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内向时,我们谈什么?(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其实内向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与外向者相比不那么需要和喜欢刺激,安静少刺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我们更舒服,表现更好。于是我们发现,很多我们以为和内向有关的很多困惑其实并不是围绕内向的。我收到过大量关于“内向”的私信和问题邀请,细看起来其矛盾集中点都不在内向。其中,最集中的在害羞和社交焦虑。
一、害羞
很多人评价自己或者他人时会把害羞和内向混同使用,但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虽然许多人既害羞又内向,但有些内向的人不害羞,也有些害羞的人是外向的。在一场灯红酒绿的聚会上,内向者和害羞者都可能独自徘徊在人群的边缘,在远处观察他人,在聊天中言语少。表面看来,害羞和内向的行为常常一样,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完全不同。
害羞的正态分布
害羞指的是一种回避人群的倾向,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害羞——有些人害羞更多,有些人害羞更少,大多数人的害羞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用身高来类比害羞。身高是一种生理特征。有些人个子高,有些人个子矮,但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身高是受遗传影响很大的身体特征之一,也就是受到基因的影响。害羞和身高一样,也受到基因的影响。同时,和其他人格特质(如寻求刺激的倾向、完美主义倾向、智力)一样,它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后天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我们做出的选择,都对我们的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大多数人格特质和身体特征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人都找出来,测量他们每个人都有的某种特质,我们通常会发现这种特质遵循所谓的倒钟形曲线。如果我们选取1000人作为样本,测量他们的害羞程度(也许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通过录像分析他们的行为),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倒钟形曲线。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非常害羞(在曲线的最右边),而有些人几乎不害羞(在曲线的最左边),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某种人格特质走向极端都未必是好事。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太过害羞妨碍了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结交新朋友,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等等。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太过不害羞也并不全然是好事,比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被人追求,这位男士可能就属于曲线左边的那类,多次戏剧性的公开表白、在车站蹲守堵截被追求者,被追求的女性感到非常尴尬甚至痛苦,原本的好感都消耗殆尽,当然最后也没有追求成功。
对害羞的定义
Pilkonis(1977):害羞是“一种逃避社交活动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社交情景中的倾向” Buss(1984):害羞是“在社会情境中, 特别是有陌生人存在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不适、抑制和窘迫的状态” Bruch(1999):害羞是“个体不愿接近他人或不愿进入可能被他人注意的情景”
也有把害羞区分被不同类型进行定义的。
Pilkonis (1977)将害羞分为公众害羞(pubic shy ness)和自我害羞(private shyness);公众害羞指缺乏社交技能以及顺利的社交经历, 自我和他人都评估为害羞;自我害羞指个体虽然有一定社交技能和顺利的社交经历, 但怀疑自我的社交技能并因此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感, 一般是被自我评估为害羞而很少是被他人评估为害羞。 Crozier(2002)将害羞分成恐惧型害羞(fearful shyness)和自我意识型害羞(self -conscious shy ness)。恐惧型害羞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害怕和自主反应, 自我意识型害羞则是因为个体对自我公众形象的过度觉察而表现出的不自在和退缩行为;前者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 而后者出现较晚。
害羞是可以改变的吗?
研究者发现害羞并非稳定不变的。比如Zimbardo发现,在害羞群体中,过往自评害羞但目前很少出现害羞行为的个体占人数40%。行为主义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害羞的形成是由于个体在尚未习得足够的社交技巧时,与他人互动失败后产生的恐惧经验,所以可以通过社交技巧的学习进行修正。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则认为,害羞是由于个体进行错误的自我归因及标签化而产生的结果。因此,通过一些干预手段,我们可以缓解害羞的感觉,或者即使不改变内在感觉,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害羞与内向的联系和区别
害羞与内向有联系吗?结论是有。前文在介绍三因素模型时已经提到过艾森克。艾森克认为害羞与神经质和内倾性有较大正相关。Paulhus和Trapnell也提出,害羞问卷在经验上与神经质和内倾性相重叠。也就是说一个人更内向,那么他也有可能更害羞,同时一个人更害羞,那么他也可能更内向。但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内向一定害羞,害羞一定内向或两者有因果关系。

那么害羞与内向的区别呢?第一,从前面对内向和害羞分别的定义可以看出,害羞是与负面情绪和个人困扰相关,而内向则不然。第二,内向更偏向对人格层面的描述,而害羞偏向对行为层面的描述。相比起来,行为层面的改变是更直接、外显的。(最新的研究表明人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同样是有其自由度的,这个在以后会单独撰文解释。)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自己因为内向而不敢追求异性、不敢承担更高的工作指责,其实在说的是“害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与“害羞”更好的相处,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减少阻碍,更好的完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你的害羞并不需要限定或限制住你,你有选择和创造的权利。
二、社交焦虑/社交恐惧(Socially Anxious/Socially Phobia)
社交焦虑是指当参与社交(往往与被他人审视有关)时,你可能会经历焦虑或不适。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担心自己出丑,你为很多发生可能性并不高的情况焦虑。因而,你回避社交,或者被迫参加社交但情绪强烈。这些也损害了你的人际关系、生活、学习、工作。
Beidel 和 Turner(1999)发现, 害羞通常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而社交恐惧则是一种长期不间断的状态。 此外, 研究表明, 害羞者一般没有明显的日常损伤程度(the degree of daily impairment), 而社交恐惧中却往往存在明显的日常损伤程度。此外,社交焦虑也可能和抑郁、酗酒、惊恐发作等同时出现。听起来社交焦虑比害羞更长期、影响更深远,但好消息是社交焦虑同样可以通过干预手段调整。

