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留住一切有多难
亲爱的,留住一切有多难
——2018年十五本阅读
文/龙之芥

“时间作为对象根本无法把握。事件不停地插入其间。那可能是外部的事件,但同样是内在的事件。”读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时间》这本论时间的书时,就像手握空气,一种巨大的无法把握感。过去,现在,未来,当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退去了,剩下就只是对自我的关注和满足,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想要成为一个比当下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未来变数太多,过去不可追溯,未来也终究会成过去,那不如在当下的人间清欢中,随心随性地活。
翻译过《追忆似水年华》的翻译家徐和瑾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大实话:“年华是用来磨的”。我用十五本书磨掉了2018。“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时间的中心”,无数个通往未知的阅读唤起的是闲散的时间记忆,远离喧闹,一头坠入无限的想象中。阅读或许并不能像托尼·朱特迷恋的小火车那样完全会把我们带入或带出时间的中心,但我愿意相信阅读的“另一边有某些东西正在试图走出沉默,试图通过语言获得某种意义”。
2018年的一百多本阅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我读故我思所塑造出来的自我,总是代表一种潜在的选择或倾向,而这十五本书只是一次显性的主动选择和思考。
1.《游隼》

在传统的自然主义文学里,鸟总是备受青睐的形象,作者从不吝惜任何精致的词藻,去描写鸟的形象和精神。从爱默生、布封到梭罗,再到蕾切尔·卡森和J.A.贝克,无论是写作范式还是思想深度都树立了一个标杆。描写自然的美最难看见的,往往是美丽背后那些最真实的甚至是最脆弱的东西,超越感觉和理性,寻找到自己的灵魂。
“我一直渴望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边缘,让我这人类的污秽在空虚与寂静中被洗去,像一只狐狸在超尘灵性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让我们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回到这小镇。游荡赐予我奔涌的光芒,随着抵达消逝。”
当贝克开始追逐那只游隼的时候,他把自己变成了象游隼一样的“鸟人”,像人类发现火一样找寻对荒野的热情,在孤独中审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反思和自省。于是,感受自然和写作的宁静,就成了贝克抵抗现代生活尘烟和噪音的方式。
“他迎风飞起,螺旋上升,优雅而悠闲地随风漂浮一千英尺,轻盈地掠过云层,转着小而缓慢的圆圈,就像一颗风中飘摇的悬铃木种子。”“霎那间,隼的翅膀舞动起来开始追逐,在一片麻雀密集的疯狂拍打中,它的翅膀高而灵动地闪烁着,在记忆里凝成鹿角的形状。”
如此精准的散文写作,充满了惊人的张力,如果不是把对自然的感受融入到内心深处,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优美句子。自然写作容易流于无聊,但这本《游隼》不比《瓦尔登湖》逊色。
2.《刺槐树》

西蒙的《刺槐树》不是他最有名的小说,却是他写作风格的最综合体现,浓缩在文字里的庞大信息和巨量的细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场景描写,冷峻细腻的静物刻画,给读者呈现出一种雕刻风格的画面,杂错的时空,斑斓的文字,具有史诗气息的沉默与厚重。
“他们立在马首排成几排,脚下是踩得稀烂的煤渣,渐渐感觉到汗水正在肩头和背上冷却。头盔的帽檐在连绵的雨雾里发出微弱的闪光。他们无形的脸、深陷在长大衣里的幽暗身影和发出微弱反光的马刺令他们看起来好像某种被淋湿了羽翼的鸟类……,黑色水洼被信号灯照亮,表面不时绽放出一个个银色的小圆圈,消失,复又出现,如此循环往复。”
3.《带马嚼子的静物画》

