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汉矛盾并不能完全解释东魏北齐的政治,而是其他的原因,血缘上有汉人,胡人,鲜卑,等.文化上可以分为汉化胡人,胡化汉人,鲜卑化胡人等等。80年代以前往往把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描述为胡汉矛盾。实际上,当时的胡汉界定没有那么清楚,不可以将派系之争理解为胡汉之争。有趣的是,当朝人士污蔑其政敌往往骂其为狗汉之类的诬蔑性称呼,不管他自己是汉人还是什么,也不管对方是汉人还是胡人鲜卑人。
然后便是东魏北齐之前的年代,从六镇开始的故事,一切追溯到那个可以说整个北朝最为著名的君王孝文帝的迁都,改姓,汉化。书中写:在汉化胡化两种文化的激荡之下,形成东西魏,北周北齐政策上摇摆不定的现象。六镇在迁都前作为晋阳的拱卫重地地位崇高迁都后地位大大下降而在其后二十年没有得到安抚,六镇武人怨恨中央最终酿成大乱成为后来尔朱荣葛荣乃至高欢宇文泰的势力来源。
洛阳的元魏致力于士族化,统治阶级中士族的来源高达百分之70以上为中国中古士族最高,其后东西魏有所下降。而汉化和胡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某些时候是并行不悖的。例子在书第九页有叙,可细查看。这大概是书的前言所叙述的中心。
第一章仍然是绪论,谈及了汉化与南北对立,以及葛荣与尔朱荣二人的军队势力。
随着汉化的持续进行,风气由尚武转向尚文,迁都二十六年后,张彝的儿子张仲禹上书要求甄别选格,排异武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张氏父子被武人羽林虎贲击打为重伤张彝死亡,魏室不敢惩办凶手。高欢此时担任从六镇到洛阳的函使,有识之士知国纪将坠,高欢也乃有澄清天下之志。
回到孝文帝的汉化,定族姓是影响最深远的,鲜卑八姓确立意图如同汉人崇高的四姓,共享政权建立与汉人郡姓的婚姻为纽带的关系架构。迁都洛阳而非邺都,孝文言邺都国富主奢,暴成速败,昔日石虎慕容氏于此败亡,而洛阳当然也是富庶之地,北魏政权也迅速的腐败。
这样北镇最终叛乱了。
北镇叛乱前自有一段论述说明其背景,洛阳的皇室迅速的腐败不提,这种腐败也波及了北镇,国都南迁后北镇拱卫核心的地位不在,北镇胡汉良家子晋升仕途也受阻,有识之士如孙绍,广阳王元深,尚书令李崇都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不安,上表过朝廷而没有得到重视。出镇北镇的镇将虽出身显赫但是如广阳王所说都是底滞凡才,这些人自然经营不好北镇反而大搞腐败使得北镇武人切齿愤怒。
在李崇讨蠕蠕【不日而还,边人见此援师,便自意轻中国】的十一个月后,即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星火燎原,改写了北中国后50年的历史。
而洛阳中央在最初的一阵败退后也稳住了阵脚,反省了李崇建议遭(事寝不报)导致大乱的原因,对北镇采取了安抚的政策以顺人望,而这些政策当然并不能安抚北镇人积累二十年的怨恨。章节最后引用劳贞一的话总结了六镇叛乱的原因【六镇的叛乱,并非对于华化的反抗,而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要争取同洛阳人士同等的地位】。
六镇叛乱之处,朝廷节节败退,最后终于采纳了广阳王的建议,以守为攻,北连蠕蠕,逼迫拔陵南渡后出击受降二十万人。乱局本可就此平息,而此时魏室作出荒谬的决定,致使乱事由塞上转移到内地最终导致政权瓦解。元纂建议把六镇流民安置于恒州北部的边地,而魏室却把流民安置在了河北的定冀瀛三州,这引起了更大的动乱。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反于上谷(幽州),孝昌二年526年正月五原降户鲜于脩礼反于定州,六镇流民群起响应,和他同时起兵的毛普贤亦为朔州人,而此时武川宇文氏也在拥往左人城的人群中。此时杜洛周南下与脩礼和,众十余万。拒守定州的杨津对反军采取分化的策略,在一系列争杀中葛荣最终接手了脩礼的势力,1、2年内攻占河北大片领土还吞并了杜洛周的势力,他的国号为齐,年称广安,此时他的手下有后来的高欢,宇文泰,赵贵,独孤信等等一系列之后的(北镇大佬),他还拉拢了河北豪右其中也包括元魏宗室。
