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新北京zuo人的北平梦,把京城会客厅“搬”到皇城脚下的四合院里
胡同,承载了太多老北京的记忆和日常,四合院也是传统北方民居的代表。只有住过一次四合院,才有机会体验地道的京味生活。
民宿的名字叫“一一步舍”,位于京城的核心地带,就在故宫和鼓楼的中轴线上。出了什刹海地铁站,沿着地安门大街走二百米,就能抵达民宿所在的辛安里胡同,明清时期这一片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府邸。

出了民宿向东走十分钟就是热闹的南锣鼓巷,沿着烟袋斜街向西就能逛到恭王府和宋庆龄故居,也可以沿着什刹海漫无目的地散个步,也许一不留神就能走到北海公园或者景山公园。

街边的各色京味餐馆和小吃云集,除了东来顺、德流光京城菜、老字号稻香村,姚记炒肝、鸦儿李记、护国寺小吃都在附近,别说吃货了,正常人都难以抵挡如此的诱惑。

一群“新北京人”的北平梦想
原先是个资深广告人的老毛,来北京已有15个年头。他在4A公司做过十多年的创意总监,策划过众多地产项目,也认识了一帮有趣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喜爱老北京的胡同文化,逐渐萌生出一起做民宿的想法。

2016年起,老毛和伙伴们就在北京到处寻找合适的四合院。一直到了2017年,在某个炎热的夏天,他们重新回到之前看过两次的院子,院子里凉风习习,树叶沙沙作响,感觉特别惬意,于是就做出了决定。没想到的是,房东后来竟也成了股东之一。

所谓得道多助,智囊团里也不乏风水师、空间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各路大神。施工进行的同时,老毛把项目搬上了众筹平台,和大家分享他们做四合院的故事,没想到一下子获得了许多共建人的支持,既让民宿得到了曝光和宣传,也募集到了充足的资金。

大管家刘昭,拥有南开大学硕士学位和酒店管理的经验,负责民宿的日常运营。2017年底开业到现在,民宿的入住率一直很高,这也让刘昭的工作变得繁忙起来,几乎达到了全年无休的状态。

不到一年时间,这里就接待了许多艺术家、外国朋友,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共建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城会客厅”。

在四合院,看四季变化,日月更迭
到达的那天正好是立冬,北方尚未开始供暖,晚饭之后我打消了出去走走的计划,躲在房间里面喝起热茶来。放眼四周,在这一方小天地中,反而有一种人情味存在着。

早晨醒来,阳光已经迫不及待地洒进了院子,光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照进每个角落。在这里完全感觉不到外界的忙碌与喧嚣,就像心灵的栖所,能让你放慢脚步,找到回家的感觉。

和所有传统四合院的布局一样,入口位于东面,进门就是一间茶室,正对着西面的房间。八间房中的五间被改成了客房,每个名字都有它的来历,与四季和场景相呼应。

从建筑风水角度来说,坐北朝南是最好的位置,容易让人产生喜悦之情,因此他们将北厢房取名为“喜上眉梢”。

院子里有着垂直的景观,从脚下的青砖、鹅卵石,到四周的盆景、头顶的屋檐,再到参天大树,你能看到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

中庭有两棵老树,分别是香椿和海棠,就像是上了年岁的老夫妇,相伴着度过春秋冬夏。

紧挨椿树的房间名曰“十里春风”,与其他房型不同,这是一间可容纳四人的loft房。


到了秋天,海棠树的红色果实可以用来泡酒,旁边的房间名字就唤作“海红醉”。


老毛说,我住的西厢房有着最好的景观视野,可以坐在房内的榻上喝茶赏月。

他说施工时经常会在这里看到西边升起的月亮,这也是“月儿满”名字的由来。榻榻米上放了一张大床,非常适合带孩子的家庭入住。

艺宿生活,置一处安放心灵的静美之地
老毛把中式人文意趣融入了这一方天地,用心择选各种物件,有温度的老木头,质朴的景德镇茶器,闲情逸致的字画,传达出一种素与简的生活美学。

为了让住客欣赏到窗外的景色,老毛取消了把房间外墙做成照壁的设想,换成了大面积的挑空飘窗。

充足的采光让住宿感受变得更为舒适,坐在窗前喝茶的人也成了一道风景。但老房子上做飘窗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在敲墙之前先进行加固,因此大大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南、北、西侧三处飘窗下方均设置了枯山水的微缩景观,三角形的石头错落摆放,像极了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搭配上灯光的效果,到了夜晚就有了另一种氛围。

老毛说,每天泡在工地上,和砖瓦打交道,看到民宿慢慢成形,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住在四合院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更近了一些。打开大门准备离开的一刻,竟也有了依依不舍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