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才明白,从没有人有资格嘲笑忧天的杞人
其实我是蛮喜欢这套人教版教材的,《杞人忧天》好歹把“忧杞人之忧”的那个热心肠的劝解都收录进来了,这也让孩子们重读经典的时候,发现这故事和小时候学的完全不一样。
杞人是很忧愁的,担心天地崩坏,却有一个可爱的热心肠过来开导他,讲了一通大道理,最终的结局是: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这两句话说的实在太可爱了,就像是你遇到了人生大难题,突然跑出来一个自媒体大V,和你絮絮叨叨灌了一锅鸡汤,最后你被鸡汤灌醉了,大V最后也云里雾里的一同醉了。
不出所料,同学们普遍对这个热心肠充满了怀疑,反倒同情起那个心怀大爱的杞人来了:所谓的杞人,其实是大禹的后人被封在了杞县,他们的祖辈是见识过自然灾害的,多多少少对祖训有点敬畏,整日提心吊胆。
长大之后才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是杞人——你心底曾有许多担忧,也许那不是毫无来由的,即便旁人不理解,甚至会取笑你,自己也只能吟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罢了~可是,那些被大V否定的担忧,真的只是庸人自扰吗?
可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又不得不挺身而出,用自己觉得特别有道理实则连自身也不敢确信的理论去开导别人——当老师者尤甚——最终也只是感动自己罢了。
大概人世间的事太复杂,作为男主的子列子自然要在最后发表高论:(天地)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世,此一世,故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用现代话来说,反正一切都是未知,大家早死晚死,没人知道,那么,又何必挂怀呢?
大师终究是大师,管他对不对,最后必然要超凡脱俗;但大师终究是大师,列子最后发表意见,焉知“忧其忧者”不是大师自照?写尽世事,写进世人,这就是,先秦诸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