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俊川:“連四紙”箋釋
連四紙是中國傳統紙張的重要品種,在元代就見諸記載,到今天仍在使用。連四紙也是古代等級最高、品質最好的印刷用紙,現在被稱作“開化紙”的清代宮廷印書紙,就是連四紙的一種。但在紙史研究中,對連四紙的探討難稱深入。本文搜集了歷代連四紙資料,略加箋釋,以就正于方家。
一、 元代的連四紙
紙有“連四”之名,首見於元代。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六十七引元費著《紙譜》云:
凡紙皆有連二、連三、連四。(下注:售者連四一名曰船。)
這也是“連四紙”一詞在元代的僅見。不過“連二紙”另出現過一次。元王楨《農書》在講授養蠶技術時說:
蠶連:蠶種紙也。舊用連二大紙,蛾生卵後,又用線長綴,通為一連,故因曰連。匠者嘗別抄以鬻之。
可見“連二紙”為大紙,但在製作蠶連時仍不夠大,故需要把幾張紙連接起來,成為更長的“一連”。於此可知“連”的本義,是連續不斷的長紙。
“連紙”之名出現甚早。唐劉肅《大唐新語》卷八記裴琰之恃才斷案,“命毎案後連紙十張,令五六人供硏墨筆”。此“連紙”尚系將十張短紙黏連成一張長紙。至宋代,“連紙”乃作為一種紙品出現。如唐慎微《證類本草》卷十九“治痢”方,須“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烏梅十個有肉者”,此“連紙”即紙名。又如鄭俠《西塘先生文集》卷六云“偶以本門有稅長連紙者,其額每一千稅錢五十足”,“長連紙”也是紙名,且明言是長紙。
費著說“售者連四一名曰船”。按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紙譜三”云:
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
據此,“船”是抄制長紙時使用的船形紙槽。連四紙又名“船紙”,說明它也是一種長紙,雖然沒有五十尺那麼長。
連二、連三、連四,“凡紙皆有”,應是紙的三種規格,由尺幅長大而得名。
二、明代的連四紙
對連四紙最詳細的記載出現在明代,文獻中不僅記載了連四紙的品類、製作工藝,還可據以推算其尺幅規格。
萬曆間,平湖人陸萬垓巡撫江西,續修嘉靖間王宗沐所纂《江西省大志》,在原書七卷外增加《楮書》一卷,於萬曆二十五年刊行。據《楮書》記載,嘉靖、萬曆間,江西廣信府為內府所造紙張系楮皮紙,其名色有二十八種:
曰白榜紙,中夾紙,勘合紙,結實榜紙,小開化紙,呈文紙,結連三紙,綿連三紙,白連七紙,結連四紙,綿連四紙,毛邊中夾紙,玉版紙,大白鹿紙,藤皮紙,大楮皮紙,大開化紙,大戶油紙,大綿紙,小綿紙,廣信青紙,青連七紙,鉛山奏本紙,竹連七紙,小白鹿紙,小楮皮紙,小戶油紙,方榜紙。
其中連四紙有兩種,即“結連四紙”和“綿連四紙”。《楮書》又載,嘉靖四十五年,司禮監取用“細白結實連四紙十五萬,白綿連四紙一十萬”;隆慶四年取用“細白結實連四紙八萬,白綿連四紙七萬”,等等,可見“結連四紙”即“細白結實連四紙”,“綿連四紙”即“白綿連四紙”,實為薄、厚兩種。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中《殺青》記“造皮紙之法”云:
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槁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
皮紙的紙漿由楮皮和竹子混合製成,而且配比可變,實際上是一種雙料紙,其產品欞紗紙最好,連四紙其次,但前者是糊窗戶的染色紙,並不用來印刷,所以當時最好的印刷用紙就是連四紙。
明代連四紙又分白、黃兩種,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八記內府藏佛經一藏,共用白連四紙四萬五千二十三張,黃連四紙三百四十七張;道經一藏,共用白連四紙三萬八百九十七張,黃連四紙一百七十六張。黃白二紙用量相差巨大,黃連四紙當非用於印刷,而是用於裝幀。
連四紙分白、黃二色,應與原料中竹的配比和漂白的程度有關。
