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系列(一)自由而浪漫的巴黎之行
文艺的巴黎之旅
该怎样来描述巴黎这个城市?我不知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把巴黎形容得贴切,她是包容多元的,她是浪漫文艺的,她是古典现代的,她是《午夜巴黎》里充满人文情怀,英才辈出的巴黎,她是《两小无猜》里那个情感炙烈的巴黎,她是《天使艾米丽》里那个可爱浪漫的巴黎,她是一直鲜活地存在我印象中的巴黎。


行在巴黎
一次旅程的精彩,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留我日后慢慢回忆。这篇游记记录我在巴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加上英法两国往返我在巴黎一共呆了五天(2018.12.14-2018.12.18).
DAY1:协和广场-小皇宫大皇宫-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老佛爷巴黎春天
我对巴黎整体规划的最初认知来源于本科时王俊老师教授的外国城市规划史,而后借阅了 《巴黎的重生》这本书,并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写了一篇关于巴黎规划的结课论文。距离那时已有两年,我只依稀记得 拿破仑三世 极其信任奥斯曼 并非常支持他对巴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尤其是针对巴黎日益严峻的给排水和交通问题。在两百年后的今天,后人常常评判奥斯曼毁了巴黎,“奥斯曼给予了巴黎明天,却毁了巴黎的昨天”。诚然,奥斯曼拆毁了许多中世纪的老建筑是事实,但不可否认,巴黎经过改造后,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巴黎圣母院的到了修复,卢浮宫得到了扩建,法兰西产生了更多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切的改变都让人们更好地记住了奥斯曼,也记住了巴黎。人们为了纪念奥斯曼,把紧临香榭丽舍大街的一条路命名为奥斯曼大道,漫步在奥斯曼大道上,我仿佛看到奥斯曼驾着马车,挥舞着长鞭说,:“后世将为今天巴黎的改变而永远记住我”。






DAY2卢浮宫博物馆
这一天全天泡在了卢浮宫,馆藏40000件,唯一不足是没有中文讲解和导览图,据在法留学的朋友说,是因为系统升级,中文的讲解还没有完成更新。缺少了讲解,很多藏品我都没有看懂,甚至可以说是走马观花得看完了,甚感遗憾,所学到的东西显然没有有讲解器的大英博物馆的多,非常希望尽快升级中文讲解。我对于卢浮宫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于饱受争议的贝聿铭先生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我一直相信巴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足以接纳它,而事实也说明曾经的不和谐如今成为了巴黎的标志。贝聿铭先生不仅仅在入口处使用了金字塔的三角元素,整个卢浮宫博物馆的负一层采光都是用的相同的重复手法对三角元素进行的强调,哈,也是颇有心机了。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三件镇馆之宝没有给我太多惊喜,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便未觉新奇。






DAY3 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
凡尔赛宫从路易十四时期开始建造,直到路易十六被迫离开凡尔赛,长达100年的时间一直作为法兰西王室的王宫。是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集中体现,极尽奢华和复杂。室内完整地复原了路易十五的女儿-维克多尔夫人和阿德莱德夫人的生活起居和娱乐空间,中文讲解了大量的凡尔赛皇室的日常生活和趣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东方的皇室文化,这种对比和冲击十分有趣。在外国古代建筑史学到的镜厅,也在此次游览中见到,是那个见证了法兰西最光辉时刻的镜厅,也是那个见证法兰西战败时刻的镜厅。




离开凡尔赛,去了奥赛博物馆,奥赛的展品可以说让我惊艳,所以离开法国前,我再次去了奥赛博物馆,详情可见DAY5。
DAY4: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书店-蓬皮杜文化中心--东京宫
“每个人都有一个巴黎梦”,读到这句话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便是埃菲尔铁塔。这个曾经饱受非议的“钢铁怪物”。如今却成为了巴黎的代名词,多少情侣驻足埃菲尔铁塔许下相爱一生的诺言,埃菲尔铁塔的浪漫是不分昼夜的,是永恒的。无论身处在巴黎的哪里,只要抬头,它就在那里静静守候 。



巴黎圣母院距离埃菲尔铁塔大概22分钟的车程,我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认识来自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外国古代建筑史。亨利六世和拿破仑均在此加冕。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并且值得一说的是,巴黎圣母院的外墙非承重墙,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飞扶壁和肋拱作为整个教堂的承重结构,因而整个教堂可以修的很高,内部空间不受拘束,由于墙体非承重作用,外墙十分任性地建造了很多精美的玫瑰镂空玻璃花窗。左右各有一个高耸入天的钟楼,中世纪的人们相信,教堂修的越高,意味着与上帝的距离更近。参观巴黎圣母院时,钟楼正在修缮,未得机会攀登。巴黎圣母院的立面雕刻十分精美,大多是取材于圣经故事,每一小幅雕刻都是一段圣经故事。如果你在巴黎,巴黎圣母院很值得细细游览一番。






