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121】天下装逼唯谢安
↑点上面的猫头关注作者,第一时间获取更新~
苻坚非常痛苦,在伐晋这件事上,满朝文武都反对他出兵,一腔雄图,却找不到理解的知音,想起来就有哭的冲动。
为了创造舆论,苻坚征询过各色人等的意见,有大臣、有自家亲戚、有自己老婆、甚至还有信任的和尚道士这些方外之人,所得到的无一例外,都是十分委婉的劝他不要胡来的进谏。
只有当时的京兆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支持他。这个京兆尹举了晋武帝拿下东吴的故事来激励苻坚:“陛下圣心独断就行了,何必要问臣子们?当年晋武平吴,所倚仗的也不过两三个谋臣而已,如果让每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还不一定能定鼎天下。”
这个例子让苻坚非常高兴,觉得遇到了久违的知己,当场打赏了京兆尹五百匹布,以奖励他的眼光。
这个京兆尹姓慕容,名垂。
慕容垂入秦,已经十三年了。
在这十三年里,他一直是燕国遗老们的希望,与末代燕皇慕容暐相比,有能力、有气度的慕容垂更加得人心,每一个不死心的燕人,都在盼着他带领鲜卑人复国,只要逮到机会,他们就会从各种角度、用各种语言向慕容垂嘀咕这件事。
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停的听上十三年,哪怕最开始你是反对的,潜移默化之下,只怕你也会慢慢的开始认同吧。
慕容垂此时无疑已经认同了叛秦复国这件事。就在这一年,两个跟他一起从燕国出逃到前秦的侄子,又趁苻坚征兵之即,在慕容垂面前碎碎念,说苻坚骄傲自满,叔叔您中兴大燕有望云云。
一向对这种话不做正面回应的慕容垂,这次慢吞吞的回了几个字:
“是的。不过没有你们,也成不了事。”
猛虎已经长出了野心,虽然仍趴伏在主人脚下,但已开始悄悄的找机会亮爪牙了。
除了慕容垂之后,后来力挺派还增加了一个成员:羌族的姚苌。有意思的是,支持的都是帝王,反对的都是臣子,只不过忠奸关系要对掉一下:支持的都居心叵测,反对的才是忠心耿耿。
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对你大加赞赏,并不能证明他就是站你一边的,可能他有着什么阴暗的目的也说不定,慕容垂和姚苌,就是趁苻坚玩脱了才当上皇帝的。支持或者反对,只是表层的现象,要判断别人是不是真的跟你一条心,很简单:看他的根本利益是不是跟你一致就可以了,只要利益点相同,哪怕他反对你,也是为了你们共同的利益考虑。
苻坚此时并没有精力来仔细辨别谁忠谁奸,他满心思都是南方那个刺眼的东晋,只要打下这一小块地盘,天下就统一了。
其实不管有没有支持者,苻坚都是要打这一仗的。
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天,苻坚尽起全国之兵,每十丁征一,组建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队,以作伐晋之用。前锋二十五万人,由苻融率领,后队八十七万,由苻坚亲自带队。
晋朝是正统,打完这一仗,天下就太平了,对于这个最后的敌人,要尊重一些,拿出全部的力气,争取一拳打死,打不死也要吓死。
此时,前秦的疆域异常的广阔,各地发兵有先后,而且大量投降的胡族统治者,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军事权,建制混乱,没办法做到中央一声令下,指挥各地兵力如臂使指。所以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极其宏大、也极其杂乱的军队流动:
苻坚的鸾驾到了河南项城,凉州的兵才走到陕西咸阳,而蜀中的兵还在坐船出川,幽州的兵则已经走到了江苏徐州,东西万里之遥,旌旗接连千里,尽是赶往前线的前秦大兵,自古以来,未有如此盛况。
而作为另一位主角、挨揍方东晋,这个时候却不太妙。
首先兵力没有人家多。
此时东晋的军队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桓家的荆州兵,数量有十几万,另外一块则是谢安派侄子谢玄在京口组建的北府兵,其中的精锐有八万左右。
其次,东晋自家的斗争比前秦要热闹得多。
前秦组成复杂,但最上面有个强力的苻坚压着,关键时刻能一言而决。东晋则是桓、谢两家互争长短,谁也压服不了谁。
