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里看到的世界,和平常不一样。
广告的“侧面”会让你看到平常事物的另一面。接触到不同的思维角度,会觉得无处不充满惊奇和乐趣。
只有浅薄的人,才了解自己.
日常人

有一类人,非常的懒。他们每天都会开电脑,却懒于设置关闭垃圾广告。打开电脑去工作,却懒于更进多两道工序趋于完美。
日常事被日常人做,懒得想被“极简”思维美化。
拥有四肢,却不能动弹。拥有唇齿,亦不明谈吐。或许,只抬头,即可仰望星斑云廓,却疏忽于低头,后知行过无痕。
和朋友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能发现这种“懒”
举个栗子,朋友遇到了问题,但更多的是在发泄由问题引发的情绪,甚至会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回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作为朋友,更多地是想要缓和或者解决对方现在的痛苦。造成的结果有两种,当你理解了对方的痛苦时,但你却给不出任何的意见了;而当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去给予意见时,意味着你要能够忽略对方的感受。

是不是挺矛盾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会认为是朋友太过于耿耿于怀,不够洒脱。但我们是不是也不够“正确”?
你以为提出来的意见不一定全面有效,但感情色彩一定不会那么浓重。
所以,你告诉自己“理性”了。
想想,其实造成尴尬情况的原因来源于自己,有两点:
1.你不够面对自己。因为你在听别人的故事,下意识的画好了自我保护的线。进不来,也出不去。所以你做到了,但实际整个看法和意见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
2。痛苦就像伤口,可以辅助以药物愈合,但痂只能自己长。想要一次性解决你朋友问题这个目的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只有当你朋友需要你给TA安慰而不是办法的时候,痂才开始长。
以上的“日常人”认为自己看待问题非常全面,但实际上都是从一个角度发散。所以,当自己能多些角度,多种思维,才能看到更多好玩有趣的边框。
以下是从一些有关于广告的发现,看看有哪些我们没有想过的角度
发现

1.灵感。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概念,跟得最多的词的就是灵光一现。但看了一些案例之后,反而觉得灵感可以被粗略地称之为一个方向,但远远不及创意。灵感是难得的,但做一个创意或者方案出来,需要用平凡面加以点缀,才完整。 一个好的创意构思或者方向打动你自己是最低的标准。
栗子:广告狂人(这段的案例有点长)

1.1《广告狂人》 .page在关于电报上创意西和page同为创意部人员,分工不一样。凯西因醉酒忘记写下他灵光一闪的创意,后苦苦回忆却也不得想起。引用中国谚语“好记性比不过不烂笔头”来形容自己的窘境。后两人一起来到Don办公室汇报创意。page首先指出,
她仔细的想过了电报的优势,其中一个是,我们每天都打电话,却极少收到电报,类似于
"她要结婚了,你真的打算只给她个电话吗?“
但don马上指出,听起来你像是在跟她父母说。他们会亲自出婚礼。 一句简单的话,17个字,却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听者明确角色关系(或者产生歧义)
在特殊或者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用电报来传递话语,能传递出更加独特的情感。类似于“when you care,send one there”
don给出的评价是,这是一句slogan,不是创意,
但是page却记起了那句中国谚语。随机反应到电话场景里
我不禁想到,当你打电话给某人,然后说
“你好,我要结婚了”“恭喜你喜得贵子”
然后你挂掉电话,lt's gone.
如果你用电报的话,情况就不同了、
电报是永恒的。这个可以是创意的主题
Don: “You can't frame a phone call.”你无法将一通电话装裱纪念。
回顾这个创意片段,其中的反应创意并算不是特别厉害,可能只是打中了很小部分的点。但是,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极致的创意是来源于平庸。平庸的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一些。但又不仅仅日如此。我们总是在看很多的案例,精彩的,平庸的,看了记住了3天和看了就忘了的。(很大程度上,我们看了那么多,也只是记住了和我们相关的,也就是记住了我们)但实际上,就像是,你读懂了高大上(讲上层阶级的书),但你也只记住了富人口渴时也需要喝水。因为,你从来没有跳出去,你看的从来都是你自己,所以,你根本记不住 。因为没有办法真实的运用你的感官和感情,你还是你。

Add:《麦瑟尔》,脱口秀(吐槽)——你只是做了情绪表达与现实的分界线。
同时推荐吴欣频《创意十四课》,从中介绍了许多观察的新角度。
2.组合。发现,组合之间的相通性。
2.1 Uber 回文诗的传达默契。链接。反转的魅力 此为案例链接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3297.html
2.2 Uber圣诞前夕的案例。
2.3.黑客广告 汉堡王案例(以上营销案例详见www.baidu.com)
3.细节表达
RIMOWA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7548.html TVC式表达
画面描述,最简单的观察和记录就是把几秒钟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分割化,步骤化。
在这里,把PIMOWA行旅箱的推广视频广告里个人觉得可以进行分割化的地方整理了出来
红色的车里——家里的床上——下楼梯——笑容——躺下的笑容——街边风景的行走——飞机内的视角(微笑)——飞机外的视角(机场)——行旅箱从安检滑道出来——手机开屏——出租车上眺望远方——下车提红色行旅箱——站着眺望远方(背后有天空)——下扶手电梯(单手),向后看——坐在车里看着车窗外上被夜晚霓虹灯光偏折的雨滴——嘴唇——朋友,拥抱——躺在床上的笑。
以上的文字部分分别占到3s的时间,整体能感受到是一直能移动和变化的节奏。体现了出行过程中带来的感受,同时在出行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感受能力也会随之变化。依三个主线来分
1.心情变化 从刚开始的惊喜,到中间周围所观所做,到最后的微笑
2.位置(地点)变化
3.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其中动词“下”“躺”“笑”“望”“提” 等等,都能跟着节奏表现出“自主行旅”的态度。
以上为本次的记录
看和观察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