穿过塞纳河,步行两分钟就可以看见莎士比亚书店,内部售卖许多英文原版书籍,大部分书价格11€起(人民币100左右)。莎士比亚书店的声名鹊起得益于帮助乔伊斯出版了曾被英美列为禁书的《尤利西斯》,这个书店也曾经是很多文学沙龙的举办地。虽然有英文阅读障碍,但不妨碍我去沾沾文豪们的仙气。


由巴黎圣母院出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蓬皮杜中心,链接巴黎圣母院和蓬皮杜中心的小街有很多物美价廉的纪念品和小吃可以购买。
对于蓬皮杜的最初认识也是源于本科郝老师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部分。建于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的主建筑师是伦佐·皮亚诺和罗杰斯夫妇,当然结构师功不可没,只是我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蓬皮杜建成后也成为了饱受争议的建筑,由于它与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完全相反,造成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在主建筑师理查·罗杰斯2007年得了普利兹克奖之后,人们开始反观这个“令建筑界天翻地覆”并拥有外露骨架和鲜艳管线系统的“城市炼油厂”,并慢慢接受这个新的建筑审美形式。蓬皮杜主要藏品和欧洲的现代与当代艺术相关,一层是纪念品商店和取票处,二层与三层是市民的图书馆,四层和五层是艺术展。我非常幸运的遇上了立体主义和安藤忠雄的主题展。







五楼的现代艺术藏品涉及的画家很多,像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蒙德里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师的作品都可以在蓬皮杜看到。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看不懂毕加索的画,现在能稍微看懂一些,感觉他还是一个蛮有趣的画家。不同于很多其他的画家,毕加索活着的时候便声名大噪,并是为数不多活着就能在卢浮宫看见自己的画作被收藏的画家,他十分高产,稍微像样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他的展品,他风格特别但又多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画风格,但无论怎么变化,你总能看出这是毕加索的画,这是他神奇而迷人的点。除此之外,私生活也很丰富,有诸多美丽的小情人,堪称人生赢家了。



安藤忠雄的展的主题是“challenge”。是一个关于安藤作品的非常全面的展,几乎囊括了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教堂爱好者安藤的所有作品,其中还有几个城市规划的作品。每一个作品的表达都很全面,安藤的手稿,设计的最终图纸,及微缩的模型和很多视频的讲解。




最后一站是东京宫,东京宫的展览也非常有意思,在我看来是两个主题,展示空气 和 展示声音。最有趣的部分是表达者是如何把这两个抽象的东西用具象的手法转译出来。以下解读都是我的个人理解。



我更愿意把东京宫的这几个展看作是装置艺术,但他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置,他更加强调人的参与度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结果的影响,这很符合欧洲人的思考逻辑。
DAY5:奥赛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我去了两次,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奥赛德博物馆展出的近现代作品集中于19世纪和20世纪,展品多出现于卢浮宫和凡尔赛的古典艺术向蓬皮杜的当代艺术过渡的中间时期。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象征派等一系列的画派的代表作都可以在奥赛看到,最重要的是,有中文讲解器可以租赁,哈哈哈哈。

我一直是梵高的忠实粉丝,在梵高没有被艺术界炒热之前,我就十分喜欢他。究其原因,可能是源于他画作明朗的颜色,有个人特点的笔触,还有十分明了的画面故事,和极有冲击力的色彩搭配,十分符合我的胃口。因而爱屋及乌,从莫奈到高更和塞尚再到修拉和西涅克,和印象派相关的作品我都十分喜欢。







后记:
巴黎回来之后,我休息了两天,之后断断续续开始写我的游记,在巴黎的旅程多半阴天,照片曝光严重不足,50张照片每一张都重新修了曝光,是一篇诚意十足且十分考验耐心的游记(虽然有些照片很观光客)。游记有很多内容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巴黎是一个浪漫文艺有趣的城市,文化没有发生断层,所有的历史时期的作品都可以看到。在巴黎,我第一次遇见黄马甲游行,巴黎由于收纳难民,因此治安不是太好,但绝对不是国内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如果问我有没有遗憾,我有,因为游览时间太短,蒙马特高地,枫丹白露宫,毕加索美术馆,卢森堡美术馆,还有玛萊区大大小小的买手店我都没来得及去。
这篇游记写到最后,我十分感谢我本科的建筑学老师们,他们潜移默化教授给我的知识,让我能把巴黎的这些东西看的清楚明白,而非观光客式的拍照打卡留念,学总不会白上。也非常感谢我爸妈,支持我出国读研的决定,毕竟出国读书花了家里很多钱。还要感谢我自己的坚持,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是作品集冲刺阶段,日子过得十分之艰难,数次受打击和想要放弃,不过最终咬咬牙还是过了这个坎儿。最后感谢前段时间找我代购的金主爸爸们,是你们的支持提供了我这次出行的机票和住宿费,并在月底吃上了青菜。
插播广告:在英建筑系留学生,各位豆瓣的豆友如果想买欧美的各种产品,欢迎豆瓣联系我,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