桓温这时候已经死了,继任的是他的弟弟桓冲。桓冲虽然没他哥哥那么有野心,还知道顾全大局,上任之后主动退到荆州,把中央权力让给谢安,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坐在这个位置,就不得不代表桓家跟谢家斗到开花,两家一西一东,泾渭分明,将东晋划分得一清二楚。
再次,则是东晋此时的人才配置,实在是……一言难尽。
每次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汉族政权的角色分配都比较固定,大体上是皇帝负责决定跑还是不跑,其它事情一概不管。这很正常,深宫里长大的二世祖,可能这辈子连皇宫都没出过,突然遇到毁家灭族这种大事,他躲起来发抖才是最好的,要是手长乱指挥,把事情搞砸的概率要大得多。委员长算是一路摸爬滚打起来的顶级老油条了,在抵抗外敌这种事面前乱伸手,一样落不到好结果,把万贯家财输到一干二净。
至于具体的事务,得有一个强力的大臣来主持,把皇帝的决定实施落地。所以这个大臣很重要,他的能力决定了是被敌人一顿揍死,还是能留下一口气多喘两年,甚至把找上门的莽汉打上两记闷棍,明朝的于谦就达成了这一丰功伟业。
此时东晋的这个大臣,是谢安。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简单来说,这是个热爱装逼的慢性子。
谢安是名士,嘴一张天下无敌,一动手无能为力的那种。而且他还是名士中的头部玩家,前半辈子就是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多次拒绝朝廷授予的官职。晋人就吃这一套,所以谢安的名声非常的响亮。
在晋朝,做名士最简单,只要家里有钱,能够不干活也有饭吃,然后抡开了胡闹就可以了。所以这个职业只能世家子弟从事,普通人根本就不敢想,会饿死的。
所以谢安天生就比别人有优势,他是谢家的子弟,从来不用愁饭吃,家族可以承受他可劲的矫揉造作。
除此之外,他还有第二个优势,就是性子特别慢。
做名士的一大要求,就是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就算死了老婆都要镇定自若,方为名士风骨。
一个慢性子,是非常适合表现镇定的品格的,别人都吓得尿裤子了,他可能丝毫不为所动。不是他不怕,而是根本没反应过来。
谢安就成功的做过这样的表演。
他曾经跟一帮名士同道包游艇出海,这是名士们很常见的娱乐活动,醉生梦死,放浪形骸。不过这一次,他们遇到了一点不常见的情况。
刮大风了,船被风浪拍得摇摇欲坠。
名士们只是嘴头子上擅长清谈,通过口条展示自己的牛逼,真遇到生死关头,也没有不怕的,所以众名士都吓得面无人色。
只有谢安,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船老大是真正见多识广的老水手,心志上远不是这些二百五名士能比,看到还有客人这么淡定,就只管往前开,开得二百五们都尿了。
直到船看起来都快要被拍翻的时候,谢安才慢吞吞的说话了:
"风已经这么大了呀,我们怎么回去呢?"
成精的船老大立刻知道,这个看起来淡定的客人其实也怕了,只是面子上没有表现出来,于是马上掉头,把这帮二百五放回了岸。
经过这次装逼,谢安的声望值再次大涨,人人都说他有气度。东晋,就是这么一个虚伪不堪、莫名其妙的王朝。
谢安也没能一直在名士这条路上发展下去,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家族的需要,他洗脚上岸,开始入朝做官。靠着做名士时期攒下的声望,他爬升得很快,在桓温死了以后掌握了朝政。
四十岁以前,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哪怕一丁点处理俗务的经验都没有,这样的人,你要说他能治理好国家,那母猪不只能上树,简直都能飞天了。
这就是朝中的主政大臣。
还有前线的将军,这个就更妙了。
下一章:
【五胡灾122】拯救东晋于灭亡之际的三个人
这本书原本不打算收费,坚持了1年多的免费阅读。
但理想抵不过现实,作者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捱到现在,本书还是上架销售了。
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买书钱,我新写了姚襄篇,作为付费读者的专属内容。
各位很抱歉,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