我喜欢把《带马嚼子的静物画》《花园里的野蛮人》《海上迷宫》放在一起读。这不仅因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是波兰文学三驾马车之一,也不仅因为这三本散文集是他最不同凡响之作,更是因为惟有一鼓作气读完三本你才能理解赫贝特怀揣五美元出国“穷游”看遍欧洲艺术的勇气,所谓风景与见闻,大都是他案头阅读积累的知识和思考。
在《带马嚼子的静物画》里,赫贝特这样写道:“理想的旅行家,是那种善于跟大自然、跟人、跟人的历史,当然也跟艺术建立联系的人。只有领悟这三个相互渗透的因素,才是获得有关他所研究的国家的知识的肇始。”而他做为旅人的形象却消隐在他的见闻、阅读、思考之中,消隐在厚密的历史之中,消隐在欧洲瑰丽的人文风景之中。无论是散文游记,还是艺术随笔,都使赫贝特的艺术和理性面对旅行的兴奋和疲惫时均释放出双倍的激情,与他的诗歌宏伟深邃不同,散文更加直抒胸臆和沉思。
“我想描述一束光,它来自我的内心”——生命是躯壳的囚徒,人是生活的囚徒,思想是政治暴力的囚徒,在共产体制下不受他人左右的无囚人生颇有些自我救赎的意味。所以,旅行只是赫贝特逃离这种折磨和平庸的方式,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暂时的而非永恒的,是折返回归的而非一去不返的。
4.《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文人有境界,大文人有大境界。苏东坡这种文人,在文学艺术和美学风格的传达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他的诗文,他的书画,其背后总藏有许多没被人们知晓的东西。
苏轼一生交游甚广,政界、学界、佛道界乃至民间,朋友众多,政敌和嫉妒者也多,很多又都是史上有名人物,这其中的深层关系,对于书写苏东坡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梳理的。无论是当下的祝勇还是更早的林语堂王水照在这一点上写得都不够好,但与林语堂、王水照相比,祝勇仍然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和独特性,用感性的文字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以书画为线索、诗文为骨架完整呈现了苏东坡的内心境遇与人生经历,将其崇尚简约、自然的极简主义美学思想和盘托出。
其实,苏东坡的自由、博大、从容与北宋时代“不杀言事之士大夫”的宽容、丰富、繁盛是相辅相成的,否则在“乌台诗案”时,其生命或许就已经戛然而止了。“世间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到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阅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喜欢通过美妙的阅读与东坡豁达自由的心灵对话,既能让疲乏的身心回归单纯与朴素,也会获得些生命的自在与充盈。无论是“飞鸿雪爪”,还是“未必如烟”,希望自己也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清醒豁达。
5.《鲍伦·迪伦诗歌集》

50min地铁,50min阅读,50min民谣;一次日常通勤,一袋“薯片”诗歌,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对于鲍勃·迪伦来说,一首歌就像是一个梦,努力想将其变为现实。而对于阅读者,一本书就像是必须要进入的陌生国度,“当你置身尘外,时光静寂流逝”,万物昼夜生长,陪伴在不易察觉的角落留下痕迹,当不再对任何事物抱有偏见时,或许你也会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到天堂,也或许它就在你的身旁,恰是这不经意,让我们变得有一点点不同。
“命运看着我而不是别的任何人”,“Blowin’intheWind”里的反复提问,答案反复地飘在风中,他要别人认不出自己,你可以熟悉他的声音,却怎么都看不透他。格雷尔·马库斯在《老美国志异》里写道:“很少有歌手能像鲍勃·迪伦那样,在20世纪的舞台上收集了如此多的面具:他从来自明尼苏达北部殷实的犹太人家庭,到假扮不知自己父母生死的流浪者的民谣歌手,假扮为伪民谣音乐人,转投腐朽流行怀抱的花花公子,有时候,人们又说他每次出现时,都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
或许就像鲍勃·迪伦的音乐离不开现场表演一样,他的文学成就必须放在音乐之中来讨论才有意义,他的形象是用生命来诠释的永不停歇的“滚石”形象。“我戴着个鲍勃·迪伦面具”,这就是鲍勃·迪伦谈到自己时的腔调。
6.《福柯的生死爱欲》

福柯的艾滋病如同福楼拜的梅毒一样,他无“恶”不作的人生——自杀、吸毒、同性恋、群交、SM、风流韵事、抗议活动——无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口味的好奇,以至于詹姆斯·米勒在《福柯的生死爱欲》中都要好奇地刨根究底从他的《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著作中为其身体与灵魂的重口味找出解答。这本传记的迷人与专横,如同福柯的晦涩与通俗,充满了“极限体验”的真实与矛盾。“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尼采这条格言,被福柯亲身践行了。
7.《我的天才女友》

“我对那些大写的‘历史’从来没什么好感,我也不想通过这些人物来谱写历史。我觉得这只是人类最自负的——有时候是最可笑,通常是最可悲的——一种意图。在我的书中,历史不是一个舞台,甚至也不是背景。也许,只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回音,回荡在人物所做的,还有他们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
埃莱娜·费兰特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的一字一句都让人琢磨,历史对所有人的时间都是坐地起价,读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如同“追忆似水年华”,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真正的奢侈品。
读完合上书那一刻,感觉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而是渐渐摆脱性别的生而为人的成长。莉拉和埃莱娜在整个生命中,一个始终在和内心的自我抗争,一个则始终在和外界的希望抗争,但最终总会“在生命里的某些时刻,当我们忙于其他事情时,这些貌似永恒的东西会出人意料地垮掉”,就像书尾浑身散发着霉味儿的两个娃娃再次出现,简陋粗糙,百感交集,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感和无法明辨的情绪,面对两个女人的友谊和战争,所有的好奇和细节,包括能想到的所有一切,似乎就藏在书里。打开书,“我们看看,这次到底谁会赢。”
8.《人生拼图版》

