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记录2018
今年的足迹本着知行合一这两个维度来总结下2018的读与行,实践和思考吧。
读书
有趣的是今年所读之书竟然都是文学方面的,没有一本是管理,经济或是社科方面的。我好像有点厌倦了实用至上,随着性子买书读书到有不少乐趣。而且年纪渐长,内心对很多事情不确定的声音也渐涨,文学也许能给我更多面对自己内心的机会吧。今年有一点不同的是有些书是在旅游途中的书店读完的。比如在昆明MasterStone 咖啡馆读的《江城》,在南京先锋书店,万象书坊还有钟书阁翻的一些书和画册,在大连猫的天空之城读的《十宅论》,《傅雷家书》,岛上书店读的《走到人生边上》,在杭州晓书馆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在青岛的良友书坊读的《巴西:未来之国》。这些书有的如果不是在书店所幸,也许永远不会遇到,即便遇上了也不会有耐心读完。但是在书店这些环境里,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陶醉在作者创造的时空中。
行走
今年因为出差和小长假,走了一些国内的城市包括南京,苏州,青岛,大连,兰州,青海等。感觉南方的城市整体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完善细致,包括地铁日卡,小吃街文化街,特色演出,旅游纪念品等等。而另一些城市景点虽然宣传上不少噱头,可实际上却是空旷萧条,游客寥寥。对我个人而言,和景点相比,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更愿意到城区里走走,看看当地人的生活。他们吃的饭馆,坐的地铁公交车,逛的公园菜市场电影院等等。确实在这些地方遇到了不少当地上年纪的人,看他们彼此陪伴聊天仿佛是在儿时的厂区,享受那种褪不去的慢节奏和人情味。
另外一个观感,就是很多游客来到一个景点的主要目的变成是拍照和购物。不管是南京秦淮河,还是苏州博物馆,甚至在书店和餐厅,都是很多人自拍打卡的地方,甚至有穿着汉服搔首弄姿的。影像是记录了人影和身后的景,但却无法记录这二者的关系。景只是来衬托人的,那此时此地的意义为何呢?
实践
工作当然是占据最多时间,而且因为做的平台是一个兼有传统桌面版和web版的形态,既有2B也有2C用户群,因此从这些角度的对比也会比较有趣。
一个就是网页和传统桌面的差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快捷键。在Chrome主导的浏览器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了Ctrl+Shift+V粘贴无格式文本。可是在MS的传统的产品中却没有对这个快捷键的支持。所以这种变化是-以前的文本可能仅仅来自于系统自带的记事本或者Word,但今天可能来自形形色色的应用和网页。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资讯的格式,从而对文本编辑的功能也提出了变化。
另一个就是从2C到2B产品思维方式的转变。2C的产品方法论和框架被谈论的太多了,以至于思考总是会不由自主被框定。而其实在做面对企业用户的产品时,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安全,效率,部署,切换成本等等。我们的目标用户不仅仅的终端使用者,还有企业IT和采购。因此产品的成功不大会是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而更多是生态系统上的成功。
还有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就是技术的产品化。当下AI的出现,让更多的产品有了不少想象的空间。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现问题,提炼方案似乎是很多效率工具拥抱AI的应用场景。但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是:用户真的变得更高效了吗?也许滴滴的用户在质疑,因为发现有时候滴滴派的车反而距离很远,虽然明明身边有很多的空车往返。对于Office产品最多抱怨的就是它陡峭的学习曲线。本来只是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文档,可是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各种功能。所以Office现在也在应用AI做具体场景下功能挖掘。其中之一文本智能校对的功能,我们做了半年时间。其中也有过疑问,因为一部分功能因为技术限制无法解决全部已知的问题。虽然AI能释放产品经理的想象力,可是落地的时候,还是要收缩到可行的范围里。去定义这个可行的范围其实比有想象力更有难度。
工作之外,今年的另一个收获是正式学会了游泳。所谓正式,是因为以前总是换气不好,算不上真正会游。今年着重练了换气,但是能正常游50米的蛙泳了。当然以后换气质量更高的话会能游的更久。
思考
工作的关系,会格外关注和产品有关的热点事件。今年滴滴遭受的安全问题就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例。我试想这样的问题滴滴是否在产品设计时候考虑过,他们对此的假设是什么。他们优先级是用户增长还是安全至上呢?当这个安全问题不仅仅像数据泄露那么简单,而是用户人身安全时候,那答案也许不是**是**和**否**,而是愿意付出**多少**代价。这让人联想到《公正》课里面那个经典的给生命估价的案例。一个汽车的刹车出现一定比例问题,聪明的财务人员发现和召回所有汽车的选项相比,对致死的顾客赔偿的成本反而更低。当然对于滴滴而言还没有到计算成本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找到有效的监督预测的系统性方案。
科技可怕的一面在于,对于人性的弱点,科技和人文是从两个对立的方向来解决:人文寻找地方来安置他们,而科技则给了直接的解决方案。但是欣慰的一点是关于那个网络课堂的新闻。互联网的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听到了成都七中的课堂,从而跨过了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在我一度犹疑于互联网的开放属性时候,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振奋人心。 一直以来的互联网在文化方面的成绩不过是成就了亿级用户的“抖音”和“快手”, 微博上永不消停的掐架,互怼。但是乐观一点看,科技对生活和社会还是有正面的改造意义。
今年信仰理想主义锤子科技生存摇摇欲坠。公众讨论从最初的情怀是否能变现到周边变现。残酷的事实是锤子手机真的没多少用户。老罗的困境可以用无数事后诸葛的解法,但是最让人伤心的是这个困局消解了曾经的那个光环。当现代传媒逼迫我们从各个死角观测偶像的时候,也许就是偶像坍塌的时候。老罗和任何人都没有例外。
理想主义也许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一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换一个角度,为什么一定要在商业追求纯粹的理想主义呢?这个问题想必马东在面对《奇葩说》辩论选题的时候遇到了,《看理想》的梁文道也遇到了,《读库》的老六也一定遇到了,尽管他们的应对方式各异,但是从中我们没有看到两者能和谐共荣。所以我也从希望锤子能活下去的执念当中走出,情愿看到老罗接受失败,反思失败。和死亡一样,当我们要被迫直面他,我们才会学会处理和死亡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正是创业道路中99%的失败者,才让人们不断思考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