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
又是些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但是不吐不快。
维罗妮卡拥有青春,美貌,男友,稳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但是她还是决定在二十四岁的一天吞下大把安眠药,决定去死。因为她觉得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另外,世界上发生着很多事情她却无能为力。我觉得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念头好像更多的是由前者造成的,因为她觉得自己谈不上很幸福,也谈不上不幸福,正因如此,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了。真的就像是忍受不了满地六便士的生活,但是她一开始没有去伸手够天上的月亮,而是选择把脚迈进了坟墓。
但是维罗妮卡被人救醒了,她没有自杀成功,于是她被送到了维雷特(疯人院)。书里有很多对维罗妮卡内心的剖析和她的思考。我觉得最大的触动就是她真的太像我们很多人了,一生中总在等待,等待年末的考试,等待火车,汽车,电话,假期,假期的结束,有着独立的外在,却也想要找人作伴,用了很大的力气期许行为符合自我塑造的形象,没有好好做自己而需要其他人才能幸福,恨自己把生活搞到了这样的地步,无法将体内其他疯狂、大胆、勇于冒险的自己释放出来,在现世的规则里蹒跚而行,抛不开外界的约束。即使偶尔努力去冲破一些限制,迈出一步,但可能又遇到失败,有勇气的人可能会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但更多的人可能却失败一两次后就没有了信心和勇气。于是,在一个美丽的日子,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生活就是如此,既不会前进,也不会改变。于是,自己不再挣扎,既是懒得改变也是没有勇气改变,于是就这样慢慢过一生。不知道这样是知足常乐还是被生活锤败。
在维雷特里,维罗妮卡遇到几个人,当然,他们是住进“疯人院”的人,可是这些“疯子”在我看来真的一点也不疯,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也不会觉得他们疯吧,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他们真的疯了。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其他人希望的方式生活,但在生活中他们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人们送他们进疯人院,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人们只有伪装成疯子,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雷蒙德一样,要把可乐放进牛皮纸袋假装是威士忌来维持自己不羁的形象。所以在疯人院里,人们好像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一样,干自己想干的事,不用工作,看起来很幸福。但其实,在疯人院待了很久后离开的玛丽却道出了这里的真相:其实,疯人院里的生活和外面的生活完全一样,无论里面还是外面,人以群分,大家构建起自己的城墙,不允许异类打扰自己的庸碌,因为习惯去做事,因为被迫而娱乐,学习完全无用的知识,让自己相信自己在这个充满了问题与不公的世界里活的多么幸福。
所以其实真正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寻自己的天命的人,真正的“疯子”,和大多数人住在的这样的一种不同的地方不是疯人院这样的实体场所,而是有不同的信念支持。真心很羡慕这些人,觉得自己难以成为这样的人,就像在以后的生活里,对象会有的,可爱情会有吗?工作会有的,可事业会有吗?顶多在工作之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吧,能做到这种程度其实好像真的就不容易了,好像就应该值得幸福了,就像奇葩说里说的“我们是否应该感谢生活的暴击”。有的人说应该感激因为有了这些暴击,我们才可以更加珍惜其他的幸福时光,那些时光也会更加珍贵。但是没有暴击的生活不是更好吗?屈服于现实的生活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好像就已经挺幸福了,但是不这样,直接把自己的热爱的事情终其一生作为事业不是更幸福吗?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实在不喜欢现阶段接受的这种教育,它让人觉得现实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如此的事情,不需要最好或最理性,只要是最多的人认可就行。让大多数人都去接受应试教育,虽然确实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又有几个人能通过这条路找到自己热爱并能坚持一生的事业呢?大多数人都去找一件差不多的工作,然后养活自己,想在工作之余发展些小爱好,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开始培养的时候就把这种爱好你的天命培养成你的事业呢?但是,可能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矛盾的吧,没有这样的教育自己怎么又能成长到现在,能这样思考未来能养活自己呢?现实永远达不到完美的状态,能怎么办呢。
可能最后也就是意识到“你与众不同,却希望与别人一样。我觉得,这可称得是一种恶疾了。希望与别人一样才是个很严重的病”这样一种观点,然后想要在正常的生活里做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事,先养活自己再来追求其他的事情吧,似乎无法做到完全追求自己的天命(何况,天命是什么一定能找到吗)。如果观察自然界能够成为一个职业就好了。
书里的这些描述很触动人了,因为谁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呢,谁的生活不是不好不坏呢。虽然很可能就是凑合着过这一生,但是,还是会很喜欢看这样的书,很想看了书写一些有的没的,好像燃起自己内心的火焰,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流逝看它一点点枯萎,又回归日复一日的生活,然后再燃起再熄灭,虽然不能燎原却也生生不息,不至于麻木。
最后,要说一句虽然这本书很受触动,但是绝对不要担心我也会这样想去死,毕竟我是看到一棵树都会觉得生而为人都值了的人。
20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