“一种静态的矿物积累物,所有这些行动构成了他们盲目的存在,他们不懈的一心一意的、顽强的行程。这是所有他们吃掉的、消化的东西的在现实中一种忠实呈现,不可见的是他们被迫向密集的周围世界获取他们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养分;可见的,在这里呈现的,则是永无止尽的行进中,那令人无限不安的画面,将最坚硬的木头,转化为一个个正在化为粉尘的画廊,构成的不可触知之网。”
结构是虚拟的现实,隐藏在壳体内部,就像公寓楼包裹的文字,坚固的世界,消耗成文本,或吃掉,或消化,最终化作粉尘,我们所见的只是颗粒微小的细节。自以为看透了人生,其实只不过是让《人生拼图版》给加了层滤镜而已。
9.《宋徽宗》

“即使当他受到命运的沉重打击时,依然以一定程度的优雅和尊严应对苦难,对那些境遇比他悲惨的人表示同情,并尽量避免将罪责归咎于他人。即使他有时表现出痛苦和消沉,那也是人之常情。”
在国内很少有学者会像伊沛霞这样评价宋徽宗,评价宋徽宗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艺术上才华逼人,治国上昏庸无能,给自己和民族都带来了巨大灾难。当斯文面对民族困境时,斯文的纵容使得困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一千年的中国历史。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徽宗》给予我们的一个思考是,如何才能让斯文变成一种力量,而非灾难的诱因?因为人性总是向往斯文而非粗暴的。
10.《万变》

人与物,皆有生命个性,当今人遇上旧物,能否领略旧物精神,关乎考古,关乎国运。记得李零曾经在谈及楚帛书时说过一句话,一件文物的流转史几乎可以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朝晖夕阳。一口气读完他的考古艺术文集《万变》,酣喜淋漓,文史辉映,绝无枯燥。古代器物、建筑砖瓦、雕刻绘画都是他展开的话题,诸如鼎、冰鉴、铜镜、角帽、妇女首饰化妆盒等日用器物,甚至骰子都有其独特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任何学术上的追求,本质都是艺术,考古研究需要艺术史的眼光。依于学术,游于艺术,万变却不离其宗。
11.《迷惘》

“附体的神灵或是精怪,会让藏书者与书保持着最为亲密的拥有关系。不是说书因他而活,而是他活在书中。”(本雅明)我们有永远读不完的书,就像我们无法永恒地拥有生命。
《迷惘》是读书人最绝望的反讽,书既提供智慧,也容纳谎言,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是怎样被书毁掉的,有偶然,有必然。翻开书,仅仅是看一眼书中三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标题就足以让人坠入迷惘,最容易受伤也最容易迷失的是人心——“一个没有头脑的世界”“一个没有世界的头脑”“一个世界在头脑中”——世界不会因某个人而改变,当心保持平和与宽容时,一切烦恼皆不存在。
读过卡内蒂《迷惘》然后回头再去看他的《群众和权力》,就会明白“乌合之众”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群众具有破坏性,容不得用来隔离的墙和门窗,个人一旦接纳群众,其赖以存在的基础随即丧失,等待他的只有毁灭。卡内蒂看待世界的眼光总是如此锐利与挑剔,他是属于改变我们看法和内心尺度的、写作隐晦却致命的那类作家。
12.《希尼三十年文选》

诗人的文学批评总能让读者看到灵光闪耀,比如波德莱尔、艾略特、奥登、希尼、博尔赫斯、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在他们的评论文章中无论做怎样过度的阐释都是喜闻乐见的。与当诗人不同,批评家的任务,不是以令人满意的方法去重现作者的写作过程,更不是告诉读者一部作品是好还是不好,而是让原作中的词义扩展、发酵,并被重新赋能,通过召唤,通过解构,通过引诱,切入文学的自然性,并将其安置在更高价值的地方。
《希尼三十年文选》就是这样一本“钻石里淘金”的文学评论,诗人希尼在谈论波德莱尔、霍普金斯、叶芝、彭斯、菲利普·拉金、奥登、米沃什、赫贝特、卡尔维诺、布罗茨基时那种把评论对象拉到你书房里聊天的感觉,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你会感知到他所聊的每位作家声音里的某种东西,“流入你的耳朵,进入你头脑的回音室,使你的整个神经系统都如此愉快,以至你的反应将是”——“啊,我希望这是我说的,以这种独特的方式”。
13.《本托的素描簿》

