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看演出总结
查看话题 >在剧场里更容易遇见了解吗?
大家好!
我是黄桃罐头。

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圣诞节啦!
我想在这个日子里讲讲我的一位朋友小黄的故事。
剧场捡男友指南
小黄终于在26岁的时候捡到了男朋友。
在剧场里。
新媒体捡法。
《只有一个女人》演出结束后,小黄负责现场创建一个观众的微信群供大家交流使用。建群的时候出了点小“事故”,居然有观众比小黄手还快成了交流群的管理员……小黄在心里酝酿了半天如何措辞之后才加了那位观众的微信,准备礼貌委婉的请求他把管理员权限转让给我。结果刚添加好友,还没等小黄说话,微信便收到提示,小黄成为了管理员,这是一次此前从未经历过的默契操作。
后来小黄发现对方是个有意思的人,能读懂她的意思并成功接住所有她抛出的梗。再后来,他就成了小黄的男朋友。
于小黄而言,看戏是一件很私人、内化的事情。当有人与自己看戏的关注点契合,吐槽的问题也如出一辙的时候,就要留神了!
因为,在剧场,更容易遇见了解。
他们一起看了很多戏
《椅子》


《声音机》


《果戈里·狂人日记》


《杜十娘的哥德巴赫猜想》


《恋爱的犀牛》


《昙花证》
(这是一个莫须有警告嘻嘻)

《山河故人》(有时是电影)

《结伴关系》


《太阳和太阳穴》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

《我爱XXX》

当然还有
这三个是大酒剧团的戏,特别好,不可能不好。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而已集》
我们要看懂戏吗?
戏要被人看懂吗?
小黄不知道。
小黄的戏剧兴趣启蒙是《鸟人》《切·格瓦拉》《驯悍记》和《我爱XXX》。从一开始她便觉得戏剧是“怎样都可以”的。
而朋友对《我爱XXX》的情愫在于好多好多年前看的时候发现“原来戏还可以这样演”。
他们都看过《我爱XXX》,他们都爱《我爱XXX》。
但在他们首次观看《我爱XXX》时的生活经验和后来《我爱XXX》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
“我也看过……我也喜欢……”里的“也”,其实是个伪概念。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他人,就像我们也无法了解自己。
不然“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刻在德尔斐神殿上?
戏剧提供一种可能性
戏剧没有提出解决方法,却在同一时空内为剧场里的所有人提供着他们自己的感受。
如顾城诗: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小黄想,他不懂我,我也不懂他,但他能把水生调香水穿出阳光木屑与棉花的质感,这也蛮好。
今天是小黄那位摩羯座朋友的生日,希望他今后的生日那天永远不加班。
我问马赫导演

他一个中原人永远也不懂一个出生在最寒冷的东北二月的少女是如何渴望阳光并担心耶稣出生的时候着凉。
圣诞节
大家吃好喝好
大酒剧团祝您身体健康
腰好肾好,看《如梦之梦》不去洗手间
背好腿好,看《酗酒者莫非》屁股不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