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与光环

每个人身上都有标签。
标签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有些是自己努力争取的,有些是别人赋予的,还有一些是自己独创的。
每个人的标签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种族、户籍、性别、年龄段、学校学历,这些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标签,当然这其中还有分别。
北上广深的户籍比其它地方的更值钱,含金量更高,受到更多关注,本地高校对户籍地学生录取分数更低。
职场上,九零后们成为主力军,往往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年轻有冲劲,加班没问题。八零后门相较而言竞争优势较弱。
985高校的标签足以盖过211高校,有些用人单位还非985不收,可见这标签就是门槛,光这一个门槛就足以挡住大多数人。
标签的重要性体现在文凭的含金量,手握MBA文凭,竞争力比本科生高的不是一个等级。这几年MBA火热,人们热衷于考文凭,更热衷于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学历能够直接证明自己的能力。
海归们就更不用说了,全球排名前一百高校更是抢着要,外企的最爱。
在知名外资公司、或是BAT度过金的人,找工作总是不愁的,标签早已贴在身上,硬通货畅行无阻。
但凡一个不知名作家写出一本畅销小说,下一部的出版就不是问题,有了畅销的标签,出版社不担心。但无名之辈,恐怕就没这待遇了,即使JK罗琳也遭遇过退稿。
港台天王巨星和非知名歌手的差距天壤之别,前者众星捧月,后者少人问津。
虽然同为歌手,但一个光环闪耀,一个暗淡无光,人们总是追逐光芒,追逐更夺目的标签。
外观差别不大的两款产品,一个LOGO的区别,价格往往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
人人都知道标签带来的好处,也都努力多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标签越多,光环越多,人之所至,随之者多,财源滚滚。
无论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还是考学历,无非是多贴标签,让自己更值钱,更有竞争力。
与名人合影,请名人题字,广而告之,也是提升标签,借名人光环打造自身光环的手法。
为了书好卖,往往请名人写推荐语,有名人赞赏推荐,书自然好卖一点。不过这手法现在用烂了,读者也都习以为常,往往能见到一个名人为好几本书做推荐,上过一次当,可能就再也不信了。
这不过是借光环,还有些人则是自己活生生打造光环,手法拙劣,刻意欺骗。
虚假名校学历,对外声称海外名校留学归国,联合国某机构干事,XX培训学员院长,XX创始人,XX董事长,凡是现有的名头都不够用,创始人、董事长满天飞。
PS的离奇用途是用来合成世界名人合影,有些创业者自称企业家,公司不大却日理万机,项目遍布全国,与全球政要交好,频繁见面合影,参与世界大会商议全球气候问题。
典型的世界杰出青年,不嘉奖实在是可惜。
光芒万丈,普照大地,让所有人仰视,所有人崇拜,就差一步登天成神化仙了。
自造的光芒显然没有阳光持久,也蒙蔽不了所有人,本以为自己手法高明,但也只不过骗一骗涉世未深的人而已。
假的终究是假的,即使你造的很逼真,但往往会忘记,真的是不需要演的,假话说多了总要说更多假话来掩饰,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真真假假,活得不是一般累。
但总有人喜欢这种感觉,这种人太多,层出不穷。哪里有钱,哪里有暴利,哪里可以投机,哪里就可以看到这群人。
他们自我吹嘘、自我包装的功夫了得,没有搞不定的学历,也没有搞不定的难事,更没有搞不定的各种关系。
他们将自己包装为成功人士,人生导师,这年头成功人士实在太多,数不过来。毕竟疯人院里的疯子也可以说自己是成功人士。
现实中,为名利总有人发疯。

看世界,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