如果说罗伯特·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每一次拆修摩托是一个困惑上身之人的佛性体现的话,那么当他在罗列一大堆摩托车零件名称时,是在揭示真相还是在设法推迟精神上的崩溃呢?
令我十分惊奇的是,约翰·伯格也是摩托车爱好者,喜欢称之为“黑⻦”的Hond1CBR1100。摩托⻋和素描的某种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令伯格着迷,用素描和写作点燃油门,像开启一团生命之⽕一样骑上“黑鸟”上路,穿越几个世纪去和斯宾诺莎进行一场哲学与伦理的隔空对话,还不忘在《本托的素描簿》里反复强调:“我们这些画画的人,不仅希望创造一些可见事物呈给他人,也想捎带一些不可见的事物,陪伴着它走向不可预知的终点”。
于是乎在通往哲学之境上,把一切已知又变成了未知,起码是未全知,就像不知道波西格摩托车维修哪一部分是佛陀一样,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伯格的哲学素描的真相了。当然,一切思考的快意都只是自找的,别人强加不得。悟得,是一个人的修为,往往也是一个人的造化。
14.《梅·萨藤独居日记过去的痛》

在高压与喧嚣的社会,抑郁症就像是深渊,再加上随之而来的感情破裂、乳房切除、不幸中风,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艰难与煎熬使梅·萨藤深陷痛苦与折磨的泥潭中。然而,她却踩着痛苦,用写作专注地一笔一画描绘自己遭受到的折磨。对于萨藤来说,“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只有那些被深渊回望过的人,恐怕才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坚韧与勇敢是必需品,理解与宽容是奢侈品,在庆幸自己身边有那么多有温度的朋友的同时,也该时常告诉自己别忘了孤独,别忘了每个人都要独自前行。像这种洋溢着天性、更直接、更强烈、用词更趋简练的句子是萨藤很乐意写的也是我很喜欢的:
“朴素,像它的寒冷一样,广阔而博大。我与光秃田野之上广阔的半圆形地平线一同生活。雪使田野更加丰富,但以我目前的心境而论,我是在寒冷灰色的海上休息。等待阳光捉住卡伦·索姆悬挂在我卧室窗前的一面小小棱镜,等待那突如其来的火焰,先是绯红然后有时是一抹闪烁的蓝,令人震惊地生动。”
15.《记忆小屋》

托尼·朱特的妻子詹妮弗在为他的《事实改变之后》一书所作的序言里这样评价:“当你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希望你也能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思想上,因为这是些好的思想,也因为它们是托尼‘真诚之心’的产物。”冷峻而淡定、细腻而审慎的思辩是朱特标志性的论辩风格,任何时候都能把他的个人情结变成坚挺而饱满的情怀娓娓道来,这无疑是一种文化最精华的遗产。
《记忆小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穿梭的托尼·朱特,一本文学式的回忆录,最终还是被他当成了历史性书写,一个看到自己生命尽头并且正在遭受“渐冻人症”折磨的待亡人的思辩,温暖而不煽情的文字是他生活过的世界以及过往的历史清晰而大度的认识,朱特的达观源于他对生命的彻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无法选择人生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这就是朱特的妻子所说的“好的思想”,如果你要想准确地诠释和理解这些“好的思想”为何如此之好,恐怕就要多费一些周折了,但只要耐心去读必定能在字里行间闻到思想的芬芳。

-
黑森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3 16:55:31
-
世界美如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1 09:12:04
-
Sn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4 13:49:02
-
珊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19:09:54
-
大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08:09:33
-
我_愛_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3 11:39:29
-
jxjsjs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2 23:37:05
-
榴莲牛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31 21:26:31
-
影幻静流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7 14:54:15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4 18:52:57
-
Totoroo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3 01:18:13
-
Kat7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1 20:42:28
-
北烟胧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0 08:49:11
-
小兔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11:10:10
-
闲逛一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5 07:19:52
-
黑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4 21:03:08
-
以德胡人的老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3 17:18:19
-
云倦云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2 14:03:32
-
王阿朗的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7 23:40:34
-
銀色箱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07:41:29
-
王癖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9 15:31:42
-
苏长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9 12:33:12
-
无人知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8 02:14:14
-
Anna Kaf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21:27:24
-
舞台上的美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5 23:21:23
-
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5 21:51:25
-
瑞克小叔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2 08:09:48
-
知天命而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1 21:14:02
-
栗子V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8 18:35:39
-
刘芳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7:11:05
-
绿龟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4:15:40
-
听钟未眠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2:42:35
-
葛若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2:09:07
-
蓝紫木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1:37: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1:13:08
-
大宝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0:55:18
-
阳台观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0:54:48
-
假想的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0:30:1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