前面我们谈论了内向、害羞的概念,我们已经认识到它们都是正常的。但是谈论到“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常常让人联想到“异常”。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有一种障碍叫“社交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在DSM-5中,社交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为:
A.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年人互动时。 B.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C.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D.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E.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F.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I.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J. 如果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则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过度。 标注如果是:仅仅限于表演状态:如果这种害怕仅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演讲或表演。
读到这,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些社交焦虑的倾向,别着急,别害怕。一方面,我们在日常口语中谈论某个人“社交焦虑”时也不一定是符合诊断标准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达到“症”的程度。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重要的——“症”也是人为总结出来的概念。
让我们忘掉“症”的概念
我们太容易通过诊断标签把人们的痛苦概念化。比如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也列为了精神障碍并给出了诊断标准(ICD-11)。如果我们不把打游戏到废寝忘食视为障碍,我们可能会更关心这个打游戏的人他为什么痴迷到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试着去理解他的行为。但是当我们把游戏成瘾简单的看作精神障碍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靠药物解决。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认知是否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正常人的痛苦病态化,这本身就存在争议,值得反思。所以,让我们抛开“症”,谈谈“焦虑”本身。焦虑是一种情绪。焦虑和恐惧很相似,有的人有时分不清他们。我们用例子来说明:
当你晚上独自出门遇到打劫时,劫匪用刀指着你。此时你感到恐惧,而不是焦虑。你清楚地知道是什么让你的心跳加速,浑身颤抖,有的人甚至会尿裤子。 而当你晚上独自出门走过阴暗的小巷时,你可能会感到焦虑,你不知道是否有人潜伏在暗处等着抢劫你。这是焦虑,而不是恐惧,因为你不知道是否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你认为有可能,但并不肯定。所以你会感到焦虑。
恐惧是你知道自己害怕什么时的感觉。而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状态。它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应对潜在的危险或负面情况。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都进入一种警戒和“预备”状态,这样发生意外时我们不会毫无防备。很多人在上台演讲前会格外焦虑,这也可以归在社交焦虑的范畴。
想象一下,你在工作或学校有一次很重要的演讲,它关乎你的升职加薪或学习成绩。随着日期临近,你自然而然会越来越多的想起这次演讲,甚至会焦虑起来。你做了很多准备,甚至熬夜工作,以便尽可能充足的收集资料。你彩排了好几次,还预想了现场可能被提的问题,甚至对可能会被不友好的观众刁难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你提前选好了当天要穿的衣服和皮鞋,那天早早起床,在去的路上仍然在看稿子。
相信你已经看出,焦虑情绪在帮助你做出准备,甚至对现场可能被刁难都做好了准备。就像深夜独自穿过无人的小巷一样,此时的焦虑在帮你调整到战斗状态。社交焦虑不是敌人,甚至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到目前为止,我用两篇文章介绍了“内向”“害羞”“社交焦虑”的概念。将它们澄清为单独概念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提高对自身状态和行为的觉察。但概念化并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在日本动画片《夏目友人帐》中有一个有趣的设定。能看到妖怪的夏目玲子常夺走妖怪的名字,从而与被夺走名字的妖怪之间形成一种既控制后者又是朋友的关系。而玲子的外孙夏目贵志则喜欢把名字还给妖怪,拿回名字的妖怪恢复了自由,有的表示感谢后离开了,有的依然选择做贵志朋友。
这就像我们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先学着将其命名,再学着把名字忘掉。

结论:
1.人们常把内向和害羞相混淆,两者有相关但不是绝对相关,也没有因果关系。
2.社交焦虑亦有其功能和意义,我们可以不把它视为症状。
3.无论害羞还是社交焦虑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手段改变的,不应被其限制自己的行为。
参考资料:
[1] Richard J. Davidson,Paul Ekman,Klaus Scherer.(1999).Extreme Fear, Shyness and Social Phobia.
[2] Murray B. Stein,MD,John R.Walker, PhD.Triumph.(2002). Triumph over Shyness:Conquering Shyness and Social Anxiety.
[3] Wendy Gelberg .(2008).Successful Introvert : How to Enhance Your Job Search and Advance Your Career.
[4] Rubin,Coplan.(2010).The development of shy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
[5]刘薇, 戴晓阳.(2006).害羞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王文娟,金一波.(2009).害羞的界定和测量与研究方法述评.心理科学.
[7]周怡清.(2018).害羞与社交焦虑关系机制的本土化研究和干预.
[8]David H. Barlow等.(2013).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
[9]林恩·亨德森.(2015).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
[10]斯蒂芬·海斯等.(2016).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改变之道.
[11]https://www.learning-mind.com/this-funny-comic-perfectly-captures-how-social-anxiety-f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