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参政论者 Notes
现实主义情节剧 melodrama ≠ 戏剧性电影 有相对清晰完备的因果链条 清晰的主角(圆形人物 多面 丰富 包含矛盾与冲突 有成长和变化)现实主义:对历史环境的现实主义认知 赤裸的国家机器由法律所规定的经济结构—政治议题,而不是单纯的文化议题。情节剧: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因果链条。是一段英国的女权运动史,也是24岁洗衣工的成长史。选择莫得作为主人公,不是生而不满的,有反叛意识的,在忽略每月工资由老公掌控,被老公赶走对对儿子毫无照顾权等的基础上,还算是有个幸福的家庭,身为领班幸福的职场生活,是一个勤勉的,本分的,美丽的年轻女性。
戏剧式电影:第一幕墙上有枪,最后一幕一定拿来涉及,没有闲笔,紧密锁定在一个叙事结构中,冲突性剧烈,蓄能+小霹雳,直到大结局冲突总体爆发,矛盾彻底解决。结构高度自洽,高度封闭。
《妇女》 社会性,有戏剧冲突,不追求戏剧性,每一次累积不单纯是戏剧能量的累积,有人物的成长等。
一定是女性导演编剧,若问男性能不能拍出来,政治正确又策略性的回答是肯定能,祖国,不应是motherland 二是fatherland phallic symbol。
批评:洗白女性主义运动,没有少数族裔
权力结构 同构 君臣 父子 夫妻
我们,女人社会的参与者,你们,权力机器,女人要求做人的历史。甚至比呼啸山庄更温和,我们,女人,你们,男人。人,现代文明殖民主义历史,全球化的历史,欧洲从地区到世界中心的历史,中国从白银帝国放逐到乌有之乡的历史,上帝背后的国度。最大的发明,人是地球,自然,自己的主人,人生而自由等等的概念,大写的人,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人是男人。
现代:观念 乌托邦的层次,和政治经济实践两个层次。政治实践:就像《蓝色》主题是自由,从生产关系结构,相互依存的结构关系,村舍关系中暴力剥离出来,只是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劳动力,其实是一无所有。
雨果提出议题,如果男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奴役女性的基础上,那还谈什么男人的自由是解放的运动。
现代社会把人们从前现代放逐出来后,新的社会和生产结构要求一种新的特殊的性别分工,双肩挑,既要工作又要是一个最传统的妻子。男主外女主内,事实上夫妻关系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雇佣关系,玩偶之家:郊区主妇的无名痛的问题。中产阶级 housewife。有色人种,劳动阶级 的妇女没有选择 所谓双职工家庭。
对莫得较长时段的,美丽的大特写,床上问女儿名字,完成内对焦,完成观众对莫得的认同感,和对她内心世界的介入。
开头,阶级表达,莫得盯着橱窗里穿着精致衣服的上层阶级社会的妈妈。随后石头打碎了莫得映在窗户上的映像。
丈夫问你要选举权干什么,—做跟你一样的事儿啊。其实应该反问,男人要它干什么啊,你也只是个洗衣工而已。但以莫得的性格不可能问出来。对话表达的很朴素,莫得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开始的:不想让女儿重复自己的生活。这是影片中非常突出但不刻意的特征,用细节,用形象,用个体故事。戴老师认为,其实我并不想成为女权主义者,但是生为女人,这是别无选择的,这大概和莫得的潜台词有关,我并不想,到我只能成为一个妇女参政论者。👧我以为莫得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充分有反抗意识了,没想到正是她有些懦弱谨慎的代表场景。
戏剧高潮 皇家赛马🐎,最后一分钟营救蒙太奇交替剪辑,每个段落越来越短,交替频率越来越快国王&莫得和艾米莉&警长,反经典最后一分钟,最后双方并没有相遇,而是突然静下来。系统性跳切,不是极端跳切,而是大全景接大特写,小全景接特写,中景接大特写,莫得的大特写始终贯穿,没有莫得的内心独白,而是视觉性的大特写。
人物中景 场别小全 米勒夫人看望给肉汤面包一幕。教堂一幕,45度圣母像,表明莫得已经完成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