而尔朱荣的崛起来源于其本身是同魏室有密切联系,在并肆一带颇有影响力,是贵族的家庭背景。北魏初期担任盛乐平城南线的御卫,迁都后成为洛阳北方的屏障,尔朱荣在继承爵位后变卖家产组建了4000人的军队,投入了李崇十五万军征蠕蠕的队伍里,六镇乱后,留在恒州的六镇人士大量军民在526年恒州失守后进入尔朱荣军队的阵营,这里的人士众多,不胜枚举。尔朱荣势力急剧膨胀,谋求扩充地盘,首先是秀荣所在的肆州,而山东的北镇人士许多也来投奔,其中就有高欢一行人,高欢给尔朱荣带来了咨讯和号召山东人士来归的心态。528正泰元年孝明帝死,尔朱荣勒兵向南,立新帝,于河阴杀胡太后及幼主,王公大臣数千人。
当年下半年,尔朱荣与葛荣大战,获胜,擒葛荣,收编了手下北镇势力安置于并,肆以便就近控制,而对非北镇势力采取排异的手段。评价是为如此狭小的格局限制了尔朱荣的发展。尔朱荣其后威逼魏室于530永安三年九月为孝庄帝所杀,三月后帝为尔朱兆所杀,尔朱诸将割据华北。唯一未被尔朱诸将掌握的河北成为反尔朱的领袖,在新仇旧恨下高乾,高昂兄弟主导了起事。洛阳政权也与尔朱氏貌合神离。这成了高欢崛起,整合这一系列的势力建立新秩序的背景。
改变高欢一生的是娶了娄昭君,两人门户上有差距,娄昭君看上了高欢而下嫁于他,高欢也始有马,由队主转为从北镇往返洛阳的函使。北镇乱后,高欢辗转于杜洛周,葛荣,尔朱荣部。尔朱荣死后,高欢掌握了怀朔武装流民势力,地位不凡,这成为其后东魏北齐立国的基础。
而武川镇军民奠基了西魏北周的政权,宇文氏出身于部落酋帅,尔朱荣掌握了宇文家族的部众后将武川镇民交给了尔朱天光,随后尔朱天光入关陇平叛,这股势力辗转落入宇文泰之手。高欢妻室代郡娄氏家族在北镇有巨大声望,高欢辗转于河北,并州集团的双重资质最终成为怀朔人物众望所归的领袖。尔朱荣死后尔朱兆由汾州奔往晋阳,稳定了并州根据地,正式成为尔朱荣的接班人。高欢此时担任晋州刺史,高欢在此整合北镇人物,成为日后成就霸业的基础。步番起事连败尔朱兆,为换取高欢出兵尔朱兆承诺将三州六镇之人交由高欢统领,高欢由此谋夺了尔朱兆六镇军士。其后高欢东出河北,继续接收了原在河北的各地北镇人士,531年6月正式反于信都。此为第一节高欢统治集团之一北镇武装流民的结合。
河北在北魏末频发天灾,动乱不已,加速扩大了坞堡势力。河北坞堡善战,风气胡化,有着任侠重义,相赴生死的古风。河北豪杰因缘际会躬逢时代变局,魏末承乱而起与高欢成就功业绝非偶然。
河北并非仅指今日之河北省而是今华北平原的北半部,包括殷,定,冀,瀛,相,沧,幽,平,安,营,燕诸州,今日之河北省,京津,山东北部,辽宁南部一带。
高欢于信都建义,离不开当地坞堡武装汉人大族的支持,首要的就是渤海高氏高乾高昂诸兄弟,此外还有渤海封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等等强大的坞堡势力。得到这一助力后高欢先后广阿,邺,韩陵三战击败尔朱诸将,532年入洛尊重河北坞堡人士的意见里孝武帝元修,入洛后高欢对于五姓七族拉拢不遗余力,同时魏孝文的姓族制也没有去改变,所谓宗族十族国姓八姓人士也得到任用。这是高欢对于洛阳胡汉人士的掌握。(汉人的五姓七族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这七族。而一般的四大高门指的是崔卢郑王这四姓。)
533年高欢最终平定了尔朱残余的力量,平定并州,尔朱兆自杀。高欢在晋阳建立了霸府,接收了尔朱最后的残部,遥控洛阳朝廷。
而孝武帝不甘受高欢的摆布,从即位起的532年4月就开始密谋图欢,高欢在十二月使女儿成为了皇后,把洛阳朝廷交给他的女婿去运作,而派遣了得力干将娄昭,孙腾,封隆之于洛(了解)政务。而孝武帝与斛斯椿,宝炬,元毗,王思政谋求图丞相欢。533年开始孝武帝扩大训练禁军,拉拢无法进入高欢政权核心的人士,。东南道大行台樊子鹄掌握青徐兖以为羽翼,南道大行台贺拔胜统领河南南部,荆州一带,外结关中的贺拔岳、宇文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排异高欢派来的监控人士,斥退河北的一些亲高欢人物,高乾因此而死,诸人都离开洛阳去往晋阳。
高欢对此也感到不安,534年五月孝武帝决心讨伐高欢,高欢早已有所察觉,在此之前就早已采取行动削弱武帝的势力,派邸珍攻打徐州、元忻为刺史去隔断樊军团与洛阳的军事互动。以赵郡李愍为南荆州刺史解决蛮部断贺拔胜之臂,分化贺拔岳部使得侯莫陈悦杀死了贺拔岳。逼迫孝武迁都被拒绝,断绝送往洛阳的粮食。大战一触即发,而济州滑台役后,欢军直指洛阳,孝武帝仓皇逃往关中,禁军十万也拱手于高欢。随后高欢清理孝武残部,理所应当成为东魏的主人。这便是530年至534年高氏统治集团形成的故事。(没有计算过,但高欢时年应未过四十。起于寒微十余年便纵横天下,胜多败少,知人善用,诚哉英雄。)