明代印刷,人們喜歡使用綿白堅厚的連四紙。葛寅亮輯《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九附永樂南藏《請經條例》,根據印經所用紙張、裝裱不同,將經書分為三等九號,分別定價,其上等三號皆用連四紙刷印。“上等一號”云:
印經用連四紙,共約貳萬捌千張。每壹張足裁經肆張,內有尾葉不全多出紙,用印佛頭並背掩面、殻底及襯貼經簽,每百張叄錢伍分,共銀玖拾捌兩。
下注:
用小樣連四,土名上號大連三,極綿白堅厚。如帶灰竹薄黑,不用此價。
這段記載對瞭解明代連四紙作用極大。首先,上好的連四紙是“極綿白堅厚”的,其實就是今天常說的“白棉紙”。
其次,每張連四紙“足裁經四張”,《條例》說南藏“經樣長一尺闊三寸三分”,“闊三寸三分”是一葉紙五折後的尺寸,打開為一尺六寸五分,再加上書葉兩端各留出一寸用來粘貼的邊紙,那麼一葉經的尺幅是長一尺、闊二尺,一張整紙就是長二尺、闊四尺。這就是明代連四紙的規格。
其三,注文說印經用的連四紙叫“小樣連四,土名上號大連三”,“連三”比“連四”要小,但又小不很多,可見“連三”“連四”之名,確與紙的尺幅有關(明清常用的連七紙是小紙,無法以數字類推)。
另外,除上等經用連四紙刷印之外,萬曆末年所印南藏還有用公單紙刷印的中等經、扛連紙刷印的下等經,由於裝幀不同,特徵明顯,可以按圖索驥,分辨清楚當時用的這幾種紙。
由明入清,人們使用連四紙仍喜“綿白堅厚”者。蔡士英《撫江集》卷十五《留劄趙學道》云:
本部院訂刻《科場條例》……已行藩司另刻精板,貴道為備潔厚綿連四紙,刷印二百七十本,毎學官頒給三部,以存末久。
其時為順治,強調的仍是“潔”“厚”“綿”。
三、清代的連四紙
清康熙以後,連四紙品類更繁,用處更多,屢屢見於官方記載。其名色有連四紙、綿連四紙、綿料連四紙、夾皮連四紙、竹料連四紙、雙料連四紙、清水連四紙、客連四紙、竹客連四紙、印經連四紙等種種,構成清代印刷用紙的一大品類。
康熙間曾官戶部的吳璟撰《左司筆記》,卷十二《顏料紙張庫總目》記戶部庫存紙張數目,內有:連四紙四千五百二十五張,印經連四紙二百四十張;清水連四紙一千三百二張,刻連四紙四千五百二十五張;竹料連四紙九萬七千三百七十七張。
顧名思義,“印經連四紙”應即明代印內府所藏佛經、道藏及上等南藏那種綿厚的連四紙。此時久不印經,且人們對紙的審美標準已經轉移,故此紙被邊緣化,庫存只有240張。“竹料連四紙”應是以竹為主要原料的連四紙。“清水連四紙”之“清水”,或與造紙工藝有關。《江西省大志》卷八《楮書》之“材料”章說,造紙要在將構皮、竹絲等原料反復浸泡、蒸煮、曝曬、舂磨、漂洗後,“布袱包裹,又放急流洗去濁水,然後安放青石板合槽內,決長流水入槽,任其自來自去,藥和溶化,澄清如水”,然後用竹簾抄製成紙。“清水”或指“澄清如水”的紙漿。“刻連四紙”在其他書中又寫作“客連四紙”,語義不明。
乾隆三十六年纂修的《增訂清文鑒》卷七“文學什物類”下,列舉“連四紙”“清水連四紙”和“竹料連四紙”三種連四紙;至乾隆末年纂修《五體清文鑒》,又增加“礬連四紙”一種,可見它們是連四紙這一大類的幾個主要品種。由清宮檔案可見,清水連四紙和竹料連四紙用量最大。
此時的各種連四紙,原料、工藝均已分化,但仍總稱“連四”,蓋因具有共同特徵。首先它們都是白紙,綿料的不必說,竹料連四紙也是經漂白的紙張,一直到後來,連四紙已是純粹竹紙,仍為白紙。其次,它們保有最初的特點,即均為四尺大紙。
雍正十二年刊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卷六十《裱作用料》後附“戶部諮開錦緞紗綾清絹布紙張尺寸”,内列“顏料庫庫存紙張十一項,內開竹料連四紙,每張長三尺八寸,寬二尺三分;清水連四紙,每張長四尺二寸五分,寬二尺”;“採買紙張十八項,內開夾皮連四紙,每張長四尺二寸,寬一尺九寸;紅白藍連四紙,每張長三尺,寬一尺九寸”。
大概紅白藍連四紙是染色裝潢紙,並非標準化產品,其餘清水、竹料、夾皮連四紙,尺幅大致在長四尺、寬二尺左右,與明代的連四紙相同。“連四”之得名,或許與其四尺長度有關。清魏瀛纂修《贛州府志》卷二十一云:
紙出興國竹管洞等處,潔白細嫩者曰竹紙,白而長大者曰連四,質韌而色黯者曰棉紙。
連四紙“白而長大”,差得其實。
