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别人家的爸爸!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亲情漫画《父与子》,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
二战前夕,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德国,《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如今被封为“德国幽默大师”的埃·奥·卜劳恩(E.O.Plauen),将他与三岁的爱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画进了《父与子》的一个个幽默故事中,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可惜的是,1944年,因为不堪忍受纳粹的迫害,卜劳恩自杀于狱中,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这个爸爸,不帅,但是很酷。
路人把你在家门口堆的雪人故意破坏了,他假扮成雪人站在家门口,当那个人再过来狠狠踢那个路人的屁股。

这个爸爸经常犯迷糊,和你在一起,就是个长不大的老小孩。
流氓故意在他脸上吐烟圈,他先是惊愕,然后流氓戳破他的帽子,他开始掉泪,直到流氓戳破了你手中的气球,你开始哇哇大哭,他就像是变了个人,跳起来狠狠揍了流氓一拳,把他打跑。

他莫名其妙地成了收拾掉银行抢匪的英雄仅仅是因为劫匪在跑进银行的时候撞倒了站在门口的你。

德国有这样好的幽默,这在我们日常认知中,是陌生的。我们以为德国严肃刻板,便不懂幽默,但《父与子》给出了一个最了不起的证据——真正高级的幽默,是流动在最质朴之中的。
黑白漫画,除了标题几乎没有文字叙述,线条简单,但,又有谁不会为它笑起来呢?能为它笑起来的,心里大概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温情脉脉的家庭记忆,有着对真正好玩故事的追求。
创作这部书的卜劳恩,一定也是如此。他将他那并不顺遂的人生中最珍贵,最温柔,最可爱的童年回忆,都记录在了这部书里。父亲所留给他的爱意,他在那安静无虞的童年中所捕获的灵感,都最艺术地被呈现在了这部书里。
正是由于卜劳恩的人生并不顺遂——1944年因反对纳粹政权被告发逮捕,并于4月5日夜至6日凌晨在狱中自杀。
正是由于如此,才更让我们信任于他的创作,因为,好的故事和好的幽默,一定来自于一颗心的纯良部分。是那些如孩童般执拗,正义,相信的部分,成就了这部作品,虽然或许同时减损了他自己的人生。
卜劳恩把最棒的故事,从世界的残酷真相中剥离出来,献给了创作。
决定结束这个持续创作了三年已久的故事,是由于欧泽尔渐渐担心起这部在当时的德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的创作,开始走向商业化。他担忧于自己创作出的这对父子,被无穷无尽地衍生为商业社会的产品,他担忧于失去自我——在这时,他德国的性情倒是鲜明地,较真地显现了——他在那年的12月,第49周,以故事的形式,向《父与子》的读者们告别。
大胡子父亲,和乱头发儿子,牵着手走向月亮,腾空而起,最终变成了月亮和星星。他们依偎在一起,俯视着这熙攘的,残酷的,奇妙的人间世界。

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创作者,所选择的故事尾声——它来自创作,属于创作,也结束于创作。
不被任何其他所绑架,《父与子》,是因此,没有像那么多快餐漫画,艺术,文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过去而消失,它始终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们心里,在小孩的放肆大笑中,和大人们苦涩的微笑里。
曾经读着《父与子》的你,是否从“儿子”渐渐长大到明白“父亲”严厉又柔情的年纪?甚至是否从“儿子”变成了那个“父亲”?
曾经读着《父与子》的你,是否想起了读着它时那片无忧无虞的童年时光?它是否值得同样地被带给还没有被这片幽默光彩笼罩的孩子?
曾经空白于读到这本了不起的《父与子》的你,愿意来感受一下高级的、质朴的幽默,以及欧泽尔暗藏在其中的,自己的故事吗?
诚恳将这本陪伴过我小时候,长大后又对它投射了更多挚爱的书,推荐给你。
父亲对儿子的爱意,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是永远的。
高级的幽默是永远的。
创作的勇敢和自由是永远的。
《父与子》也是永远的——永远的书。
相关推荐

《父与子》
卜劳恩 著
“父与子”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
这一对父子的故事着实让人感到温暖。
父亲挺着大肚腩,做事不靠谱,爱逞能,但儿子如果被人欺负他就第一时间上去算账。儿子调皮捣蛋,到处惹事生非,有时拉着父亲一起闯祸。
两人的关系与其说是父子,更像是好哥们儿。
在书中,父亲为了和儿子成为朋友般的关系,一把岁数还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
生活中,你和父母有代际沟通问题吗?
父母和子女爱着彼此,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怎么才能互相敞开心扉?
父母子女之间是否能够像朋友一般相处?
这一切,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
亲情因相依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