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阐释
◆译者卷首语
“新感受力”:它所采取的策略不再是对既定的二元对立价值评判标准的逆转(如以大众文化取代高级文化),而是“反对阐释”,即搁置一切价值评判,或者说保持“价值中立”。
如果说一种传统得以维系的纽带是连续性,那么突出空间的并置性就能有效地使这种基于线性时间观念的传统发生断裂。从这种意义上说,“新感受力”与其说是一种关注“深度”的感受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关注“表面”的空间感受力。
桑塔格:
她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唯一的一种阐释,即那种通过把世界纳入既定的意义系统,从而一方面导致意义的影子世界日益膨胀,另一方面却导致真实世界日益贫瘠的阐释行为。
桑塔格本人也是这么一位偏爱片断,简短的文体家。
一种复杂的思想因为受到了外在的阻力,可能会以一种简单化的偏激姿态来显示自身,这便是任何社会生活之所以采取口号这种形式的原因。
社会思想: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足够精细,那这种思维就势必成为一种怀疑的智慧。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知识(所谓价值,意义等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精心编制的神话和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构成的,而既定的权力秩序为了维护自身,必然强化这种最为权力秩序合法性来源的象征秩序,并使人们的意识处于一种自动接受的无意识状态。
福柯《何为启蒙》“启蒙”不是指一个可以在历史中完成的过程(如现代性),一种封闭的理论,一种教条化的学说。既然“启蒙”意味着“从未成年状态”进入“成年状态”,那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个人应该永远保持的一种批评的态度,一种怀疑的“气质”。
文化保守主义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是文化排外主义,因为外来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异国情调,还是一种不同的价值,会危及本土文化价值的绝对性和唯一性。换句话说,它唤醒一种批判意识,而保守主义却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意识。
◆自序
收录1962-1965年(两部小说的创作)
我由此以更新的眼光,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对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职责所持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批评的写作,业已证明是一个摆脱智力重荷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智力自我表达的过程。
这本辑录了我最对艺术的思考的集子或许对此具有某种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