东魏有四种派系来源,河北河南山西三种经济环境种族分布相异的地区,两个政治核心,一个出身于北镇怀朔、曾任尔朱将领、在晋阳奠下基础、自称渤海高氏、拥立二帝的高欢。
邺与晋阳的二元统治,河北为东魏精华区,人口众多,曹魏在此初起,鲜卑慕容在此建都,东魏北齐建都于此,是今后权利的角逐场。晋阳是劳贞一所言邺平城长安三地中心所在,山西地理形势完固,是天然的都城屏障,胡风盛行,民风彪悍,并州自汉以来为天下精兵所在,始终是华北军事核心,即使是日后齐国势渐衰此地军队仍让周人不敢小觑。东魏北齐执政者四十三年间往返穿梭两都三十七次,在晋阳二十九年,邺十四年。
上述四集团的婚姻关系匆匆看过,确实看起来有些复杂了,大体自然以高欢及其后代为核心,高欢广泛迎娶了诸势力女子,(值得注意的是,高欢真的很喜欢人妻啊。)不过这其实也算正常,高欢发迹时年龄已经三十余岁了曾欲娶韩轨妹因寒微被拒绝后(神武贵,韩氏夫已死,乃纳之),高欢入洛后年龄在三十六七,接收了许多曾为魏室的妻妾,这些人都出身于尔朱氏以及高贵的国姓郡姓。高欢死前几年迫于茹茹强大又迎娶了十几岁的茹茹公主,此时高欢已病重不得往公主所,遭到公主父弟怨恚,神武自射堂舆疾就公主,高欢也有这样不得已的无奈。曾看过关于茹茹公主的故事,公主在高欢死后很年轻时也死去了。高欢的子女也广泛同北镇子弟,魏室,国姓郡姓婚配。元魏国姓也延续以往同汉人郡姓的关系。只是北镇系统尔朱残部同胡汉世族间少有婚配关系。
史家评价高欢:神武性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于军国大略,独运怀抱,文武将吏,罕有预之。统驭军众,法令严肃,临敌制胜,策出无方。听断昭察,不可欺犯。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绮靡。擢人授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乃至拔于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稀见任用。
神密高岸这样的评价确实准确,文中四例看出高欢采用的确实是诡计,借刀杀人,搬弄是非来为自己搏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不费一兵而使敌人自相溃败。(在关于东西魏同柔然的外交关系上高欢同样也采取这样的手段拉拢柔然对抗西魏)整合手下北镇河北这两大政治军事势力甚得众心。先后借刀杀人使得尊为族叔的高乾高昂身死,高慎投奔西魏,高欢父子一人唱红脸一人白脸表面优待实际打击,为高欢加强了声望也为继承人高澄立威。对于北镇这一嫡系武装却是表面上打击为高澄接班立威,实际上大加优待为高澄建立班底。比之其他王朝的第二代继承人,高澄相当的优秀。
遗言给高澄分析了他的老部下弟兄们让高澄作为腹心,唯侯景难治,死后必定造反,又言慕容绍宗尔朱旧部吾不贵之,留给高澄任用匹敌侯景。其后果然。
高澄掌政东魏由四派系演变为邺都官僚集团与晋阳勋贵集团。高澄讨侯景之战,颍川大战两次战争使东魏版图大为扩张。
高澄稳定局势后意图篡位,(朕、朕、狗脚朕)而此时高澄为南降人膳奴兰京所杀。时年二十九。
晋阳勋贵在北齐政治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领袖为娄太后,而高澄高洋与这一势力关系浅,这干扰了北齐政权的稳定。
那时的北魏东魏女权较高,王宫大臣多尚公主因而一妻一夫也以为常。女性也可以有夫死后再婚配,也有离婚再嫁娶。不过前提是这些历史记载的女子也和男子一样出身于皇室或高贵国姓郡姓。母系社会遗风造成娄氏执门户的事实,成为高齐挥之不去的梦魇与隐患。
确实可以看出那时的社会风气对女性的束缚远不及后代,不过这也是有限的。
高洋继承高澄,建立北齐。在位十年,晚年酗酒成瘾,大肆杀戮,是否也只是出于帝王的不安而已而不只是个人的性格,如同曹孟德曾言吾好梦中杀人(三国演义……)。高演在娄太后的支持下成为漏网之鱼使得日后高殷被废。高洋也是去世的时间太早了,死时34岁,儿子高殷仅16岁。高氏在高欢之后没有一个人能活过40,这一政权最终逐渐的由盛转衰。高演政变后,高澄高洋以来,官僚政治告终,勋贵政治全盛。恢复了东魏以军领政以西制东的局面。此后北齐陷入皇位继承不定的阴影,勋贵的拥立成为继承的惯例。
-
司腾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9 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