清代文獻中記載的各種連四紙,現在還多可與實物對應。特別是經翁連溪先生研究,我們知道武英殿印書所用的那種潔白細軟的紙,即今人稱作“開化紙”的,當時稱為連四紙。如金簡《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王際華、英廉、金簡奏:
今續行校得之《鶡冠子》一書,現已排印完竣,遵旨刷印連四紙書五部、竹紙書十五部以備陳設。謹各裝潢樣本一部恭呈御覽外,又刷印得竹紙書三百部以備通行。
武英殿聚珍版書的連四紙陳設本,至今有實物流傳,就是所謂“開化紙”本。這是清代最好的印刷用紙,代表着連四紙製作的最高水準。由“綿白堅厚”轉變為“細白結實”,明代連四紙的另一技術優勢在清代得到充分發展。
清水連四紙被用來抄寫《四庫全書》。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全書處一次領取“清水連四紙二十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一張、三號高麗紙八百十九張、山西呈文紙一萬三千一百七十六張、竹料連四紙二十六張、川連紙六千八百五十五張”(《乾隆朝報銷冊》,《乾隆四十七年分打書黃冊》。轉引自黃愛平《翰林院<四庫全書>底本考述》,《文史哲大系142<清代學術文化史論>》393頁),在這裡,顯然用量巨大的清水連四紙是用來抄書的,其他量少的紙另有用途。
礬連四紙和綿連四紙被用來刷印《清文大藏經》。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的檔案,清字經館呈報刊刻大藏經刷印開支,略云:
查清字經館應行翻辦、刊刻、刷裱、裝潢全藏《大般若》等經,至《師律戒行經》共二千五百十九卷,……辦買礬連四紙價銀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七兩六錢,辦買太史連紙、毛頭紙、黃箋紙、黃布包袍、木盤等項物料工價銀四千三百八十一兩五錢……現在刊刻《師律戒行經》十六套,計應刷裱一百九十二套……棉連四紙約需銀九千一百余兩,白本紙、榜紙共約需銀一千三十餘兩。(轉引自章宏偉《<清文翻譯全藏經>翻譯刻印起止時間研究》,《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1274頁)
“礬連四紙”和“綿連四紙”用量甚巨,當系印經紙,前者或由後者礬制而成。
《武英殿造辦處寫刻刷印工價》記下幾種連四紙的價錢:
雙料連四紙,每刀價銀一兩三錢五分。
竹客連四紙,每刀價銀五錢。
南礬連四紙,每張價銀一分五厘。
棉連四紙,每刀價銀六錢。
南礬連四紙最貴,合每刀一兩五錢,蓋因又加礬制,增加了成本。
《戶部則例》卷九十一《雜支一》也記下兩種常用連四紙的價錢:
官商採辦……清水連四紙,每張定價銀七厘;竹料連四紙,每張定價銀六厘五毫。
折合成每刀,分別為七錢和六錢五分。
可見,除了南礬連四紙,雙料連四紙的價錢是其他品種連四紙的兩倍以上,如果質價相應,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它很可能就是那種單稱的“連四紙”。
清晚期,竹料連四紙一枝獨秀,最終使連四紙演變為單純竹紙,“細白結實”的雙料連四紙無法製造,終至失傳。
四、小結
連四紙最早記載見於元代,是一種長幅紙。明及清前期的連四紙用楮皮和竹絲雙料製造,長四尺、寬二尺,分為“綿白堅厚”和“細白結實”即厚、薄兩種類型。清代所造、被今人稱為“開化紙”的印刷用紙,是“細白結實”薄型連四紙的頂峰之作。清後期連四紙衹用竹漿作原料,成為白色的竹紙,延續至今。
原刊于《文津学志》第11辑
五明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森安孝夫:回鹘吐蕃于789—792年的北庭之争 (1人喜欢)
- 陈能泳:吕澂早年(1917—1931)艺术文献钩沉 (5人喜欢)
-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释依观新译《印度哲学宗教史》江灿腾序 (3人喜欢)
- 新文丰影印俞大维藏《维摩诘所说经》德译本 (6人喜欢)
- 启功:四、清代今古文经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