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很有趣的中国著名的老人家。
“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没有明媒正娶的意思。而注释里面有说,颜氏女名“征在”。孔老先生母亲的名字很特别啊。
太史公记述了很多孔先生的不凡和圣人事迹,而字里行间,老先生是位宽和亲切,讲究礼仪,又有点不拘小节的老师,很接地气的一个人。
孔子五十岁的时候,背叛了季氏的公山不狃派人召孔子为官。孔子这时“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欲往”。发出召唤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君主,这样不合乎“礼”的人,对孔夫子这个讲究礼仪的人来说,是应该鄙视批判远离才对的。而他蠢蠢欲动,还给自己找理由想要赴任,实在是因为所学不能以致用,空有一身抱负,闲置得太久的缘故。这样看来,孔圣人,不过也是有欲望,有追求,想要做事情,一展抱负的男子。杨绛读《论语》,说,孔子最爱子路。在这时,“子路不悦,止孔子。”子路不高兴,不让孔子去。这样做本来就不合乎孔子平常的主张。孔子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不过是想要试炼致用,企图想要建立一个像周那样传奇的王朝。“然亦卒不行”,还是没有去。学生不高兴,阻止老师的行事,而孔子嘟囔辩解,却还是接受了学生的劝阻,并没有以为老师的地位而高高在上,独断专行,可见有一颗宽和平等的心。(p419)
孔子五十六岁这一年,“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终于能做点事情,襄助官员管理国家,老先生喜形于色。他的学生,“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直面老师质问,平常教导我们,君子不应当不惧不喜,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的吗?孔老先生也没有躲闪饰言,说,是有这句话不错啊,但是也有“乐其以贵下人”,乐在身处高位而礼贤下士这句话呀。说话间,洋溢着喜不自禁,老先生笑颜逐开,喜气洋洋的形象赫然眼前。(p420)
在“好德如好色”的故事里,孔子推拒不过,与鲁定公的南子夫人相互见礼,颇为勉强。这时,子路又不高兴了,“子路不悦。”(p422)身为学生,还常常跟老师不高兴,而老师还跟他指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老师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这是的行为是对的,符合礼仪的,虽然勉强,如果我做得不对,上天都会厌弃我!可见孔老先生还真是很喜欢子路啊,这样地认真郑重地解释所作所为,安抚子路的不快。
后来,孔老先生周游各国,到一个叫做“蒲”的地方的时候,被人扣留了。他有个弟子叫做公良儒,跟人打斗很厉害,把蒲人打怕了,蒲人就说,说好了,你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孔老先生“与之盟”,然后走掉了。再然后“孔子遂适卫”,径直就到卫国去了。孔老先生的学生子贡还问,说好的话,可以反悔的吗?盟约可以违背的吗?孔老先生说了:“要盟也,神不听。”这是在被要挟之下订立的盟约,神明也不会认可的。孔先生认礼讲理,但是并不教条,还是很通透变通,审时度势的。这回答言简意赅,听起来又很果断坚决,不容质疑。事可为或不可为,老先生心里,自有一杆秤。
太史公写孔老先生: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是日哭,则不歌。”
一些日常琐事中的坚持和癖好,让孔老先生的形象不再单单是高高在上,博学规范,严格礼仪的师长和圣人,而是栩栩如生的一个人;一个圣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欲望有野心,有追求,有时候也会犯傻的很可爱的一个人。
(史记·卷四十七 三十世家·孔子世家第十七http://www.ziyexing.com/files-5/shiji/shiji_47.htm)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