得更准确更个性化?
如果你能看明白类型论和特质论不同的逻辑,就能理解为何虽然荣格在心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但类型论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MBTI,其支持者认为特质论对人的解释维度彼此之间缺乏关联和整体性,相比起来MBTI更容易掌握一个人的全貌。我承认或许MBTI用于HR领域确有其独特的实用性,但如果我们理解人格时只用MBTI未免过于偷懒了。
在前面介绍的几种人格理论中,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很多,广受认可也应用广泛。所以我更愿意采用五因素模型对内向的定义。
理解五因素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对内向的很多误解和迷思。比如:
内向和利他、友好、富有爱心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利他、友好、富有爱心是宜人性高的表现,这和外向性是两个维度。
内向的人往往多愁善感吗?未必。情绪的稳定性看的是神经质维度。
内向的人比较负责任?比如找对象时,老阿姨可能会对小姑娘说“那个小伙子不言不语的,结婚后一定不会搞外遇。”那可未必。负责任是看尽责性维度。
内向的人也可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容易接受新朋友吗?当然可能。是否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人是看开放性维度。
从五因素模型角度对内向定义的澄清让我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人们以往对内向者的很多印象和说法其实都和内向无关。洗尽铅华,内向可以只用来形容我们与外向者相比——不那么需要和喜欢刺激,安静少刺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我们更舒服、表现更好。

结论:
1. 当我们谈论内向时,我们往往缺乏对内向定义的思考。
2. 大多数人并不是极端内向或外向,而是一个中间性格者。你以为自己是个内向者,可能只是个偏内向的中间性格者。
3. 比起荣格的类型论和MBTI,五因素模型更具研究基础和谈论价值。
4. 内向的定义可以很简单,只用来形容人不那么需要和喜欢刺激。
在下一篇中,我会谈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内向”与其他一些概念关联或等同起来,比如“害羞”“社交焦虑”。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以及,内向的文化语境。
参考资料:
[1] Eysenck.(1981).A Model for Personality.
[2]钱铭怡.(200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心理学报.
[3]黄希庭.(2004).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4]曾维希.(2006).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5]尤瑾,郭永玉.(2007).“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心理科学进展.
[6]王伟.(2007).人格心理学.
[7]布赖恩·利特尔.(2018).突破天性.
[8]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raversion_and_introversion
[9]https://ja.wikipedia.org/wiki/外向性と内向性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